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土祠——中华祖祠 (文字说明摘自网络,除全景图片外,均为原创) 后土祠,是古代帝王祭祀后土——土地之神地皇——华夏始祖女娲氏的处所。 从商代开始,祭祀的对象除了“社”之外,又加上“稷”,“稷”就是谷神,即周代的始祖后稷。在先秦的文献中,“社稷”就是国家的同义词,可见人们对土地神和谷神的敬仰程度。 汉武帝刘彻时更是东岳封禅,汾阴祀土,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扩建汾阴后土祠,定为国家祠庙,作为巡行之地。他一生曾六次祭祀后土,仪式隆重无比,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赋《秋风辞》。 汉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和东汉光武帝等先后来此祭祀达11次之多。 唐时,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年间三次来此祭祀,并扩建祠庙。 宋真宗赵桓大中祥符四年也来此祭祀,为这次祭祀活动,拨款对后土祠进行了修葺,并御制御书了《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 从汉代至宋代历朝皇帝先后24次在万荣汾阴祭祀后土。明清时皇帝祭祀后土的仪式,迁徙于北京天坛。 ![]() 与众不同的后土祠的祭道,呈太极图中,阴阳鱼交线得S型,所以叫"太极道"。 ![]() ![]() ![]() 从慈恩亭到山门前,设9组石台阶,暗喻九重天,每组台阶十二层,正合一年得十二月,并在第六组和第七组之间,建石门一座,称"天门"。 天门前六组石台阶,共七十二层,代表地府七十二司,而门里三组台阶,共三十六层,正合罡数,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北斗星的勺柄,为三十六,十二层九重天,共108阶,暗合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可谓"阶阶高升""步步吉祥"。
![]() ![]() ![]() ![]() 进了山门,是第一进庭院。第一进院正面,是两座相联戏台的背面。从中间穿过,来到第二进院,回过头来,才看清了这两座戏台。
![]() 戏台比山门略低一些,上面也是歇山顶。三间面阔的戏台,两边有戏台台面,中间的台面是活动的。平时抽去,供人从中门出入。要用时,搁上台面,就成了完整的戏台。台上热热闹闹唱戏,戏台下面还依旧可以熙熙攘攘走人。所以戏台台柱,挂着这样一幅楹联:“游哉,悠哉,头上生旦净丑;演也,艳也,脚下士农工商。”
![]() ![]() ![]() 这两座戏台,与山门后的那座,合成了一个“品”字,所以叫做“品序台”。品序台建于同治七年。 相联的东西两台,俗称“东台”和“西台”。 东台是宣扬佛教的台,西台是宣扬道教的台,而山门背后那座是宣扬儒家的戏台。 西台台口挂着的楹联题曰:“空即色,色即空,我闻如是。” “画中人,人中画,于意云何?”充满佛教教义。台中还挂有一副对联:“事事总归空,何必以空为实事;人情都是戏,不妨将戏作真情。”更是有禅机在焉。 东台台口的楹联题曰:“前缓声,后缓声,善哉歌也。”“大垂手,小垂手,轩乎舞之”。 前缓声,后缓声是古时唱歌时的发声方法。大垂手,小垂手,是古时的舞蹈名称。 ![]() ![]() 戏台的前面,有一对雄伟苍健的龙凤柏,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也许是日晒时间的原因,使它们的树冠呈"龙腾"、"凤舞"之势,构成了一副空中的"龙凤呈祥"图,所以人们亲切地称它们为"龙凤柏"。
![]() 庭院中部东西各有一座五虎殿——东五虎殿和西五虎殿。这是后土祠内的第三绝。两座五虎祠建制相同,都是三间面阔的悬山顶平房。 东五虎殿内供奉的是五岳大帝:东岳大帝黄飞虎,南岳大帝崇黑虎,中岳大帝文聘,北岳大帝崔英,西岳大帝蒋雄。 西五虎祠供奉的是三国时蜀国的五虎大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蜀汉偏隅,这五人与五岳大帝并称,很有一些不和谐。 ![]() 献殿:五开间,南北开通,殿前殿后殿中,立着十八根圆柱。檐下斗拱雕梁,木雕十分精细,每一跨均是艺术精品。檐下挂着一排宫灯,殿前挂着一副楹联,写的是:“香烟浅绕,切祈浩浩神恩远”,“俎立杂陈,诚愿悠悠福日长。” ![]() ![]() 主殿之后是第三进院。三进东侧有宋真宗碑室,不知为何被称为“萧墙碑”。这萧墙碑就是后土祠内的第五绝。此碑高 ![]() ![]() ![]() ![]() ![]() ![]() ![]() 穿过献殿,便是正殿了。打开殿门,三台一坛祭献香供尽在一望之中。神龛中央供奉的便是端庄凝重、肃穆沉稳的后土圣母像。 圣母左边配的女神怀中抱有一子,民间称送子娘娘;圣母右边配的女神持钵拈丸,主掌赐药治病,俗称送药娘娘。传说中,送子娘娘和送药娘娘都是圣母娘娘的化身。人类需要繁衍,圣母便化为送子娘娘,帮助人们生儿育女;人吃五谷杂粮就免不了会生病,圣母便化为送药娘娘,帮助人们解除疾病的痛苦。因此,她们三位其实是一体的。 ![]() ![]() ![]() 秋风楼:位于祠的最后,凭河而立,崇峻壮丽。汉武帝的一首“秋风辞”,刻在碑上传世。这块碑就保存在秋风楼上,秋风楼因此而得名,也因此而名闻天下。秋风楼建在高大的城楼之上。城楼开门,东曰“瞻鲁”,西曰“望秦”。南门为登楼之正门。现在则大门紧闭,不得而入也。 ![]() 楼身分三层,砖木结构,十字歇山顶,高 正面门额嵌有“汉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祠”石刻图。线条流畅、形象逼真,全楼结构玲巧,形制劲秀,因三层藏有元至元八年(公元 1271年)镌刻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
![]() 汉武帝在其功德盖世,踌躇满志之时,曾率群臣,乘双层楼船,浩浩荡荡从夏阳东渡黄河,来到后土祠里祭拜后土。在大船欢宴群臣时,汉武帝乘兴写下了千古绝唱《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 ![]() ![]() 《汾阳二圣配飧铭》碑树于祠内东北隅,碑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