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20 19:55:50 归档在 语文教育 | 浏览 1990 次 | 评论 0 条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今秋,“新课标”将在中小学全面启用。据悉,实施“新课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启动对教材的修订,其范围涉及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语文、数学、物理等主科课程。不难看出,教育改革的重点落在了基础课程教材的修订之上。 就在教育部推出“新课标”之前,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语文教育却在一段时间里引来了很多的争议,其中一大重磅事件,便是上海作家叶开出版新书《对抗语文》。针对现有语文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和缺陷,叶开以不胜枚举的生动事例有力地炮轰了现有的语文教育,犀利的言辞几乎针针见血地刺中了现有语文教育的死穴。叶开一语道破天机,不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更让学者、家长乃至教育界陷入争论和沉思之中。 无独有偶,叶开对抗语文的炮火声还未停歇,一场关于“汉语四六级考试”的争论又在网上吵得沸沸扬扬。这个“汉语能力测试”所依据的标准和晦涩难懂的考题令众人生疑,其存在的必要性和沦为考试经济的可能性也为众人所诟病。 两大事件的轰动并不能中止语文教学的纰漏百出。而近期,一则语文课本里出现分房事件的新闻又引起了家长们的反感,文中让学生以堆积木的方式为一家祖孙三代分配房间的内容,令很多人质疑教材内容设置的科学性和伦理性。 近期接二连三发生的事件,让语文教育成了众矢之的。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孩子,心灵纯洁如白纸一张,语文基础教育却漏洞百出、内容匮乏。种种问题让网友不禁担忧,语文教育是不是真的如叶开所说的,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对话叶开(作家,《收获》杂志副编审) 好的语文教育就是寓教于乐 城市快报(以下简称快报):您在推出《对抗语文》之后有没有收到来自教育部门的回应? 叶开:其实没有正式的回应,非正式的回应也不方便说。但我还是抱着积极态度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无论官方还是非官方,他们都会有所触动。 快报:这个寒假,您打算怎么带领女儿对抗语文? 叶开:没什么好对抗的,就是让她在家里玩,让她多读感兴趣的好书。现在我们开始读《红楼梦》第一册了。之前她已经读完了《暮光之城》,就是吸血鬼系列,现在很火,她挺喜欢。 快报:最近有一则新闻,提到一本小学语文教材里出现了一篇如何以堆积木的方式对房子进行分配的课文,遭到了很多家长的质疑,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吗? 叶开:这我关注到了,我觉得道德伦理不是抽象的,不是纸面的,应该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纸面道德更多的是空头支票。“中国式”的传统道德伦理说教特征明显,那就是返祖现象严重:向皇上磕头,向长辈磕头。胡适、鲁迅都深入猛烈地抨击过这种道德伦理观念——鲁迅提到过救救孩子。鲁迅还在《二十四孝图》里说过,我们的道学家们从来只是说教,从不顾及孩子们的乐趣。巴金先生在《随想录》里也说过,教育就要给孩子以乐趣。再说这个分房子的课文,本身的质量是极其差劲的,在其间还植入了大量的道德广告,可以说是毫无趣味甚至面目可憎的。其实我们都知道,搭积木就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但连这些都是成年人对孩子的期盼,其实对小孩子来说,搭积木就是游戏,没有更多的深层意义,特别是对6岁多的孩子来说,玩就是玩,教育者不应该过早灌输假大空的道德伦理。 快报:您认为什么样的语文教育才是好的? 叶开:就是寓教于乐啊,没有乐趣的教育是刻板的,没有任何教育效果的。 快报:您所谓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个“最危险”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叶开:这个时刻就是没有出路,简单来讲就是语文教育走到了尽头,在死胡同里打转。具体说就是目前教材的编写整体思想有问题,没有好教材。好教材应该是集古今中外优秀的人类文明的精华版。应该打破教材中心论,教材应该是一本引导手册,它只是引领学生学会思考,走进真正的知识海洋,最终顺利地离开教材。 快报:您想过要怎么走出这种教育困境吗? 叶开:我想过很久,觉得最先要做的还是放开教材的编写。不应该由教育主管部门死死勒住,更不应该被专有的出版机构作为利润增长点而垄断。应该鼓励、允许真正优秀的文学家、学者、儿童教育学家在有实力的出版社的组织下出版教材。 快报:最近新闻提到,教育部将在今年秋季正式实施“新课标”改革,其中还提到了语文教材的改革,您是否关注此事了? 叶开:我没有关注到这件事。三十年来,相关决策层已经有过两到三次大的改革,效果并不明显。现在教育部门推行改革,有可能是大家合力产生的结果,也说明教育界、知识界、整个社会对教育问题的感知和热切关注。而且我也相信国家的有识之士都对教育倾尽心力了,都在奔走,都在努力呼吁改变现状。 新闻直击 语文教育三大短板 就在网友大呼“语言文化约等于灭亡”的同时,很多人陷入沉思,近期发生的几大新闻事件无一例外地投射了语文教育之殇。 一、语文教材对名著名篇的删改 叶开曾以巴金著作《鸟的天堂》为例,将原著与课本的修改版进行了对比,巴金将清晨阳光照射水面和树梢的场景描写为“一切都显得非常明亮”,而修改版中却成了“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诸如此类的例子远不止这些,原著遭到删改,不只令叶开一人感到不快,有网友道:“现在语文课本里面的文章很多是被随意截取的,不尊重原作!学生对原著的曲解,不利于他们知识的积累!” 二、缺乏童趣童真 正如网友评论所讲:“‘中国教育’不是用一个失败就能批判的,只有亲身遭受过摧残的人才能懂得其中的痛。”叶开在评述“无趣”这个话题的时候,引用了人教版的一篇课文,其主旨是倡导爱国主义,而其中一部分内容却是描写一名漂流在美国的少年身披国旗意外被石头撞昏,醒来后身无分文,强忍饥饿却不肯用身上的国旗换取面包,最终饿得昏了过去。其内容生硬、造作可笑,让叶开忍无可忍。 三、教材选文水平偏低 一面是删改,一面是缺乏童趣,加之教材选文不够经典,无奈的网友直接调侃道:“索性把民国时的课本拿来改编吧!”也许是由于教材中经典的缺失,有网友总结性地批判道:“语文教育失范,文化失根,社会失衡。” 微评论 都是为了孩子 鲁迅先生曾说过,浪费时间等于图财害命。但如今,不当的小学语文教学专横地扼杀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知是不是畏惧鲁迅先生的图财害命之说,我们震惊地看到,某些教材已经将鲁迅先生的著作毫不留情地踢出了局外。 科学而又良性的教育能绘出千姿百态的杰作,漏洞百出且麻木不仁的教育只能让孩子的内心沦为涂鸦板。针对后者,倘若任其发展下去,涂鸦板最终也会变成漆黑一片,不剩半点发挥的空间。 面对语文之痛,我们是应该佯作不知,明哲保身,还是应该站出来力挺叶开?这个问题不难解答,自己的问题是小,语文教育之殇是大,当整个教育系统和所有孩子都面临危机之时,各个学科都应该出现一个叶开,无论家长还是教育界,都应该力挺叶开,而不是讳疾忌医地回避教育顽疾。 ——《今晚报》记者王垚懿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