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世纪回眸——王蘧常

 伯乐书香小屋 2016-09-05



王蘧常(1900—1989),字瑗仲,号明两,别号涤如、甪里翁、玉树堂主、欣欣老人。浙江嘉兴人,生于天津。二十世纪重要的书法家、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光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
    
王蘧常文史哲艺俱通,主要论著有《诸子学派要诠》《先秦诸子书答问》《沈寐叟年谱》《诸子新传》《荀子新传》《明两庐诗》《礼经大义》《顾亭林诗集汇注》《书法答问》《明两庐题跋劫余录》《秦史稿》等。 
    
王蘧常书法以章草著称。自五十岁左右开始,精心研究《居延汉简》《武威汉简》《敦煌汉简》《罗布泊汉简》《楼兰魏晋竹简》和《流沙坠简》,注意篆、隶的内在联系,将汉简、汉帛、汉陶融为一体,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章草书风,拓展了章草领域。六十岁后能默诵《说文》部首,并用小篆写了六七年日记。七十岁后,其章草书法已从成熟走向别树一帜。作品曾先后到法国、日本展出。日本书法界则更称颂为“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推崇备至。



王蘧常 草书题谢稚柳骏马图跋卷 1976年 郑重藏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王蘧常》)


关于王蘧常章草书史定位的断想
侯开嘉



王蘧常是现代章草大家,亦是学问大家。王蘧常之学问,得益于转益多师。据其《自传》所言,有三位老师对他影响极大。


第一位是唐文治,他曾称:“我在国学馆时,受教于唐文治先生者至深至大,经学、理学之外,尤深得其论文及读文之法。”唐文治其论文之法,主张以我之精神与古人之精神相汇合,借古人之精神发挥我之精神。先潜研乎规矩之中,后超出规矩之外,再扶之以浩然之气。而读文之法,主张先精读背诵,弄清结构线索;再读,求其命意所在,搞清虚、实、旁、正之意,及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再读则考其声音,以求神气。王蘧常深厚的国学基础即在此际奠定。唐文治是个通儒,所教论文与读文之法,与王蘧常日后的学书临帖之法无不相通。



王蘧常 草书文天祥正气歌八条屏 1987年 私人藏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王蘧常》)


第二位是梁启超,王蘧常的父亲与梁是考举人的同年,他受父命向梁多次请益。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风云人物,又是新史学观的倡导者,因而王蘧常治史深受梁启超的影响。梁教导王蘧常,对先秦诸子,必须先明流派,当会其通,方能得其全。中国旧史有四弊:一曰知有朝廷,不知有国家;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曰知有陈迹,不知有今务;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梁启超精辟的新史学观对王蘧常研究先秦史影响至深,也成了他治史的方法。因而他说:“他日拟作秦史,妄欲于旧史陋习有所刷新,实由(梁)先生高论启发之。”甚至,他日后研究书法史,如考其章草之名,不采陈说;又证章草之源,不独从隶来,亦有从篆来,均显出用新史学观治史的痕迹。


王蘧常 草书节录孙过庭书谱卷(局部)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王蘧常》)


第三位便是沈曾植,沈为王蘧常的外族叔祖父,他称为四公。王蘧常十九岁投于沈曾植门下,关系极为密切,无论是学术或书法,都得到沈曾植的耳提面命,受益终生。沈谢世,王蘧常哀恸以极,为报师恩,竭尽心力为之编写年谱。沈王之关系,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沈曾植的培养,便没有日后王蘧常如此之成就!沈曾植教导王蘧常说:“凡治学,毋走常蹊。必须觅前人夐绝之境而攀登之。如书法学行草,唐宋诸家已为人摹滥,即学二王,亦少新意。不如学二王之所自出章草。”这里,沈曾植直接把治学与学书法联系起来,在沈曾植的心中,书法亦是学术,并为王蘧常指出了学书法的方向。



王蘧常 草书李白诗中堂 1982年 复旦大学档案馆藏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王蘧常》)



被称之为中国震惊世界的三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汉代简牍,在现代科技和印刷术的开启下,1914年由罗振玉和王国维在日本编著成《流沙坠简》一书正式出版。当此书传到国内,引起了他们的老朋友一阵惊叹之声。此书在中国书法近现代史上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汉代简牍,它既是魏晋书法之源,当属碑学范畴;又因它是墨迹而不是碑刻,也属帖学范畴。向汉代简牍学习,自然就打开了书家碑帖长期对立的心结,碑学家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大搞碑帖融合了。


王蘧常 草书毛泽东词扇面 1961年 平孙藏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王蘧常》)



王蘧常 草书毛泽东词二首扇面 1961年 复康平兴藏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王蘧常》)


沈曾植在探索如何复兴章草多年之际,当看到《流沙坠简》时,大彻大悟,认为“简牍为行草之宗”,遂全心力去学习简牍书法。弟子王蘧常回忆道:“(沈)先生生前以书法为余事,然亦刻意经营,竭尽心力,六十四岁(1914年)后始专意写字,至七十三岁去世用力极勤。”“六十以后,真积力久,一旦顿悟,遂一空依傍,变化不可方物。”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文中评沈曾植,亦说:“他是个学人,后来不知怎的,像释子悟道般的,把书学的秘奥‘一旦豁然贯通’了。专用方笔,翻覆盘旋,如游龙舞凤,奇趣横生。”吴江金天翮曾谓“明代无篆书,清代无草书”。有清一代应是草书衰落的一代,而沈曾植由汉代简牍书法切入,开创出了章草复兴的局面。


王蘧常 行书晋人诗二首四条屏 20世纪30年代初 上海博物馆藏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王蘧常》)


在民国期间,章草这种古老书体,一时风行起来,大凡善书者,都能写章草,而章草名家也辈出。若以章草风格表现来划分,大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雄浑古拙,一类为典雅流美。前一类代表人物有沈曾植、王世镗、王蘧常、朱复戡、沙孟海等;后一类代表人物有卓君庸、罗复堪、林志钧、余绍宋、郑诵先等。前一类生活多在南方,后一类生活多在北方。前一类章草多取法于《流沙坠简》,在用笔结体上多有创造,形成一种沉雄古趣的章草;后一类也取法过《流沙坠简》,但更重视加入今草元素,把它写成行气通脱、上下呼应的章草,与典雅流美的帖学相接近。两类书家对章草的发展均有贡献,但前一类书家对章草的发展更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从分析沈曾植和王蘧常二人对章草的探索就能明显地看出这些。



王蘧常 行书王允皙侯官严几道行状札(局部) 20世纪40年代 复康平兴藏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王蘧常》)



王蘧常是沈曾植的嫡传弟子,他学书的途径和艺术思想出自乃师,与师感情甚笃。他学书过程既遵师教,又能自悟,而不同于一般师徒的萧规曹随,这正是他不平庸的地方。他未入冠时从沈曾植游,康有为曾在沈前称赞王蘧常,谓:“咄咄逼人门弟子”,用宋赵庚夫题曾几《茶山集》句,意指曾几弟子陆游将来必夺其师之席,而“咄咄逼人”又是卫夫人称赞弟子王羲之的赞语。此虽属过溢之词,也显示出他青年时确有不凡之处。


沈曾植六十四岁获观《流沙坠简》,1922年去世,晚年变法成功历经八年。王蘧常十九岁投于沈门之下,即是沈去世的前三年。他获得的是沈最成熟的艺术思想,见证的是沈章草最成熟的阶段。


王蘧常入沈门时,沈曾植要他学习章草,并向他提出:“自明宋(克)、祝(允明)以后,已成绝响,汝能兴灭继绝乎?”“兴灭继绝”这个崇高要求,遂成了他写章草的终生目标。在王蘧常五十岁以前,他基本上按沈曾植的要求学习书法,如沈说:“滇疆二爨,未尝非医庸俗之药石”,因而他的楷书一直都写《爨宝子》《爨龙颜》。沈又说:“学章草,必须从汉隶出”,因此又去摹写汉碑。而写章草受沈曾植影响最大,成了他一生主攻的方向。


王蘧常 草书自作诗稿 1982年 复康平兴藏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王蘧常》)


沈曾植本是清代碑学的中坚人物,连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一书都是在他的建议下所为。他信奉包世臣推崇的邓石如笔法,即“悬腕双钩、管随指转”的“安吴笔法”。曾有诗云:“百年欲起安吴老,八法重添历下谈。”王蘧常多次目睹沈曾植写字挥毫,沈的笔法被他生动地记录下来:“先生作书,速度极快,笔力奇重。曾云:‘作字须胆大’,执笔在手,盘旋飞舞,极其灵动,甚至笔管卧倒于纸上,厚如玉版宣亦常被打去一大片。他作书主转指,转指时最用力,要求笔笔送到。此种侧管转指之法,人所难学。”沈曾植写字用笔之法,其实来自包世臣《艺舟双楫》记载刘墉背人作书的方法:“诸城作书,无论大小,其使笔如舞滚龙,左右盘辟,管随指转,转之甚者,管或坠地。”刘墉曾在京城盛赞邓石如书法,并且睹其挥毫。因此,沈曾植深信刘墉背人作书的笔法,便是邓石如笔法。邓石如用此笔法写篆隶,而沈曾植用此笔法写章草,这亦是沈的创举。


王蘧常深谙乃师的笔法,略在五十岁后,他要自辟蹊径,乃师用侧锋转指,他便用中锋转指;乃师写字速度极快,他便写字速度较慢。这亦是王蘧常打算摆脱乃师而自立的途径之一。


王蘧常 草书杨大雄烈士殉国碑记 1947年 复康平兴藏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王蘧常》)


另外,乃师认为章草出自汉隶,而王蘧常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所作《隶草摘胜》一文中,经考证有关文字指出:“章草不独从隶来,亦有从篆来也。”“亦可作章草有由篆来之证也。”为他以篆笔中锋写章草找出了理论根据。沈曾植章草的特点在于用笔的生辣和结字的奇崛。正如友人曾熙所评其书:“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之处在不稳。惟下笔时时有犯险之心,所以不稳,字愈不稳愈妙。”通观其书全局,不稳中又显示安稳的正大气度。


而王蘧常不仅追求用笔和结字造型与人不同,更追求章草文字结构的与人不同,以实现乃师要求他“兴灭继绝”的崇高目标。他在八十三岁时,为马国权编写的《章草字典》作序中,回顾了与唐兰、蒋庭曜同学章草的往事:“立庵(唐兰)据大汶口地下器物,将中国史拓展至二千年以上。予曰:窃不才,愿为其小者,仅欲拓展章草之领域而已,因相与拊掌。予之欲化汉简、汉帛、汉陶于一冶者,自此始。”


王蘧常 草书张邦基墨庄漫录手稿(部分) 20世纪50年代 私人藏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王蘧常》)


章草,本是为规范潦草书写隶书的一种标准汉草,隶书在快速书写的过程中,潦潦草草,往往一个字在不同人的笔下草写出相异的多种形态。从现代陆锡兴编著的《汉代简牍草字编》中就可以看到,隶草一个字就有几种多至二十几种不同写法。因此,隶草规范化是势在必行。隶草规范化大略应在东汉建初年间,由杜操等人整理。后来崔瑗、崔寔、崔浩、皇象、索靖等人,用整理后的草书大量书写儿童识字课本《急就篇》,用以推广这种标准化的汉草,即是后来的章草,后为魏晋唐宋元明历代所沿袭。


而王蘧常为“拓展章草之领域”,就别具匠心地逆反而行,关注章草之前那些原生态的隶草,“欲化汉简、汉帛、汉陶于一冶者”,并身体力行。他曾不无得意地说,唐兰请他题“书带草堂”的斋名,他根据汉简隶草“带”字的字法,略加变化,写出一个与传统章草不同的“带”字,唐兰见则大喜,称:“真可谓新意矣!”说实话,他写的这个有新意的“带”字,就连现在专写草书的人也很难识别,但还是得到大家的认可。如此这般,王蘧常就把这些原生态草书的结构融进了他的章草里,创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章草,而终于没有辜负乃师“兴亡继绝”的厚望,也实现了他“拓展章草领域”的理想。


王蘧常是幸运的,幸运在于他晚生和长寿。沈曾植见到《流沙坠简》八年后就去世了,王世镗在南京,见到《流沙坠简》一年后便病逝了,而王蘧常在他们去世五六十年后还健在。在这五六十年间,大量的古文字资料源源不断出土,秦汉简牍、帛书、砖陶等古文字纷纷面世,令人目不暇接,有如此多的新资料供他参考。时代造英雄啊,否则,即使他是天才,也绝不可能创造出这种别具一格的新章草!



王蘧常 草书沈曾植集外诗稿 20世纪70年代初 复康平兴藏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王蘧常》)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章草闻名全国的书家,首数南京高二适和上海王蘧常。从影响上讲,高的名声要超过王。高二适在六十年代主动参与“兰亭论辩”,在特殊的年代里,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骨鲠和现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赢得了国内文化界的广泛敬重。八十年代又推出了高二适的章草,书以人重,因而他的书法受到了大家真切的关注。虽然高二适的章草自视甚高,平心而论,在书史上并未超越明人宋克以来形成的格局。


而王蘧常的章草,三四十年代在书坛就有一定的影响,出名比高二适早多了。而真正享大名是在1987日本《书道》杂志推出他之后,时值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书法热刚兴起,因而王蘧常的章草在书坛显得十分耀眼夺目,好评如潮,追随者众。甚至有学王蘧常章草者在全国书法展上参展、获奖。一时间,国内大凡学章草者大都去学王蘧常。评论王蘧常的文章,基本上都是赞扬他对章草的继承与创新的,称之为“气骨纵横、孕包四体”。爱屋及乌,王蘧常的其他书体也被高度评价,认为“无论真草隶篆诸体皆精妙”。王蘧常八十年代爱写大字章草榜书,以四字联、五字联为多,评论者亦以为是先生的独创。“历来章草大小不过盈寸,王蘧常竟扩展至一公尺内外的榜书且游刃有余,扩大了章草架势和适用范围,这都是前无古人的新创造。”


王蘧常 草书八言联 20世纪40年代 复康平兴藏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王蘧常》)

天覆地载飞楼属道 春东夏西十窗多明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王蘧常书法热有所降温,对其书法评论渐趋于冷静,对其书法批评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如刘宗超认为“为使章草形式复杂多变,不惜舍弃文字的可识读性。”王家葵认为“篆书真无足取,而他用章草的笔势写夏承碑,虽然别致,若以隶书的标准来衡量,恐未必得法。”“这轴大对联‘乘风破浪,衣锦荣归’,缠绵曲折,游离于古人法度之外,很难轻易给予表扬或者批评。”姜寿田认为“王一味地求古而不化,如大字对联、条幅,极尽盘叠扭曲,失之自然,不无造作之嫌,加之笔法缺失节奏感,笔法僵滞过多理趣”。但对王蘧常所创造的章草基本上还是同声肯定的。


笔者也是王蘧常书法的喜爱和关注者之一,认为其诸体兼善,但非诸体兼精,他写篆隶的目的主要是为寻求章草之源,写爨宝子碑的目的是为其脱俗和供创章草之借鉴,有此三体的基础,才能有创造新章草的底气。王蘧常是一位创造性极强的书家,凡各体他都想创新,问题是哪有一创新就会成功的呢?应该说,创新者大都是以失败告终,所以,王蘧常对篆、隶、楷的创新也归于失败的范畴。尤其失败者是他所书的大字榜书,其书线条质量太差,盘曲的线条空乏而笨拙,缺乏艺术的激情。就如古人所形容的那样:“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我对此效果曾深为不解,有幸现代科技助我,网络发达,目前在腾讯视频上都能看王蘧常书写榜书大字的现场。其执笔垂直纸上,通身力到,缓缓走笔,拖毫的速度近似匀速运动而笔势全无。如此书写,难怪会被人吐槽!评判一个人书法水平高低应以他最优秀的作品为准,而不是失败之作。因此,王蘧常的章草尺牍、题跋方才是我们主要关注的对象,这些才是他最优秀的作品,如《千字文》《明拓急就章三跋》《章草字典序》《十八帖》等径寸内的小章草。这些书法作品写得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确能反映出他追求的“豪放中求深沉,空灵中求密致”的审美理想。这些作品都是先生多年探索、出秦入汉、自创一格的新章草的代表作。



王蘧常 草书编注顾亭林诗集集注经过手稿 1963年 复康平兴藏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王蘧常》)


另外,关于先生的《十八帖》,我想谈几句。是帖的由来是弟子多次向王蘧常建议“王羲之有《十七帖》,老师应该有《十八帖》。”便勾起了王蘧常跃跃欲试的雄心,在临终之前终于完成了,交付给弟子冯其庸。王蘧常写《十八帖》并没有什么不好之处。至于是否《十八帖》超过了《十七帖》,我不作评判。不过我认为《十八帖》确实是王蘧常的传世佳作。此帖与十数年前的序跋之作迥然不同,其老笔纷披、尽致淋漓、自然古朴,深沉中见豪放之气,感人心魄,其气息与陆机《平复帖》有相通之处。我真不明白他是怎样写成的?后来读郑逸梅文,称王蘧常晚年多病,“手颤不能持箸,执匙喝汤,动辄倾翻,但作书却运转自如,引为奇事”。又看腾讯视频,有先生读书报镜头,其虽竭力镇静,手中书报仍微抖不已。我终于明白了,《十八帖》是先生用微抖之手,信笔而为,自然天成,绝非常人能仿效,方成其《十八帖》杰作。


中国书法的近现代史上,涉及近百年章草书法的复兴,无论如何也绕不开这两个人,即沈曾植和王蘧常。章草这门古老的书体,能在近现代复兴,打开这一局面,沈曾植开拓的首创之功决不可没,其融碑入帖,一扫元明怯弱之风,创雄浑奇趣之章草,必入史载。而王蘧常对章草之创造,发端于沈曾植,又能接踵其精神,创造出不同于乃师的新章草,这新章草不仅不同于乃师,甚至不同于历代之章草,真正是拓展了章草之新领域。现代书法史必将载其事,甚至中国草书史上也有其一席之地。


王蘧常 草书致冯其庸札 冯其庸供图


王蘧常 草书致冯其庸札 冯其庸供图


王蘧常 草书致冯其庸札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王蘧常》)


王蘧常 草书致冯其庸札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王蘧常》)


王蘧常 草书致郑学弢札


王蘧常 草书致郑学弢札


王蘧常 草书致郑学弢札



王蘧常 草书千字文跋卷 1982年 上海书画出版社藏 (选自《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王蘧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