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贸繁华四百年

 微游枣庄 2020-12-11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四月的某一天,已经赋闲数年的李化龙被朝庭重新启用为工部右侍郎,总理运河河道。李化龙方才赴任,黄河便于单县苏家庄及曹县大决堤,大明王朝的京杭水道命脉被黄河从中腰斩,江南漕粮成了京师望眼欲穿的秋水。

自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以来,明朝的军政重心一直在北方。江南漕粮北运,供应庞大的京师官僚机构以及边防军队所需,成为维持王朝统治稳定的头等经济大事。

身负重任的李化龙与淮扬巡抚李三才一同奏请开辟泇运河,计划让泇河下游联通直河,从而避开黄河水患。万历三十年正月,工部在回复李化龙的奏疏中提出开通泇河的六善二不疑,即:“泇河开而运不借河,有水无水听之,善一;以二百六十里之泇河,避三百三十里之黄河,善二;运不借河,则我为政,反得以熟察机宜而治河,善三;估费二十万金,开二百六十里,比朱尚书开新河事半功倍,善四;开河必行召募,春荒役兴,麦熟人散,富民不苦赔,穷民得资养,善五;粮船过洪必约春尽,如果河涨,运入泇河,朝暮无妨,善六。为陵捍患,为民御灾无疑者一;徐州城向苦洪水暴至,泇河既开,徐民之为鱼者亦少,无疑者二。”

明代开泇治黄,还有更为关键的政治考虑。明太祖朱元璋老家在凤阳,凤阳有皇陵,泗洲(时属凤阳府辖地,今淮安盱眙县)有祖陵,均在淮水之滨。黄河南流夺淮入海,直接威胁到皇家陵寝的安危,这在当时,是不得了的大事。所谓二不疑之其一,“为陵捍患”,即是此意。在此之前,自万历十九年(1591年)起,四年内祖陵及整个泗州城三次被淹,堪称明代水利史上一大灾难。因此在工部议覆李化龙的奏请后,久不坐朝的万历皇帝罕见地下令迅速组织开工建设,无论从“护陵”大计,还是从维持王朝稳定,运河、黄河都是当年朝庭的心腹之患。

历史往往在不经意间发生变化,开通泇河对于重病缠身的大明国运已经于事无补,但对于京杭运河的意义可以说是脱胎换骨。从此,大运河找到了最好的山东水源地。这项重大的科学成就,把京杭大运河发展到历史的顶峰。而台儿庄运河,正是二百六十里泇运河的其中一段,开泇济运使得台儿庄这个原本十分普通的村子开始了作为地域商都、水陆码头的四百年繁华历程。


商贸繁华四百年

从明朝的地图上看,大运河自江淮北上,由台儿庄入山东,穿过鲁西平原,在临清与从河南来的卫河汇流,再由德州入北直隶,连通津京。台儿庄贯通南北、连结东西,“东南漕运岁百余万艘,使船往来无虚日,民船贾舶不可籍数”,商业地位扶摇直上。

万历三十五年,台儿庄历史上第一次修筑城池。此时,因为“运河经济”的拉动效应,台儿庄商贸兴旺,人口激增,市面繁华,早已今非昔比。接任李化龙总理河道的工部右侍郎曹时聘上奏朝庭,请求在台儿庄运河沿线设置邮峄、兵巡,增设河官,建造公署。此议获得万历皇帝应允。

彼时,每年经过台儿庄的漕船和商船,多达十万余艘。江浙、湖广一带的竹木、瓷器、丝绸、茶叶、蔗糖、稻米等,纷纷运抵台儿庄码头向周边批发。北方各省的杂粮、山果、木材、药材、皮张、煤炭等也由台儿庄中转南下。

明清之际,台儿庄商铺多达百余家,诸商铺为了便于从水上装卸货物,便在运河北岸修建了十几处石阶码头。这些码头至今保存完好,成为京杭大运河沿岸仅有的明清古码头。

而北上漕船、各路客商,或上京赶考的江南乃至岭南士人,沿运河抵达台儿庄诸码头后,均须在此中转换乘。他们往往会盘桓数日,带动沿河旅馆、饭店、车厂、商铺生意兴隆,故台儿庄又有“九省通衢”之誉。

清朝盛世之时的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历次南巡都会途经台儿庄,康熙还曾在台儿庄登岸。这在当地县志里有所体现,据载,康熙曾在台儿庄接受当地百姓数十万人敬献诗词及食物。在原文中,这短短几句敬君颂上的话,却在不经意道出了一个数据。彼时,台儿庄人口已达十数万。

此外,台儿庄作为京杭水道的中转换乘地,史料上多有记载。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共提到四处。关于调拨兵丁,运输粮食、木材,都直接准确提到了在台儿庄雇船、换车或运至台儿庄由水路运输。

台儿庄商贸业的繁盛,官府是主导,民间商业是主体,堪称古代版的“市场经济”。在清朝的康乾盛世,台儿庄出现了燕、尤、赵、万四大商户和100多家有商号的商行。一个广为人知的事例是:嘉庆年间,台儿庄首富万老爷,搭载漕船做生意,攒下了四十万两银子的巨大财富。在那一时期,漕运的运输量每年420万石以上,商品货物250万吨以上,而回空漕船搭载的私货,则远超此数量。

  还有一类特殊的“商人”,即经常沿运河往返的大批漕军。明代至清前期,政府每年都役使数十万漕军运送数以百万石计的粮食北上京师及边镇。这些兵丁长途奔波,饷银却极低,故官方允许他们利用漕船搭运一定数量的免税私人货物,多为土产、松杉板及篙竹等,沿途贩卖,以补贴生计。漕船停泊台儿庄运河码头期间,这些漕军都会上岸买货卖货。而总计近万艘漕船空载南返之日,又可揽载商货,变为客货商船,照旧免税,其利润可想而知。
  到了清道光年间,海运取代漕运,漕运水手大批失业,这批不是商人的商人,自此生活无着,只有流落江湖。而孕育于漕帮中的清帮,最终却成了推翻大清统治的一支重要力量。

漕运停止以后,尽管运河已经不是国家唯一的运输通道,但是台儿庄的商贸业仍就维持了一定规模。据《山东集市调查与研究》记载:民国初年,台儿庄尚有规模较大之商铺七十余家。当地老人回忆,二三十年代,“台儿庄夜不罢市那确实是真的,每天船来的时候,码头上挤得人都转不开身。”


 

煤炭贸易华北第一

北煤南运,南粮北运,是旧时京杭运河的主要功能之一。清代以来,台儿庄诸码头开始经营煤炭外销。乾隆、嘉庆两朝,台儿庄北的民营煤窑时有增置,“由是矿业大兴,而县诸大族,若梁氏、崔氏、宋氏以炭故皆起家,与王侯埒富”。据光绪版《峄县志》记载:清代前期,台儿庄以北的“枣庄、田家庄、齐村居民以此为业,往以煤炭故致资数百万。”

当时每年有数百万石的煤炭通过台儿庄运河连樯北上,供应京津冀一带。道光时期,峄县的煤窑分别为崔、宋、黄、梁、金、田、李、王8大家族所垄断,煤炭出境皆由台儿庄水路北上或南下。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秋,后来的民国第三大煤矿、中兴煤炭股份有限公司于台儿庄顺河街设立货场。1914年,中兴公司在台儿庄设置了码头贮煤场、车站卸煤场等周转基地,并拥有运输船舶72艘(其中“粮划”19艘,“对槽”53艘),最大载重吨位为80吨,最小载重吨位为30吨。同时,由于煤炭货源充足,还吸引了大批外地船只来台儿庄参加运输,仅从黄河、小清河来台船只就有118只,全系“对槽”船,约计3500吨位。随着台枣铁路、台赵铁路的通车,台儿庄运河码头形成了水陆联运的格局,主要贸易输出煤炭、煤焦、粮食、木材等大宗货物,仅煤炭一项每年吞吐量就达到80万吨。中兴公司的“北煤南运”,是民国初期台儿庄经济繁荣的最重要因素。

作者:刘广阔   微游枣庄编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