分享

竹篮养鱼滴水不漏 2千年精湛技艺崇州道明竹编盼传承(组图)

 李灏 2012-08-26



编个竹器工序繁杂


编个竹器工序繁杂

赵思进编的竹篮能养鱼。


赵思进编的竹篮能养鱼。

竹编艺人赵思进在自己的库房里面编制。


竹编艺人赵思进在自己的库房里面编制。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有着2000年传承历史的道明竹编从田间地头发轫,经一代代能工巧匠之手,成为温润淡雅的君子之器。

  78岁的赵思进以精湛的技艺编出竹艺作品,要将他这手磨练了60年的竹编手艺传承下去……


  绝活

  赵思进编的竹篼有两层,中间夹层防水材料,谁说竹篮打水一场空?


  心愿

  道明竹编技艺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思进希望他的竹编技艺能在年轻一代中传承下去

  赵思进坐在竹凳上,手上的竹丝飞舞,一个精致的椭圆竹编果篮不一会儿就完成了。在他身后,竹编的花篼、鱼篼、花瓶……堆满了整排架子。

  78岁的赵思进是崇州市道明镇人,15岁开始学习竹编技艺,如今他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日用竹编技艺的传承人之一。“道明镇的竹编历史有2000多年了,现在愿意学习从事竹编手艺的年轻人很少。”赵思进叹息道。而他目前正在制作精编竹艺作品,要把自己这近60年磨练出来的好手艺留下来。


  稀奇竹篮打水不成空

  赵思进家的院子里晒着两个他精心制作的精编竹器鱼篼。赵思进拿起鱼篼,走到水塘边,舀起两尾鲫鱼,连着水倒进了竹编的鱼篼里。都说“竹篮打水一场空”,可倒进这鱼篼的水却没有一滴漏出来,两尾鲫鱼也在篼子里悠哉游哉。

  这样一个鱼篼,赵思进一个人要编上4天。“这个鱼篼的编法,是我的独家技术。”他笑着说,“竹篼要编两层,中间夹一层防水材料。”即使编了双层,把鱼篼对着光一照,还是能投出淡淡的光。

  有时客人到赵思进家里,看到这些竹器,愿意花上个千把元买下来。赵思进就把这些精编作品都收了起来,轻易不卖。他说,年纪大了,想通过这些精心编制的作品把自己琢磨了60年的技艺保存下来。

  讲究翠竹变成“君子器”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有着2000年历史的道明竹编从田间地头发轫,经过一代代能工巧匠之手,不仅是居家生活的妙品,更成为温润淡雅的君子之器。

  而要编制正宗的道明竹编,所需的工序多达二十余道。首先选材就不一般。道明镇周边的山上多慈竹,一般的粗编和细编作品多用慈竹编制,是道明竹编的主要材料。而赵思进编制竹器,多用白加竹。

  “白加竹更有韧性和弹性,硬度也更高。”他说,这样的竹器即使放上三五十年也没有问题,而且颜色会由浅棕色渐渐变成棕红色,更加温和雅致。

  惊叹一根篾条编到底?

  砍好的竹子剖成两半,刮去表面的青皮,晒干就能剖成篾条了。起篾、开丝,再用特制的匀刀拉丝,这样便制成了竹器的纬线,再按照竹器的大小裁出经线,便能开始编制竹器了。

  起底,抽筒子,赵思进随手就能创样造型,用不着模具。他拿起一根1厘米来宽的竹丝,用指甲一戳一拉,细细的竹丝便被分成了两半。赵思进能把竹丝拉到0.5毫米,用来编制精巧的花瓶。

  成型,收口,做盖子,穿拉手,拆脚,上圈……一个个竹编的鱼篼、花篼、花瓶就这样编成了。像赵思进这样的巧匠,一个竹篼编下来,找不到一个更换竹丝的接头痕迹。“像一根篾条编到底的一样。”他说。


  遗憾

  年轻竹编艺人在减少

  道明镇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竹编)之乡”,道明竹编在今年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道明日用竹编技艺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现在,道明镇从事竹编的人家也在一天天减少,“40岁以下的年轻人,在编竹器的,几乎没有。”赵思进说。

  “日用竹器,家家户户都能用,有市场,但市场又不是特别大。”赵思进说,“手艺好的匠人,编竹器,一天能挣五六十元,但出去打工,挣100元没有问题,”看不到经济效益,年轻人也就没有编竹器的热情了。

  希望

  精编竹器技艺盼传承

  赵思进精编的鱼篼,一个能卖到上千元;他在台湾交流访问时,编制的“鸟巢”,一个卖到了3000元新台币。

  对赵思进这样的老匠人来说,编制价格更高的工艺竹器可能会吸引年轻人学习竹编技艺。

  赵思进也曾经办过竹器编制培训班,但几乎收不到学生。这两年,他在探索精编工艺竹器的技艺。“这些用来收藏的竹器,是高端产品,经济价值高,只有这样才可能吸引年轻人。”赵思进拿起编好的精编鱼篼,对着光轻轻地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