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远古的台儿庄(一)

 郑瑞祥图书馆 2012-09-03
   听祖父讲我的故乡台儿庄的运河商贸业、中国漕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的台儿庄发展迅速,繁盛一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示。
台儿庄明清时期商贸业的形成与发展
   历史上的台儿庄原本无城,仅是一个普通的居民点,元代开始建有土圩。但随着明代运河的开通,便迅速地转变为水陆交通重镇和北方物资集散地。
   台儿庄运河凿成于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通航于明朝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台儿庄运河自开通之日起,就成为避黄防汛、贯通南北、水陆交汇,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交通命脉。明河道总理于湛在《运河题铭》中评价说:“国家定鼎燕京,仰借东南朝税四百万担,以资京师,唯此漕渠一脉,为之咽喉。”《峄县志募建台儿庄城引》云:“自加河既导,而东南财糈跨江绝淮、鳞次仰沫者,凡四百石有奇,于是遂为国家要害云。”可见台儿庄运河的历史作用。
  由于运河沟通,台儿庄便“因河而兴”,很快成为中转南北货物的“水旱码头”。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台儿庄设巡检司,领韩庄至邳州运河段260里之河务,兼地方治安。《明史·地理志》载:“又东南有台儿庄巡检司、万历三十四年置”。继之设县丞、守备、闸官、参将等署,人口猛增,商贸繁荣,以致成为峄县40个集镇之首。《峄县志》记述:“台儿庄濒运河,商贾辐辏,田圜匮栉比,亦徐兖间一都会也。”每年通过台儿庄漕运的粮食达400多万石,过往漕船及商船7700余艘。江浙、湖广一带的竹木、瓷器、丝绸、茶叶、蔗糖、稻米、纸张、工艺品、棉布、亚热带水果等纷纷运抵台儿庄码头,北方的山果、木材、药材、皮张、杂粮、油、麻、烟草、煤炭等也由台儿庄中转南下。四方商人趋利于台儿庄,周边一部分农村人口也纷纷迁居到台儿庄,加上沿运的码头工人、纤夫、水手、官员、僧侣、游客和驻军,使人口迅速增加到5万余人,仅比当时人口规模10万人的济宁低二分之一。整个台儿庄镇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商会牙行竞相争市,戏楼酒肆灯红酒绿,呈现出“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水,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
  清朝前中期,台儿庄商贸业依然表现了长盛不衰之势,巩固了漕运枢纽及经济贸易中心的地位。据《峄县志》载:“当乾嘉盛时,漕粮数千艘,皆道河北上,而下游商贩货币流衍。”又云“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还云:“为峄(县)巨镇,商贾辐辏,富于县(峄)数倍。”从当年实际情况看,台儿庄的丁字街、月河街、顺河街、鱼市街、竹竿巷等街巷众多,店铺林立,如和顺、东成永、三义祥、恒济、书恩堂、中和堂等商号,店铺多达百余家,还有“同庆园”、“聚奎园”等汉民饭庄和“同顺”、“信和”等清真饭馆20余家。临河的诸多商号、店铺为了便于从水上装卸货物,便在运河北岸、东岸修筑了功能齐全的石阶码头,俗称“水门”。从台儿庄城西门至小南门,相继建有当典、“四十万”、朱家、郁家、郑家、王公桥、骆家、谢家、小衙门、小南门等十几处码头。这些码头遗址尚存,以致成为京杭大运河沿岸目前仅存的明清码头。这些水门用途广泛,除可停泊船只、装卸货物、直接贸易外,还可淘米、洗衣、洗菜、汲水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