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当代科学角度看老子对宇宙本源的探讨

 成为亨特 2012-09-02

从当代科学角度看老子对宇宙本源的探讨

作者:李豫川   文章来源:中国论道网  发布时间:2012-06-10  浏览次数: 20

中国古代哲学对宇宙本源的描述,以老子《道德经》最为精到。老子将宇宙的本源称为“道”,又称为“无”(与其相对应的是“有”)。这与佛教所说的“空”(与其相对应的是“有”或“色”)是一致的。

《老子》第一章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说,作为宇宙本源的“道”,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述的,一定要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就不再是符合原貌的“道”;而且,宇宙本源也是无法命名的,一定要给它取个名字,也不是完全确切的“名”。

既然无法用语言表述,那为什么又要用语言去表述呢?这是因为人类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不用语言便难以交流,所以只好用语言表述。但必须意识到,对于抽象的事物,语言的表述只能尽量接近于事物本身,而不可能完全符合事物本身。老子自己就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见《老子》第二十五章)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也不知道宇宙本源该如何称呼,姑且给它取个名字叫“道”,或者勉强称之为“大”。

语言的表达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应当透过语言的表述去领悟其真实的内涵,而不要拘泥于文字。冯友兰先生(1895——1990年)在其大作《中国哲学简史》中说——“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够透彻的地方,只能靠其中的暗示补足。明述和暗示正好相反,一句话越明晰,其中就越少暗示的成份……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如此不明晰,而其中的暗示则几乎是无限的。”

《周易?系辞上》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形而上”,是指无形的,不可感知、不可测度、也无法用语言来明确表述的;所谓“形而下”,是指有形的,可以感知、可以测度、可以用语言来明确表述的。所以,对于形而上之“道”的领会,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于语言文字,而需要一定的悟性。在探讨宇宙本源这种极性宇宙观问题时,必须意识到语言的局限性,而不能拘泥于文字。

老子是如何表述宇宙本源的呢?《老子》第二十一章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道”这个东西恍恍惚惚,虽然恍惚,但里面有“象”,有“物”,有“精”,有“信”。《老子》第十四章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当今全球学术界普遍认同物质、能量、信息为构成宇宙的三大要素。大致可以说,老子所说的“物”,相当于物质性;老子所说的“精”,相当于能量性;老子所说的“信”,相当于信息性;而老子所说的“象”,可以理解为象数,即数理逻辑,也就是指一定的规律性。至于“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是说宇宙本源所蕴涵的物质性、能量性和信息性,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所谓“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则是指物质性、能量性与信息性三者既不可能严格区别,也不可能彻底分开,是一而含三、三而合一的关系。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需要探讨一下物质、能量、信息三者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物质与能量的关系是相互转化的关系,即物质可以转化为能量,能量也可以转化为物质;能量与信息的关系是负载与驾驭的关系,即能量负载信息,信息驾驭能量;物质与信息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物质包含信息,信息隐含于物质;而正是由于物质所包含的信息(包括性质)不同,才构成物质之间的差异。可见,这三者是相互交叉、密不可分的——有谁能找到单纯的物质、能量与信息呢?既然物质、能量、信息三者本身都相互交叉、密不可分,那么三者的属性就更加无法截然割裂了。


  进一步看,这三者之中,物质最具显性,信息最具隐形。所谓“显性”,其实就是表象性;所谓“隐性”,其实就是内涵性。由此看来,物质、能量、信息这“三要素”之中,信息是更为本质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老子所用的“恍惚”这个形容词。今天看来,“恍惚”这个字眼似乎很不明确;可是,当我们联想到微观物理学所说的“波粒二象性”、“电子云”以及被称为“神秘粒子”之“夸克”的时候,就不能不承认“恍惚”这个形容词的精当了。

先拿“波粒二象性”来说吧。“光”是每个人都司空见惯的,可就是这么一个极为常见的东西,竟然既有波的特性又有粒子的特性,即所谓“波粒二象性”。这个“波粒二象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很难想象——波是绵延不断的,而粒子是一粒一粒不能绵延的,那么,“光”到底是能够绵延还是不能绵延的呢?如果我们要对“光”的形态加以形容,究竟该用一个什么样的形容词呢?既绵延又不绵延,岂不是恍恍惚惚吗?

再拿“夸克”来说吧,它时隐时现,捉摸不定,而且它作为被观察的“客体”,居然与作为“主体”的观察者密切相关——不同的观察者会有不同的观察结果!这个“夸克”岂不也是恍恍惚惚的吗?

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对极微观世界依旧找不到比“恍惚”更加贴切的形容词,我们对老子还能有什么微词呢?

老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所说的话,竟然与当今学术界的看法如出一辙,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老子思想之精到与深邃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老子的表述中,是将物质性、能量性、信息性三者合为一体的(“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而不是将三者相提并论的。并且,老子还明确提出宇宙本身蕴涵着一定的规律性,这该是多么伟大的智慧!

本源不等同于本体。宇宙之本体,是“无”(“空”)与“有”的统一。“有”的特性是空虚不实、空幻不定、空寂不存的;“空”的特性反而是充盈不虚、恒常不变、永续不灭的。

《老子》说:“有生于无”,正是告诉我们“有”是由“无”(“空”)变现而来。然而,不论如何变现不息,其总量依旧不增不减,衍生了“有”却不离于“有”——包围着“有”,渗透于“有”,组成于“有”。

既然作为宇宙本源的“道”也就是“空”,“道”是“先天地生”的,“空”自然也是先天地生、伴天地长、后天地存的。任何一个天体都有毁灭之期,而当其毁灭之后,“空”并不随之毁灭。

《老子》第一章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中的“妙”是神妙之意,因为宇宙本源之“无”,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充盈于整个宇宙、作用于整个宇宙,实在神妙之至。其中的“徼”是边际之意,引申为表象,即宇宙本源之显现。其中的“玄”是微妙、深邃之意。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说当人们沿着微妙、深邃的思路走到极点,便跨入洞悉宇宙万千奥秘的大门了。

佛教也有类似的提法,《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空)”是本质,“有(色)”是表象。由于本质是表象的内涵,表象是本质的外化,因而一切本质都必定外化为表象,一切表象都必定内涵着本质,二者是一个不离不弃的统一体。宇宙的本体,正是这种本质与表象一而二、二而一、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此即所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众所周知,内在的本质是隐蔽的,是我们无法感知和检测的;外在的表象是显著的,是人们能够感知和检测的。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以“眼见为实”,执着于表象之“有(色)”,而否定本质之“无(空)”。


  《老子》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十四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与无。”这就是说,“无”是天地赖以发端之本始,“有”是万物得以诞生的母体;天下万物都是从“有”生发出来的,而“有”则是从“无”生发出来的。道家所说的“有”,包含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有”包括一切有形有象的事物,也就是包括“天下万物”;狭义的“有”仅仅指“无”最初显化的形态,仍属于宇宙本体。在《老子》一书里,有些地方用的是广义,有些地方用的是狭义。这里所引用的两句话,其中的“有”,就是指狭义的“有”,而不是指广义的“有”。

作为宇宙本源的“道”,不具备形体和质量,不占有空间,却又充盈于整个宇宙。宇宙本源蕴涵着信息性、能量性、物质性,但是隐而未显。正因为如此,所以能够“三而合一”、“一而含三”,是“三位一体”的。这个“三位一体”的宇宙本源,或许可以称为“场”,也可能就是爱因斯坦所致力探求的“统一场”。当它们显化并分解之后,即成为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这“三要素”相对独立,尽管彼此之间的关系依然十分密切,但不再是“三位一体”了。

关于宇宙的演化过程,《老子》第二十五章说得很清楚——“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宇宙无论如何演化,其总体构成是不会改变的(独立而不改);同时,宇宙的演化是周而复始、无有穷尽的(周行而不殆)。

关于宇宙的形成过程,《老子》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道生一”是指“无极显太极”,“一生二”是指“太极分阴阳”。“二生三”是指天地交泰出现人类而演化成“三才”,“三生万物”是指在天、地、人三者的共同作用下衍生出我们所处的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

“极”的本义是屋脊的大梁,引申为顶端、最高点。“无极”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称派生宇宙万物的本源,由于隐而未显,故无可名状。“太极”是宇宙本源之最初显现,指原始混沌之气,也就是狭义的“有”。《老子》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指的正是“太极”。

值得注意的是,老子说的“道生一”是指“无极”显化为“太极”,但两者并无先后之分,只有隐显之别。“无极”与“太极”同属于“道”,只不过一为隐蔽之“无”(空),一为初显之“有”(狭义的“有”)而已。老子所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正是指“道”这一隐一显的两种形式——隐为显之隐(本质是表象的本质),显为隐之显(表象是本质的表象),二者同为一体,即宇宙之本体。

由于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太极”自然也不例外。所谓“一生二”,即“太极”分化后所形成的“阴”、“阳”两大范畴和两种属性,是宇宙本体所包含的两种属性,也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同样包含的两种属性。这“阴”与“阳”,是同“无”与“有”相对应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可见宇宙”与“不可见宇宙”、“物质”与“反物质(暗物质)”、“能量”与“暗能量”,不正同“阳”与“阴”、“有”与“无”的提法非常吻合吗?

两千多年过去了,当今所有的科学与哲学成就仅仅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道家思想对宇宙本体的种种表述而无法超越,更无法否定其真理性,这怎不令人由衷感叹!当代最尖端的科学家们,本以为自己走在人类认识领域的最前列,不料抬头一望,老子正站在远远的前方,微笑着向他们招手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