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蘧常:现代章草史的一代宗师,书法虽高古奇特,却无法雅俗共赏

 kenu 2022-04-04

王蘧常旧照

人物简介

王蘧常,1900—1989年,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嘉兴。字瑗仲,号明两,别号涤如、甪()里翁、玉树堂主、欣欣老人。文史哲艺俱通,著作宏富。书法师从沈增植,尤善章草,名曰“蘧草”。

本文导读

提到王蘧常,对于非草书研究者、资深书法爱好者,了解他的人较少。不但名字陌生,而且对他的书法更是一无所知。笔者在梳理之前,也属于“槛外人”。

然而,在现代书法史上,王蘧常是一个绕不过的大人物。继晚清民初章草大家沈增植、王世镗以来,以章草闻名的现代书法家当属王蘧常。他对现代章草史的贡献,可谓是开拓者,更是一代宗师。他的书法,师承草书大家沈增植,在此基础上,进而自成一家风格,即“蘧草”,风格富于变化、圆笔盘旋。

因此,书法界评论道,王蘧常的“章草”,从古人的章草中来,但遗憾的是,也失在师古之上。为何?下文中,我梳理了当代书法家评论家、书法家的评论文章,加上个人的理解观点,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欢迎多交流指正。

文章图片2

1982年作 复旦之春 镜片

自小打下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 喜欢书法曾临数百遍欧字

王蘧常是以章草名于世的书法家。在书法上,日本《书通》杂志曾将王蘧常与王羲之并列,称“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谷鸿《王蘧常书法鉴赏》)此言虽有过之,但王蘧常以独树一帜的书法屹立于中国书坛,确实不争的事实。

那么,要想全面了解王蘧常书法,还是应当回到他的习书艺术之路上来。我们从幼年时期梳理起。

1900年,王蘧常生于天津,幼年时期传承家学的缘故,天资聪颖,属于早慧儿童。四岁那年起,由伯父教读《文字蒙术》,五岁即读《四书》《诗经》,七岁熟练背诵《礼记》《尚书》《左传》,自小打下深厚的文学基础。

年少的王蘧常喜练书法,在父亲督教下,专临数百遍欧字《九成宫》和《化度寺》。十六岁时,在大哥的影响下,改习当时流行的北碑,大写《郑文公》。由于父亲不喜欢北碑,因而不许王蘧常写怪字。

文章图片3

1989年作 书法 镜心

成为沈增植晚年入室弟子 习书观念和方向深受其影响

19岁时,王蘧常拜师沈增植(草书大师,前面有撰文介绍)。作为沈增植的入门弟子,王蘧常在书法上直接受到沈增植的启蒙,书法上也给予了许多指点。

在王蘧常的自述中可见,他回忆道:“师知予学《十七帖》,曰'右军书远承章草,旧有传本,已不传,今传章草,仅吴皇象《急就章》,索靖《出师颂》、《月仪帖》数种而已,疆域褊小,殊难光大,若能融汉碑、汉简、汉陶、汉帛书而上及于周鼎,必能开前人之未有之境,小子勉之。’余敬志不敢怠。”[2]

上面这段回忆录讲述的是什么?给大家白话翻译一下。这段话讲道,最早,沈增植先生让他学的是《十七帖》(晋·王羲之书,宋拓本),并告诉他,王羲之的书法传承的是章草,原先有的传本,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当今所流传下来的章草,只有三国时期书法家吴黄象的《急就章》,西晋索靖的《出师颂》(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书法孤品,现藏于故宫以及他的《月仪帖》等这些罢了。由于章草所属的领域偏小,很难发扬光大,如果能将汉碑、汉简、汉陶、汉帛书并且往上追溯到周朝青鼎金文,一定能够开辟一番前人从来没有开拓的天地,送给你,当自勉。王蘧常把老师的话当成了座右铭,从来不敢懈怠。

由此可见,拜师沈增植先生学习章草,是王蘧常学习书法极为重要的一步,不仅是启蒙,更是为他今后的习书之路,指明了努力奋斗的终极方向。

文章图片4

隶书四言联

此外,沈增植还根据王蘧常的学习情况,还提出了另一个建设性的意见。沈增植大为肯定王蘧常临习的《郑文公碑》,详加指点后又以《郑文公碑》墨拓八大轴相赠,并对他寄予厚望。在他的自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王蘧常写道,“予所以郑重反复言之,欲汝坚守全受之,此予之志也。” [2]

在沈增植的启蒙与指导下,王蘧常深受沈增植这一碑学观念的影响,即“学章草,必须从汉隶出,赵子昂所书,虽着意发泼,乃是唐宋人笔法,非其至也。”

然而,王蘧常与沈增植先生师生的碑学之路,是有所区别的。俨然,他们都明白一句话,齐白石先生所说过的,“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区别在哪?著名书法评论家姜寿田评价道,王蘧常的碑学观念侧重点在师古层面,因而,他并不注重碑法的侧利劲折、雄起角出。他对魏碑一味注重方笔表现,兴趣不大,而是较为注重笔法,结撰的古意、浑穆。

在进一步对比沈增植与王蘧常的书法之后,他还指出,沈增植之于碑学,侧重点在中古——魏晋南北朝,而王蘧常的碑学侧重点在上古三代秦汉。沈增植书法重在翻古求新,托古改制,而王蘧常书法则意在以古为新,厚古薄今。

由此总结,王蘧常未免好古太甚,其书法的时代感和情感表现方面,要大大逊色于沈增植。从这个意义上说,王蘧常并没有完全走一条与沈增植相同的碑学之路。[1]

文章图片5

章草四言联

“蘧草”圆笔盘旋富于变化 高古奇特却不能雅俗共赏

尽管如此,但是沈增植在书法上对王蘧常的巨大影响,也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近代大儒唐文治在为王蘧常撰写的《鬻()书润例》中曾言,“及门生瑗仲教授,为先师沈寐叟先生晚年入室弟子,书法尤得真髓,由北碑上探两汉,旁及漆书、竹简、石经、石室之坠文,先生尝谓不落唐以后一笔。年来都讲上庠xiáng,古代的大学),所造益(同“造诣”)深。”[2]

王蘧常的草书有意识地独辟蹊径,既与本人性格有关,也受到师学对象的影响。深刻影响了王蘧常书法的两位老师,一个是近代章草大家沈增植,一个是碑派大家康有为,他们都是学养经历与资秉殊具奇特之处的人物。而在王蘧常早年,他便与唐兰先生(1901-1979年,著名文字学家、历史学家、金石学家享有“王奇唐怪”的雅称。成年之后,又因“刚毅木讷,气骨铮铮”,为人“宁怪毋俗”。“字如其人”,体现在书法特别是章草上,是古朴、奇古、古雅、浑古等。[3]

文章图片6

章草题词

具体分析王蘧常的章草艺术,梅墨生指出,王蘧常的章草,是简练化的用笔,追求着丰富的汉字的结构变化。在搜罗古文奇字的造型美方面,独出心裁,建立了迥异流俗的自家章草体。透过字型与笔法的显在表现,我们赏会到一种夭娇不群(气宇轩昂,风度出众)的“奇古”意气,落落大方,纵横捭阖(zòng héng bǎi hé),实为创造。

对于王蘧常特具特色的书法,著名书画家谢稚柳曾评价,“是章草,非章草,实乃'蘧草’,千年以来一人而已。”[2]因此,书坛常以“蘧草”称呼王蘧常的章草书法。

王蘧常的“蘧草”高古不群,面貌极富个性色彩,他的草书作品,虽采用章草布局,字字独立,但每个字的结构是以线条的盘旋环绕而构成的;体势以扁阔为主,这是他将隶书及北碑书的体势融入章草结体之中的缘故;字体结构,往往又将古文奇字的造型化入章草体势之中,转折处多用浑厚的转笔法行笔,线条多呈圆环状。与沈增植碑体草书的方笔翻转、奇崛动荡不一样的是,王蘧常的“蘧草”往往形成一个个的圆圈式的交结或包涵结构,极具迂曲盘旋之状,多圆笔盘旋、高古凝重,纯为一种个人创造。

进一步说,王蘧常笔法擅用中锋行笔,每蘸以饱墨,必写数字,直至墨全用干为止。加上用笔的细微提按,使这种笔法极为凝重迟涩。这共同造成了形式上的绵密而繁复、生僻又古朴的气氛。[2]

在王蘧常的《章草书法略谈》一文亦有体现,他在“结构篇”提出了“五项原则”,即省笔、借笔、减笔、复笔、添笔,并且还认为,“复笔”的目的是在于“以求结构之美也”,而“添笔”则是“以求结构之绵密”,同时提出“四变”,一变在离与连,二变在字中,三变在上下,四变在左右,书法结构富于变化。[4]

文章图片7

为钱孝衡作 草书五言联 对联

章草得之在古 失之亦在古

观王蘧常章草书法,亦不难发现他严格遵循“五项原则”与“四变”,使章草书法的形式构成多深沉与复杂。而令人所惋惜的是,王蘧常为了使章草形式复杂多变,不惜舍弃了文字的可读性。因此,王蘧常的草书,在得到高古奇特风貌的同时,而不能雅俗共赏,成为“蘧草”难以两全之处。[2]

客观评价王蘧常的书法,姜寿田则从王蘧常章草表现出的好古情结入手。他认为,王蘧常的好古情结完全超越了他对碑学的尊奉,求古、拟古成为王蘧常章草的最大特征。

如何来理解这个观点?姜寿田结合王蘧常章草熔北碑、汉隶、汉简、汉陶、三代金文,乃至鸟虫篆于一炉,再以王蘧常60岁后,以早岁默诵《说文》部首的学术功底,坚持六、七年用小篆写日记,竟无一笔不合古人来历的事实,来说明其崇古之情。

文章图片8

1989年镜心

“从书史的立场来看,王蘧常章草得之在古,失之亦在古。”姜寿田指出,所谓得之在古在于,王蘧常融会古法,力矫汉后章草笔法之失,揭集出章草古法真脉;而失之于古,则在于王蘧常一味求古,不辨古今之权,泥古不化。如他对鸟虫篆的泛化取用,便招致其章草盘叠纠屈,失之美术化的弊端。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因而要客观评价王蘧常书法,并非易事。仅就章草本身而言,王蘧常章草逾越唐宋元明,由北碑上溯卫门书派以至秦汉上古三代,廓清了中古以后对章草的误读,为现代章草返回原始,寻求章草古意和笔法真脉,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王蘧常无疑是现代章草史上的开拓者和一代宗师。[1]

结合王蘧常的章草书法作品,姜寿田还指出,王蘧常的精彩之作,往往是那些不经意的手稿札记,如《章草大字典序》之属。由于出之无意,涉笔成趣,因而,气象峥嵘,老笔纷披,浑化无迹,而那些经心刻意之作,如大字对联、条幅,极尽盘叠扭曲,失之自然,不无造作之嫌,加之笔法缺乏节奏感,笔法僵滞,过多理趣。[1]

文章图片9

章草八言联

名家点评

瑗师之书……是诗人学者之书,非书家之书,故绝无尘俗气,亦绝无书家气,而自具学者诗人之儒气逸气,进而为乾坤之清气正气也。——著名学者 冯其庸

王蘧常章草的面目再现当代书坛可以说是十分不同于常态,那种取法三代古文字,在帛简鼎铭碑版中独钩玄奥的戛戛自造,放诸书史之中,也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独树”。——梅墨生

参考文献:

[1]姜寿田《现代书法家批评》

[2]刘宗超《不落唐以后一笔——试说王蘧常先生的草书艺术》

[3]梅墨生《现代书画家批评》

[4]王蘧常《章草书法略谈》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雅昌艺术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