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玉山--汉简草书的启示

 鸿墨轩3dec 2012-08-29

贾玉山--汉简草书的启示

[转载]贾玉山汉简草书的启示


    或刚柔相济,抑扬顿挫;或老笔纷披,敛芒藏锐。平直中有虚实,简约中见奇崛,飞动中藏静逸。这便是著名书法家贾玉山创变和演绎的全新的汉简草书。

 

    纵观中国书法历史,汉字几经变革,从图画,到图文,到文字,经历了从象形到抽象的嬗变,缤纷绚丽,丰富多样。玉山的书法根基是隶书和楷书,无论是汉隶,还是唐楷,都写得很扎实,行草也别具风格。近年来他专攻汉简草书,曾经很长时间沉浸在竹木简和汉帛书之中。他把探索的重点放在各种书体的初创期和过渡期,即从最初的甲骨文、到商周的金文、到秦汉的篆书隶书草书、汉代以后的行书楷书,以及处于这些形态之间的各种过渡样式,包括各种历史形态,寻找和探索与汉简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共性和个性各种书体,然后在彼此之间进行整合和融合。他的书法从隶楷到行草,再到汉简草书,书风的嬗变总体是沿着由繁到简、由流美到朴茂、由法度森严到返朴归真的脉络发展,形成了高古简约、浑厚疏宕的汉简书法风格,有同行称之为“玉山简”。 

 

    傅青主云“写字无奇巧,只有正拙;正极奇生,归于大巧若拙已矣。”玉山的汉简草书具有巧拙互济,巧拙合一的特点,善变化,包含大。他把篆隶、章草、今草的很多笔意揉进了他的汉简书法中,他不只让笔下每个字在其行态上具备汉简的基本形式和要素,还努力在通篇保持其点划和结构相互位置关系上的和谐统一,如字形的正斜、长短、方圆与字距、行距、整体分间布白等等,在处理时都显得从容不迫,得心应手,加之他在正草隶篆方面的造诣,使得玉山汉简书法从诞生之日起便已是不同凡响,引人瞩目。“玉山简”具有高古简约的特点,形态变化多端,点划形象丰满,有种一见就让人怦然心动的感染力。在玉山丰富的造型能力的背后是他厚实的书学底蕴和他高超的笔墨功力。观其大作,俱是中锋用笔,落笔大胆而又肯定,用笔有古厚之气,写出了寓拙于巧,既古又新,极具自我个性的汉简草书。他以汉简书法多姿多彩的造型,以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虚实,以干湿浓淡、计白当黑的对比,挥写出了汉简草书动人的旋律和韵致,演绎一了汉简草书不一样的书法诗性。玉山是天津人,他的汉简草书似乎有天津快板书的意蕴,所谓“平如暖风湖面,爆如炸雷闪电,脆如珠落玉盘,美如醉酒心田。”有轻重缓急之节奏,有大小参差之变化,动情处汪洋恣肆,足征书家之个性,沉着痛快的用笔,彰显着一个北方汉子为人豪放、说一不二的秉性。

     当今书坛标新立异的书家很多,而真正能以传统为师,在时风中独树一帜,并有所建树的并不多,尤其在草书的创作上。草书的初创期在民间,直至西汉晚期到东汉时期,政府公文开始用草书后,草书才真正有了合法的身份。尽管当时的草书还只是初创阶段,却是隶、草、楷书演变的转折点。玉山迷恋汉简的简约率意已久矣,随着对出土汉简研习的由浅入深的推进,他认定汉简既隶又楷、既隶又草的意味,就是他朝思暮想的东西。传统中不乏名碑名帖的经典之作,古今书法大家无一不是在传统的滋养中成长起来的,或尚韵,或尚法,或尚意,集古之大成;或尊碑,或尊帖,或碑帖并用。曾经的碑帖之争虽有所偏颇,但至少解决了一个问题,那便是惟有创新才是书法的出路。作为书家可以侧重碑,可以侧重帖,也可以碑帖结合,以帖为本,以碑为用。只要能很好地汲取其中一点,都有可能走出一条新路。玉山以汉简为师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面对传统经典,有人进,有人退,也有人进退两难。而玉山一步一个脚印,从观、临、养、悟,到自由创变,却是从容不迫,进退自如。书法家的存在,不只是继承,更是要创新。他自成一体,既古又新的汉简草书,便是对当代中国书法继承和创新的最好诠释,不敢说玉山有多么聪明,有多大学问,但起码他悟到了其中的道理,写出了自己的面目,无疑是智者。                

                                                                              流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