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胆系/痹证/痢疾/湿热与带下/丹毒 /小儿虫疾

 休閑 2012-09-01

胆系/痹证/痢疾/湿热与带下/丹毒 /小儿虫疾 

    胆系疾病包括有胆石症、胆囊炎、胆道堵塞、胆管扩张等等。中医学认为,胆石症、胆道感染多表现有肝胆湿热,因而肝胆湿热可以作为胆道疾患辨证主要依据。如《脉经》说: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难经·三十五难》说:胆者,清净之府也。无疑是指胆之功能,盛胆汁。而胆汁来源于肝,肝气疏泄,胆气通降,则胆汁流畅,以助脾胃气化升降,如果情志抑郁,或暴怒,或寒温不适,或恣食肥甘,虫积等因素,均可导致肝胆气滞,疏泄失常,使胆汁排4泄不畅,并致脾土不运,湿邪内生,从而导致肝胆湿热,肝郁化火,煎熬胆汁,积而成石,阻碍气机,产生胁痛、胆胀之疾。

《灵枢·胀论》说:胆胀者,胁下胀痛,口中苦,善太息。由于木郁则土壅,若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可出现苦,恶油,食纳不佳,呕吐黄水,腹中胀气,便秘,脉弦,舌暗红,苔黄腻等,正是肝胆湿热主要表现。如《甲乙经》说:邪在胆,逆在胃,胆汁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汁。若少阳胆道未通,及阳明胃家热结,甚至出现黄疸。中医认为多属肝郁胆热,湿热蕴结,阳明腑实所致。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化湿。方用疏肝利胆汤合茵陈蒿汤。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的,以肌肉、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其主要病机是感受风寒湿热外邪,使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湿热之邪,乘虚袭人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或风寒湿痹久延不愈,邪留经络,转化为湿热痹。也有因素体阴虚,内热偏盛,阳气较旺,脏腑经络先有蓄热,感受外邪后,多成为湿热痹。临床常见的为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湿热痹证候,主要为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得冷则舒,痛不可近,关节不能活动,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并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症状,脉多滑数,舌多红或赤,苔黄腻或黄燥。治宜清热化湿,方用白虎加桂枝汤,并酌加忍冬藤、黄柏、牛膝、薏仁、苍术等。若湿热化火,表现为关节红肿,痛如刀割,筋脉拘急,日轻夜重,甚或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是为湿热之毒,淫于筋脉,治宜清热解毒,可选用千金犀角汤。若阴虚热盛,口干,皮肤枯燥,肢节烦疼,脉细数,苔薄黄,则宜养阴清热,方用滋营养液汤。

若兼见湿热下注,出现下肢肿痛,小溲热赤,苔黄腻,脉濡数等,说明湿热尚在气分,仍宜清热化湿,方用二妙丸加海桐皮、防己、牛膝、薏仁、蚕砂等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主要由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胃与肠腑而形成的。或误食不洁之物,如其人平素好食肥甘厚味,酿生湿热,湿热内蕴,腑气壅阻,气血凝滞,化为脓血,则成湿热痢。其主症为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苦寒燥湿,方用芍药汤。若湿重于热,或有寒湿,下痢白多赤少,或化为白冻,舌苔白腻,脉濡缓。治宜祛寒利湿,方用胃苓汤。

若热重于湿,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肛门灼热,口渴引饮,舌红苔黄,脉数。治宜清热解毒,方用白头翁汤。 湿热与带下:本病多由湿热蕴蒸胞宫,冲任受损,带脉失司所致。湿热浸淫,阴部作痒,带色多黄,而有腥臭;湿热壅盛伤津,故口干溲热;月事前后胞宫充血,肾气空虚,湿热乘虚而人,故带浊常多于平时;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此为湿热内踞之候。

治疗湿热带下,一般采用健脾利湿清热法,如知柏地黄汤、完带汤等。

 

湿热与月经不调:章氏认为湿热不但可致带下,它对月经不调,亦有一定影响。湿热之邪,其性粘腻重浊,胶滞难化,若湿重于热,壅滞胞宫,阻遏冲任,使肝血难以下注,则月事不能按期而至,致使月经后期,甚至经闭不行;若热重于湿,熏蒸胞宫,冲任受灼,则血热妄行,又可导致月经先期,血量反常而多。湿热所致月经不调,血色深红或紫黑,并有臭气,或经期时阴痒,平时可兼有湿热带下之证候。治疗湿热月经不调,应重在清热利湿,方如芩连四物汤加牛膝、车前子。湿热与崩漏:章师认为崩漏在临床中以血热、气虚较为多见。产生血热的原因,一般有虚实两类,就虚证而论,大体是肾阴不足,相火偏亢。就实证而言,则主要是湿热熏蒸胞宫,热迫冲任,迫血妄行。《兰室秘藏》说:湿热下迫,经漏不止。明确指出湿热为崩漏的主要致病因素。

湿热崩漏的证候,有崩中带下,日久不止,或反复发作,血色深红或紫黑,其质粘稠,或夹杂带浊,其气臭秽,一般在崩漏止后,带下不断,甚或赤白相间,腰尻重痛,小溲黄赤,身热自汗,心烦少寐,舌质红,苔黄腻,脉滑而数。治疗上应着重健脾利湿,泻肝清热,如先用龙胆泻肝汤,继用固冲汤 丹毒 带状疱疹 湿热在皮外科疾病中也较常见,且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湿热并非单纯指六淫所致,而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所致之内湿化热,亦是发病重要因素

湿热郁于皮肤,可发生痤、疖、疮等多种疾患。其临床表现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例如:皮损情况,皮肤红肿热痛,溃脓,水疮或渗液较多,或糜烂结浆痂,甚则苔藓化,色素改变。全身表现:头昏痛,纳呆,泛泛欲吐,身倦怠,苔黄腻,脉滑,且有一定季节性、阶段性。

如急性期:湿邪为主,湿热相干,证势急迫,渗出较多,瘙痒较剧。慢性期:损血气,则营血失调,其证较缓,苔藓化及脱屑,多见肌肤麻木,只有抓住其特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的治疗。

皮外科疾病通常分内外治法,内治急性期:以清利湿热为主,急则治其标;慢性期:调气血,和营卫,调整内脏功能,缓则治其本。常用清热化湿方药有:湿热下注所致丹毒,方如二妙丸、三妙丸。慢性湿热所致的附骨疽、委中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

小儿虫疾 小儿时期因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如草木之方萌,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与成人迥然不同。病理特点为发病容易,传变迅速,也因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由于脏腑娇嫩,易感受病邪,以脾常不足为多见,平素饮食不洁,饥饱不知,贪食偏食,生活不规律等皆可导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常,外感六淫之邪侵犯脾胃,使脾胃功能紊乱而生疾。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致受纳运化功能失职,饮食停滞不化,发为食积。积食生热,诸虫滋生,发为虫疾。治法:实证以消导为主,虚中夹实证宜消补兼施,方用健脾丸合使君子散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