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7 13:25:54 浏览 48 次 | 评论 0 条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现代小说杰作,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为西方现代派文学作品专辑,还有伍尔夫《墙上的斑点》、贝克特《等待戈多》(节选)、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节选),代表了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魔幻现实主义。 语文教材近三十年在不断小改中,作了一些有益尝试。但教学思想、课堂教法和具体教案,都还习惯性地停留在政治图解概念上:一选读古文就是反封建;一选读到外国文学就是揭露资本主义——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这标准答案有点道理,但阅读作品,需从具体阅读感受入手,而不仅仅在其中挖掘道理。一旦匆忙归纳作结,未免有些身入宝山空手归的遗憾。 从阅读角度,每人感受、领会各不如一,除一些句段人物可用作标准测试题目外,小说中人物形象、人物关系、作品主题等,皆可能解释不同。文学作品阅读交流中执着一端,是最大迷障。中学语文教学中多有过度阐释或画蛇添足之嫌,只归纳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而不及小说中其他迷人之处,则是抓到芝麻扔了西瓜。 一天大早,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利起床,准备像往常一样用早餐后去上班,却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格里高利日常生活庸常而规律,稳定中偶有些温暖,和妹妹及父母亲生活在一起。这种家庭关系是商业社会中的普遍现象。格里高利必须努力工作,赚到更多钱来养家。作为家庭开主要经济支柱,他受到全家宠爱,并深受寄望,妹妹想进音乐学院学习,也要求他能持续稳定地工作。一家四口全靠格里高利,身上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格里高利一只谨小慎微,讨好经理和客户,生怕出任何差错。这一切的前提是身体不能出任何问题:不能生病,不能翘班,尤其不能……变成甲虫。 在卡夫卡有一支魔法羽毛笔,在小说开头他娓娓道来,并不急于讲大道理,而是仔细描写了这只甲虫,腹部,小腿,以及窗外迷蒙烟雾。格里高利还保留着人的意识,以此来思考变成了甲虫的身体,于是发生严重不适,一贯情绪沉稳的他,情绪发生了变化。新甲虫无奈之下,学会了以甲虫意识来思考甲虫身体。他发现作为一只甲虫的独特之处:除了不能自由自在地翻身不能去公司上班,甲虫完全可以自由自在地爬来爬去,不再焦虑上班找客户。家庭和社会编织成的复杂人际关系,在甲虫身上荡然无存,减轻了精神负担后,甲虫格里高利心情变得轻松起来。他爬到天花板上倒吊着身子,并得到了崭新的视界。 貌似将要繁复展开的小说到这里简单起来:复杂人际关系和简单虫际关系产生了系统性的不兼容,因此小说的张力就出现了,家庭关系随之需要调整,人与虫之间的情感需要重新适应。这种简单是繁复中的简约。写到这里,人们一定会产生如何处理“人与虫”关系的焦虑。作家处理这个关系的能力决定了这部小说的最终走向。在一个看起来相对简单的叙事空间和人物关系来构建作品框架时,卡夫卡就得到了一种化繁为简的便捷,语言之匕直插故事心脏。读者无需想得太多,任由自己的心情随着甲虫格里高利的变化而变化,在阅读行为中最简单也最有效。如导入过多的理论和分析,则可能导致过度阐释,而形成附加意义溢出。而如果读完小说之后,还有兴趣去研究小说中的人物以及人物关系,也会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我们在谴责“资本主义的冷漠关系”,甲虫死后,他过去的父母和妹妹出去郊游进行了。不妨反思一下,如果你是小说中的爸爸或妹妹,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一只甲虫?为什么格里高利变成甲虫后慢慢地还有些高兴?小说中格里高利和他妹妹的关系怎样?在他变成甲虫之后慢慢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样的阅读和讨论可以继续展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多交流,多表达。以自由的心灵和自由的阅读,辅之以深切的同情心,就会发现文学世界的精奥和大不同。 现实社会里,我们人人都在变形中。作业人考试人空心人稻草人金钱人迷惘人物化人,变形是异化的具体表现,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剧变。所以,一旦产生了变形,整个世界随之发生了变化。小学生常会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动物,有些是小狗,有些是飞鸟。一个逃学生可能会梦到自己到了一个不用上课的美好新世界。 我们不是甲虫,好在我们还能变回来。 格里高利一旦变成甲虫,就再也恢复不了人形。不知道什么魔法诅咒了他。他在宿命中,身体上镶嵌着一只腐烂的苹果,冷漠地死去。我们要反思的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而且还要反思每一个人的内心 这才是小说。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日星期六改定 原发于《文汇报》七月十一日“笔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