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远古的台儿庄(二)

 郑瑞祥图书馆 2012-09-03
  清朝前中期,台儿庄商贸业依然表现了长盛不衰之势,巩固了漕运枢纽及经济贸易中心的地位。据《峄县志》载:“当乾嘉盛时,漕粮数千艘,皆道河北上,而下游商贩货币流衍。”又云“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还云:“为峄(县)巨镇,商贾辐辏,富于县(峄)数倍。”从当年实际情况看,台儿庄的丁字街、月河街、顺河街、鱼市街、竹竿巷等街巷众多,店铺林立,如和顺、东成永、三义祥、恒济、书恩堂、中和堂等商号,店铺多达百余家,还有“同庆园”、“聚奎园”等汉民饭庄和“同顺”、“信和”等清真饭馆20余家。临河的诸多商号、店铺为了便于从水上装卸货物,便在运河北岸、东岸修筑了功能齐全的石阶码头,俗称“水门”。从台儿庄城西门至小南门,相继建有当典、“四十万”、朱家、郁家、郑家、王公桥、骆家、谢家、小衙门、小南门等十几处码头。这些码头遗址尚存,以致成为京杭大运河沿岸目前仅存的明清码头。这些水门用途广泛,除可停泊船只、装卸货物、直接贸易外,还可淘米、洗衣、洗菜、汲水等。
  台儿庄清末民初时期,尽管运河逐渐衰落,但商贸业仍维持了一定规模。据《山东集市调查与研究》记载:当年台儿庄有百货杂货、布线、烟酒油盐、皮革绳经、药铺、饭店、银、铁、瓷器店等70多家,雇员250多人。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同仁百货店、复兴杂货店、恒之兴棉布店、郑家的米粮行、中和堂药店、孙家酒店、裕康酒店、徐家瓷器店、协兴东铁货店、曹家棒场、豫祥酱园、万祥糕点、彭家饭店等。三十年代又增加了30余家新店铺,这与当时台儿庄建有运河煤港、通火车有关系。但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使台儿庄的商贸业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直到1939年才逐渐恢复商号75家,从业人员1000余人。
  台儿庄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商贸业的繁荣,其街道不断延伸,城面不断扩大,城镇不断新建和改建。据《峄县志·募建台儿庄城引》记载,清顺治四年(1647年),兖东道兵备副使蒋鸣玉议建台儿庄城,上下“咸协无异”,遂命“兴人徙以傅土”而筑。委托峄县县丞雷火全主持施工,主城南傍运河而建,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25公里,护城河宽10米,首尾与运河衔接。随后,县城署则由峄县迁移至台儿庄大南门里100米处,占地1亩。咸丰七年(1857年),由地方圩练长尤训光发起,再筑台儿庄城墙。西城墙外移1公里,至此,台儿庄城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25公里。时建城门六座,东曰“仰生”,西为“台城旧志”,大北门为“中正门”,小北门为“承恩湛露”,大南门为“惠迪吉”,小南门为“迎祥”。城内修铺了12条街道和2公里车大路,用以连接四方城门。筑城之后,台儿庄的日常贸易便在城内划行归市进行,但每年春季庙会人众,城内城外、运河两岸便都成了交易的场所。台儿庄明清时期商贸业的繁荣,带来了手工业的发展。明末清初,以郁、郑、马、黄四大家族的产业为主。至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又形成了燕、尤、赵、万四大绅士商户和100多家粮行、皮行、茶行、牙行、杂货行、酒坊、染坊、油坊、钱庄、饭馆等。其中有粮行18家,酒坊6家,染坊3家,油坊5家,还有以沙、洪、展、吕四大穆斯林商户经营的皮毛业和清真饮食业10多处。有的粮行、皮行、染坊、酒坊进行雇工生产,其中“澧泉”、“广源”等5家酒坊雇工近百人,“恒济永”等钱庄雇工20余人。据考证,台儿庄明清时期的手工业非常发达,行业众多,已能生产数百种手工产品,如舟船、农具、家具、文具、餐具、茶具、兵器、小五金、工艺品等。清咸丰四年(1854年),山东汶上县郝兆祥来台儿庄开办酱园店,自产自销,年收入4000元左右。光绪十一年(1885年),泰安人范兆信一家来台儿庄开办抄纸作坊,平均每天抄纸25刀(每刀100张)。宣统三年(1911年),济南同益公锅厂在台儿庄兴办的分厂,年产铁锅、鏊子5万余口(盘)。当时还出现了对外贸易。据《明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记载:自明宣德年间至嘉靖中叶,在长达百余年的时间里,日本政府向明朝派出11次勘合贸易船队,这些船队大多在台儿庄驻足贸易,购买生姜、大蒜、药材、煤炭、工艺品等。这说明台儿庄在明代不仅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还出现了对外贸易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