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称“三绝”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其碑文、书法和镌刻都是无与伦比的杰作,是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民族代表性的一座丰碑,千余年来放射着灿烂的文化艺术光辉。 《九成宫醴泉铭碑》在中国陕西麟游县。其县在唐代时,距关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很近,遂成为隋唐离宫所在地。当时麟游地区山清水秀,森林茂密,隋文帝开山修道建仁寿宫,唐太宗凿石开路建九成宫。宫殿依山而立,鳞次栉比,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但由于长年水土流失,九成宫被大水埋在地下,仅剩《九成官醴泉铭碑》依然保存完好,成为一件稀世国宝,由麟游县建碑房安置。 此碑由唐代名臣魏徵撰文,记述了醴泉发现之原委,唐太宗命名“醴泉”,命勒碑纪实。碑文描写了九成宫富丽堂皇的宫廷建筑,歌颂了当朝皇帝的文治武功,抒发了开明帝王安邦治国,避免灭亡的道理。这是一篇治国安邦的骈体散文的范例,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文笔优美,寓意深刻,一等文采、一等胸怀、一等妙文,为历代文人所仰慕。 魏征是初唐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他辅佐唐太宗十七年(627~643),是唐太宗统治集团的主要策划、决策人物之一。跻身于朝政的魏征,敢于直谏,参政议政,上扶皇帝,下请民愿,为巩固唐王朝的统治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旧唐书·魏征传》)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碑文一开头,以“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一句领起,旨在点明“此则隋之仁寿宫也。”接着便以一组排比,“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飞岩耸阕,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看似在描绘离宫的宏伟壮观,实则告诉人们此项工程的浩繁与艰辛。作者接着描述珠玉相映,金碧辉煌的离宫,其光彩足以“照灼云霞,蔽亏日月”,尽写了离宫的富丽堂皇。对于熟知隋朝历史的魏征,他亲眼目睹过隋炀帝拼命榨挤民力,以从事离宫别馆的修建,亲眼目睹了隋炀帝尽管“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目睹了当民不堪命,进行猛烈反抗时,隋炀帝竟“殒于匹夫之手” 葬身于农民起义的洪流之中。因此,他以“穷泰极奢”四个字深刻地揭露了隋朝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并以“以人纵欲,良足深尤”八个字,描述了隋朝皇帝周围簇拥着的那群奸佞之徒奉迎媚上助纣为虐的丑恶面目,表达了作者对昏君媚臣的痛恨之情。作者那重善良正直的道德情操,刚正不阿的思想得到充分的表达,真可谓构思巧妙,匠心独运。 碑文紧接着以平实的记述,盛赞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描述他从弱冠(20岁)之年辅助其父起兵争夺天下,30岁就做了亿万百姓的君主,他先用武力统一了中国,又用高度的文明道德使地处东西南北之远的周边国家臣服。他舍身以利天下,忧国忧民而积劳成疾。作者以艺术夸张的手法,与传说中的圣君尧、禹作比,写他的肌肤像尧帝一样,变成了条条干肉,手足上结的茧子超过了为治水而辛勤奔忙的大禹帝,虽经针砭治疗仍未奏效。为此,群臣请求他建行宫以疗疾怡养,他却因痛惜民财民力而执意拒绝,但对于已遭损毁的仁寿宫又不忍舍去,这才下令修复。文章刻画了皇帝的心理活动,增加了感染力。那么,离宫的修复工程又是如何进行的呢?作者对此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于是,便去掉了旧宫的奢华纹饰,修补其破缺,“杂丹墀以沙砾,间粉壁以涂泥”使土阶与原有的玉砌相接,茅屋连着原来的琼室,等等……极尽节俭质朴,恰与隋帝的奢侈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彰显太宗惜财爱民的品德和质朴节俭的生活作风,表达了作者对贤明君王的拥戴之情。作者高度评价修复后的离宫的现实意义:仰视可见原有宫殿的壮丽,从而吸取隋代奢侈败亡的历史教训;俯察可见今日皇上的求卑求俭,足以成为后嗣子孙的楷模。由此,唐太宗与魏征之间上下同心的亲密关系可见一斑。历代史学家奉其为明君谏臣的典范。 铭文介绍了醴泉铭出现的情况,并刊引典籍以证明天子的圣明。作者以舒缓的语气,将经过娓娓道来,时间、地点、事件,一一详备。作者描述太宗于贞观六年四月,首次来九成宫避暑,适逢久旱不雨,水源匮乏,饮水困难,圣心“怀之不忘”,十六日信步走到中宫西城的背面,发现高耸的楼阁下,土地略显湿润,“因而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那样的神奇,那样的怪异,接着描述泉水“其清若镜,味甘如醴,”有形儿、有味儿,生动而形象。作者赞美它可以“激扬清波,涤荡暇秽”,可以保养正性,可以“澄莹心神”,以此,营造出吉祥和谐的气氛,并比喻它如同天子的恩泽,永远留布人间。旨在说明它的出现是“天子令德”所至,是历史的必然。对此,公卿大臣们无不欢跃感动,而唯有皇上“推而弗有”,这是何等的谦虚谨慎!作者用“斯乃上帝玄符,天子令德,岂臣之未学所能丕显”,再次赞扬皇帝的盛德感天动地,以表明自己敢于如实陈述、撰文刻碑的意义所在。 铭文末尾部分,作者以更加饱满的政治热情,再次评述君王的文治武功,既高度概括,又如数家珍,作者赞扬他顺应时运而统一天下。评价其功高于大舜,其勤劳胜于伯禹,超过古代圣君三皇五帝。赞扬他武能平定祸乱,文能使四邻亲附……并列举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众多纷杂的福祉:如“云氏”、“龙宫”、“龟图”、“风纪”,太阳呈现五色,三足神鸟从太阳中出现等等天人感应的现象,用以说明由于皇帝的至善、至聪,而使上天降下吉祥,给人们带来喜悦,使醴泉润泽下土,用之不尽。由此证明,“大道”应时而畅通无阻,吉庆同醴泉俱来,一切都因明君的良好德行而得到了上天的恩赐,真可谓天道酬勤,吉人天相!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天子仍能不以帝王身份贵,而以天下百姓忧,在修复离宫时,去浮华归于淳厚,以质朴代替纹饰……等等。在尽数了皇帝的功德之后,作者又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谏诤之言,以明其心志:“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真是金玉良言,掷地有声。魏征那谏诤之臣的拳拳之心,日月可鉴。纵观全文,作者将铭文“称功德,申鉴戒”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其高超的写作技巧不能不使读者叹服,而他那惊世骇俗的苦口良言,不仅为气度恢宏,风云一时的唐太宗所臣服,也为后世的人们所警戒与效法。 大凡在此念读碑文的从政者对魏徵在《醴泉铭》碑文中留下的警世格言感触颇深。铭文词中有:“大道无名,上德不德,元功潜运,几深莫测;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靡谢天功,安知帝力,”两句诗。前句说,最古的大道本没有名字,高尚的德行不必去张扬,靠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里面的道理非常深奥。后句说,黎民掘井而饮,耕田而食,不需要感谢上天的功德,全是圣明的帝王,调动民力之功。前句道出了以德治天下的哲理,后句则阐发了不靠天意,而靠人力的唯物史观。特别是铭文词的末尾,魏徵告诫帝王“黄屋非贵,天下为怀……居高思坠,持满戒溢,念兹再兹,永保贞言”的忠言,为后世一切从政者所警世,所效法。 九成宫醴泉铭的碑文,由70岁高龄的书法家欧阳询书丹。书则法度严谨,削劲有力,传形人神。欧阳询,字信本,官至唐“银青光禄大夫”。其书法能篆、能隶、能行、能草,尤以楷书为翰墨之冠”,后世之宗。宋苏东坡以为他的楷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元赵盂说:“信本书清劲秀健,古今一人”。后世评家也多以“险劲”评价欧阳询的笔力。他在楷书笔画中恰切地运用隶书写法,融隶、楷一体,造成劲健古朴之笔势;结字总势为正方,“各尽字之真态”,不是千字一律,而是形态、体势各异;结字中宫紧收,穿插避就,精细人微。世所谓《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实际上就是从他的楷书里总结出来的法则、方法、审美经验。欧书以其形式美的魅力成了唐代以后中国文化人习字的第一课。 存留在古九成宫遗址的古碑,尽管字迹多有残损,但其文,其字,如同一面镜子,永远明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