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迹九成宫

 坚持男 2012-08-28


(2012-06-23 06:39:48)作者:金子巴女

      

    登临麟游天台山的九成宫基址,让我心存已久的寻迹步履,终于重重印在这座隋唐两朝曾经无比灿烂的皇家离宫。而我情念中的心结所在,却是于那个极遥远年代里,伫立在这辉煌宫殿之中的盛名碑文《九成宫醴泉铭》。

    那无疑是一段风光无限的史诗般里程,也是那个时代极其瑰丽的一朵袭人奇葩。

   站在天台山麓之巅,面南俯瞰古老的杜水,碧色映际,盈盈滟滟,依绕山边延伸绵绵。在环山绕水的狭长官道上,我依稀看见唐太宗李世民率领威武庞大的皇家队伍,浩浩荡荡直奔九成宫而来。这便是公元632年唐太宗第一次驾幸九成宫,是专事为消夏避暑,颐养人寿之行。正是这一次莅临九成宫,才奇迹般地成就了那方绝世名碑《九成宫醴泉铭》,也才成为留芳千古的一段佳话和美名。

   当皇家御用和王公大臣簇拥着大唐帝王太宗李世民下榻九成宫之际,宫里宫外即刻热闹鼎沸,由于人马剧增,让这个依山势而营建的一座座气势非凡的楼台殿堂,因帝王的到来顿时熠熠生辉,四处洋溢着一派太平景象。然而,大队人马的到来,却给九成宫的饮水带来未曾设想的窘境。

   原来,九成宫的水源是从山下河道里以轮汲取上山,远远不能满足宫中日常之用。这让耸立在高台之上鳞次栉比的宫城殿阁,一时间竟出现了饮水之患,也令唐太宗大为忧虑不安。一日,唐太宗手持一策仗于宫城独自散步寻水,当缓缓行至九成宫的西方之时,突然发现脚下之土有异样之感,遂俯身察看此处阙土,微觉有些湿润,唐太宗即刻以策杖疏导,顷刻间竟然涌出一股晶莹透亮的泉水。唐太宗神奇般找到水源的消息,让宫城中上上下下的文武百官和后宫嫔妃无不欢呼雀跃,奔走相告,齐声称颂唐太宗浩若江河的荡荡皇恩。于是,工匠们在涌泉之处修筑起石栏围其中央,掘地成井,并开凿石渠引水入宫。因其清澈如镜,甜若美酒,便美其名曰醴泉,以颂其之甘味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是大唐时期不可多得的一位极其英明贤达之君主帝王,他在朝时期开启了影响后世的“贞观之治”,成为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奠基阶段,无疑是应当大书特书,使其功德天下颂扬。诚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社会境况走向闾阎繁富的太平之时,一眼泉水的发现,尤其是在唐太宗第一次幸驾的九成宫阙土之上神奇涌出,大有一种瑞祥的意义,也令唐太宗大喜过望,愉悦之情溢于言表。遂令当朝宰相魏征撰写铭文,记述李世民于九成宫发现泉水的英明事迹,又命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挥毫执书,并由工匠刻于石上,这就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九成宫醴泉铭》碑。

   畅想着那一段悠远而久负盛名的辉煌年代,一宗富有无限遐想空间的寻水故事,却让一代帝王的至高至尊的咄咄威严形象,平添出“天子令德”的人性光芒,尤令我无比感慨。

   我以为,发现一眼泉水的传世故事,因其发现者唐太宗李世民武功文治的盖世功绩和威严声名,而使这一经典美谈从此蒙上一层神秘而圣明的传奇色彩,那是怎样一股味甘如醴的清泉呢?在魏征笔下又会描述成何等胜景?“南注丹宵之右,东流度于双阙,贯穿青琐,萦带紫房,激扬清波,涤荡瑕秽,可以导养正性,可以澄莹心神。鉴映群形,润生万物,同湛恩之不竭,将玄泽于常流,匪唯乾象之精,盖亦坤灵之宝”,魏征铭文中将唐太宗发现泉水之事极尽溢美和歌颂,其言词唯美瑞丽,真可谓洋洋洒洒深邃博大地矣。而由于欧阳询的挥笔精书,让这天下第一铭的美文佳句永远镌刻在记述这一圣明之举的碑文之中。这是在大唐贞观时期三位极具影响力的顶级人物,他们以彼此的赫赫威名互照互映,让这块举世无双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形成三绝之势,令书法与铭文以及帝王之浩荡皇恩,形成为唐太宗李世民歌功颂德的精妙绝伦之传世杰作,并将其推向极致和顶峰,亦被历朝历代文人雅士作为学习和推崇的典范楷模,一点一滴都充溢着无比神奇的非凡力量。

   自《九成宫醴泉铭》碑伫立之日开始,其声名即刻大振于天下。千余年来,备受后人推崇和尊爱。据说在明清以后,每天都有无数手持拓包之人,昼夜不息捶拓碑文,捶拓之声叮咚入耳,绵绵有律,甚是诱人。在当时,对于众多捶拓者们来说,一味炫耀和显示自己拓片的完美珍贵,却有意损伤碑字,竟使这方永世不朽的圣碑有了瑕疵和凿痕,我为这一种的拙劣行为和狭隘愚昧感到无比迁怒怜惜。

   我驻足在《九成宫醴泉铭》碑前久久凝视,字里行间依旧跳荡着当年执书时的感念情景。           

   一方桌案前,一位年高七十有六的耄耋老人,正在奉勑挥毫畅畅而书,其神情之睿睿,法度之灼灼,高华之重重,气韵之腴腴,无不倾注了书者游刃有余的大家气度。这位挥毫老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正书先驱欧阳询。我挚爱《九成宫醴泉铭》碑,其中脍炙人口之处比比皆是,其走笔若方若圆,秀劲平稳,丰厚挺拔,既有险绝,又不乏端庄而严谨,亦被视为“翰墨之冠”和“楷书法的极则”之作,难怪被赵孟畛朴为“清和秀键,古今一人”,甚为贴切。这是我国自唐代以后历朝历代人们学习书法的经典临摹之佳篇,时至今日,《九成宫醴泉铭》碑正书第一的地位和称谓从未有过一丝半点的改变,它历久弥坚,经年不衰,并随时间的推移,正在与日俱增的被后人领略其弥足珍贵的孤绝品质。

   “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竦阙,高阁建周,长廊四起,栋学胶葛,台榭参差,仰视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壁交映,金壁相辉,照灼云霞,蔽亏日月”,静心诵吟魏征对九成宫宏伟壮观的描摹记述,我心存揣想,竭力捕捉和畅怀当年那极尽巍峨华丽的九成宫之震撼风采。九成宫作为隋唐两朝皇家离宫,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每每到了酷暑夏日,九成宫都会迎来帝王将相和嫔妃家眷的消夏避暑,他们常常一住就是数月之久,其驾临入住的场面盛大而隆重。那是怎样一幅凉爽幽阔的人间圣境呢?山间沟壑隐藏至深至妙的涟涟内海,青峰叠嶂掩映出耸立的宫阙楼阁,玉带般曼妙的奕奕曲桥通达亭台水榭,碧水倒映着葱郁的秀丽山峦,曲径通幽,景致销魂,让人怎一个美字了得!

   细细品读《九成宫醴泉铭》碑撰文内容的精彩文笔,我在整体读念对帝王歌功颂德的赞美之词和对九成宫宏大宫殿的美誉描述后,又让我欣然感受到当朝宰相魏征咄咄逼人之智慧才气和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静观其文,竟觉其中有不少被后人传诵至今的经典佳句名言,譬如“居高思坠,持满戒溢”、“黄屋非贵,天下为忧”等等,不一而足,让敢于直谏帝王并名震天下的一代赫赫宰相魏征的君子气魄,正气雄浑的以政治家和史学家的非凡形象矗立在世人面前。

   提到魏征于《九成宫醴泉铭》碑中敢于直谏的一段精彩文字,我以为那是一种无畏的胆识和过人的气度。通读铭文,我思考的脉络却不禁阵阵凝重起来。我想到大唐之前朝隋代,想到也是在这无有酷暑的避暑胜地天台山麓,也是在威严凛凛而金碧辉煌的九成宫中,只是那时的九成宫还被隋帝国冠名为仁寿宫美称,杨氏父子在此上演了一场皇权交锋的殊死争夺,杨广的跋扈威逼和图谋不轨,让早已病入膏肓的一代隋帝杨坚无比激怒和愤恨。幽暗的天台山宫殿里,病榻上的隋文帝已是几度气绝,无力回天了,而杨广见状假传圣旨,杀父弑兄,迫不及待的于此称帝登基,以不仁之心开始他暴虐短寿的统治时期。思忖着这场令人不寒而栗的皇权之争,我心惧不已,也促我在不断地梳理着自己繁沉而不安的思绪,以为当初杨坚精心为自己亲手营建的这所离宫,并冠名为仁寿之宫的初始心迹和寓意,与之缔造的天子基业匆匆告罄和亡覆的短暂朝命,多少有些走向反面的讽刺意味,令我忡忡感慨。

   “仰观壮丽,可作鉴于既往。俯察卑俭,足垂训于后昆。”这是魏征在《九成宫醴泉铭》碑文中的一段劝戒唐太宗戒骄思危的进谏直言,灼灼之意,尤为深刻。在唐太宗修复扩建仁寿宫之后,随即更名为九成宫,言其九重之高大寓意,以示大唐江山基业千秋不衰,万代永固。前车之鉴的血腥气息刚刚过去三十六年,大唐帝国理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让当朝帝王汲取唐兴隋亡的深刻教训,这些忧患警惕被魏征视为当务之急。我以为,魏征对朝廷直谏之意义尤为警世和厚重。

   相对于隋朝的转瞬即逝,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一位胸襟阔大而高屋建瓴的旷世明君,他开启的“贞观之治”就足以让世人耳目一新,令朝野为之大振。

   九成宫在大唐恢宏基业开创中,无疑扮演了极其重要的历史角色。

   然而,九成宫却随着人类进程的步伐,过早地默默沉沦在历史的尽头,那盛极一时的大型宫殿群亦荡然无存,可我却因登临九成宫这座遗存千余年的基址和一睹那方萦绕心头的《九成宫醴泉铭》碑,以惴惴的脚步丈量着承装在心底的一种经久而深沉的厚重感触。

   我一直在为九成宫的消失殆尽而忐忑不安,那气势壮观的宫殿楼阁因何竟轰然倒塌覆灭?终竟使这座璀璨无比的名宫黯然失色,让它的壮丽华美永远定格在那个盛极一时的大唐朝代。

   我急切地翻阅史籍一查,《资治通鉴》中的一段文字荡然跳入眼际,在公元645年五月初三的半夜时分,正当于九成宫消夏避暑的唐高宗李治入睡之时,突然天降大雨,山洪暴发,九成宫的驻守侍卫纷纷夺路逃命,右将军薛仁贵不顾生死,登上玄武门而大声疾呼,终使李治及时向高处转移,化险为夷且保全性命。然而,宫城士兵及当地民众身遭不测者已逾三千有余。至此开始,一代名宫九成宫便在历次暴雨山洪的重创之下,一步步走向衰败,一步步走向荒芜,终竟于唐末毁灭殆尽,令人甚为痛惜。

   今天我漫步在这九成宫千年有余的基址上,放目四野瞭望,荆棘横生,蒿草凄凄,荒野中掩藏着残存宫殿的柱础石基座依旧明晰,岁月的剥蚀已让青石雕花衰败不堪,但当年曾经顶起那座辉煌宫殿的赫赫气势犹在眼前,它们仿佛是长久矗立的忠诚卫士,在尽心尽力恪守自己守城的职责。置身没膝的野草丛中,我脑际扑朔,怆然不能心静,满目扑捉那堪称离宫之冠的九成宫当年的秀美和壮阔。那一刻,我心迹宕宕,唐代诗人吴融的名篇《过九成宫》犹在耳畔低回,仿佛是一条黯然流过的幽怨而悲怆的长河,流淌着千年不绝于耳的汩汩呜咽之声。“凤辇东归二百年,九成宫殿半荒阡。魏公碑字封苍藓,文帝泉声落野田。碧草短沾仙掌露,绿杨犹忆御炉烟。生平旧时无人说,万叠青山但一川。”这是九成宫在经历了由盛转衰的漫长寒暑冷暖之后,诗人吴融因贬官发配至关中凤翔之时,专程目睹了当年无比辉煌宏伟的九成宫,竟然已是残垣断壁,满目疮痍,他目光所及,处处都是颓败的宫殿,荒芜的宫城,长满苔藓的铭碑,恣意流淌的泉水,一片萧瑟凋零。这是一首令人追昔难抑的诗文记述,让我不禁唏嘘喟叹!追想着这座大唐离宫的往日雄姿,偌大的基址和那一方令我无比虔心的千古圣碑《九成宫醴泉铭》,它的幸存却让我多年的牵念之心得以释然和回归,且秉承着宏大的历史脉络和曾经的峥嵘时代,向后人诉说着人间的几度沧桑和几度变迁。

   寻迹九成宫,我的思绪长久沉浸在执烈的追忆和感怀之中,心潮始终未有片刻宁静。经历一千三百余载的漫长风霜砥砺,一方《九成宫醴泉铭》碑饱受了无尽的岁月洗礼和人迹残凿,以它的坚韧默守着栉风沐雨的执诚,字里行间却依然通透出一朝又一朝远去已久的朗朗乾坤。

                       [转载]寻迹九成宫

[转载]寻迹九成宫

[转载]寻迹九成宫

[转载]寻迹九成宫

[转载]寻迹九成宫

[转载]寻迹九成宫

[转载]寻迹九成宫

[转载]寻迹九成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