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花银靴
辽代开泰七年(公元1018年)
靿前高34.6厘米、后高26.8厘米; 口长29.2厘米、宽7.2厘米; 底长30.4厘米
公元1986年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此靴为仿实用靴制成的明器,出土时穿于驸马银丝足网之外。由靴靿、靴面、靴底三部分缝缀而成。靴靿、靴面錾刻展翅飞翔的凤纹及如意云纹,纹样上鎏金。靴是有鲜明民族特征的契丹服饰,由皮革制成,与窄袖短衣、长裤相配,轻便利落,便于人们骑马射猎。凡举行祭祀大典,辽代皇帝、皇后要穿“络缝乌靴”,即尖头长靴,尤以红虎皮靴为贵。据文献记载,辽道宗皇后萧观音常服即是“红凤花靴”。以金属靴为明器陪葬,显示出契丹民族鞍马生活的鲜明特色及对礼俗所产生的影响。

契丹文物精华(三)--辽代瓷器
内蒙博物馆的辽代瓷器富有契丹民族特色,我在北京又拍了国博和首博中收藏展览的辽代瓷器,一起贴上来。(看得出,辽代瓷器以内蒙古博物院馆藏最为精美,首博也很棒,国博可以说一般,而且很吝啬说明,展览环境布置的也很一般,少有人观看)
辽代瓷器造型博采众长,各类釉色兼具,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主要烧造产品有白瓷、黑瓷、辽三彩等。白瓷是辽代一种非常重要的瓷器,它源于中原地区,与北方的形窑定窑磁州窑有着密切的关系,加之契丹族有尚白的习俗,故白釉瓷器在辽地得以迅速发展。辽三彩是承袭唐三彩传统的一种低温釉陶,又有创新和发展,通常用黄绿白三色组成明丽的色调,独具契丹民族风格,唐三彩用作明器,而辽三彩多为实用器。

1】人首鱼龙形白瓷水注辽 高16厘米
研墨时可以装水、滴水的文房用具,整体造型为一个摩羯,壶身为鱼形,双鸟翼,人首为一少女头像,双手捧一个螭形短注,融合人、鱼、龙、鸟、螭等动物造型于一体,构思巧妙,造型独特,是辽瓷中的精品,经常代表契丹文物形象出现在书刊中。

2】三彩香薰 辽 高8.7厘米,
熏香用具,形制源于唐代金银器--香球,其内放置香料,点燃后香气袅袅,养神怡心。此香薰造型别致,镂空与贴塑完美结合,工艺精湛,体现了契丹贵族对唐宋生活方式的向往与仿效。

3】三彩套盒辽
宴饮或祭祀中盛放菜肴果品的常用器皿。瓷质套盒最早出现于五代,由多层漆奁演变而来,此盒每层由莲瓣形浅盘和底座组成,子母扣,层层相扣,十分精巧,通体施黄釉,外壁浮雕牡丹花叶,花施白釉,叶施绿釉,色调独特,是辽代晚期三彩器之精品

4】摩羯形三彩陶壶 辽 高22厘米,
盛水、酒、奶等液体的容器,整体造型为莲花托起以个展翅跳跃的摩羯,壶与摩羯融为一体,巧若天成,摩羯口里含着一圆珠,珠孔为流,兽角后游注水口,翼和尾之间以梁相连为执手,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为辽三彩中罕见的精品。

5】八角形三彩砚辽文房用具
整体为八角形,辽地冬季寒冷,为防止墨汁冰冻,底座可置炭火以保温。

6】三彩釉印花游鱼海棠式长盘 辽 1959年内蒙古宁城辽墓出土 展品拍自国博(国博里的介绍很简单,只有名称和年代)

7】 三彩釉印牡丹纹盘辽
当然,这么简洁的介绍可以知道,展品来自国博

8】定窑酱釉印花盏 辽 高5.7厘米 内蒙古辽墓出土
茶盏,通体施酱釉,内壁六等分模印折枝花卉,内底印一朵牡丹花。
定窑以烧制白瓷为主,仅少量烧制其他颜色釉瓷,故这款酱釉瓷极为名贵。契丹贵族尚团茶,故茶盏口大底小,大口可以容纳更多汤花,小底正与茶团相合。

9】白釉盘口穿带瓶
辽 口径12.8厘米,高37厘米 内蒙古赤峰耶律羽之墓出土
盛酒、奶的容器,比例恰当,浑然天成,是迄今出土的最大的穿带瓶。
穿带瓶是契丹民族游牧时域马背上携带的盛器,最大的特点是两侧肩部与腹部有对称的桥形穿钮和竖直的凹槽,均为牢固系带而设计,方便背负,反映了辽瓷在追求美的同时,非常注重附加实用装饰。

10】黄釉盘口穿带瓶 唐 高31厘米
此瓶造型纹饰继承中原汉文化,又融合了契丹民族独创的凤首盘口瓶风格,兼容并蓄,风格独具
契丹人以黄金为贵,为美,并将这种观念反映在瓷器上,故黄釉陶瓷精品时有出土

11】定窑白瓷瓜棱形注壶辽,通高12厘米,
定窑常见酒器,构思巧妙,壶顶上堆塑绳状提梁,身上堆塑缠枝牡丹花叶纹,花叶疏朗,以线刻刻出叶脉纹,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定窑烧制的瓷器被视为陶瓷艺术的珍品,为契丹人所喜爱。
别忘了,契丹人是尚白的

12】白瓷注壶、温碗 辽 高22厘米
注壶和温碗成套使用,注壶盛酒,温碗温酒,注壶和温碗皆为白色胎,外施白釉,装饰剔花莲瓣纹,这套酒具是辽代中期白釉瓷器的精品,也是契丹贵族结束游牧、追求生活品质的见证

13】白瓷提梁鸡冠壶辽高30厘米内蒙古赤峰耶律羽之墓出土,右边的展品来自首博
辽代早期产品,辽代早期有不少白釉皮囊壶,这与契丹族“青牛白马”的古老传说有关,相传契丹男性始祖以白马为图腾,两外也与烧造精美白瓷的定窑有关,辽军曾数度占领定州,俘工匠北上制瓷
辽代皮囊形陶瓷壶是辽代最有草原特色的器物,其造型来自游牧民族所使用的皮囊,因为早期皮囊壶上部饰有鸡冠状孔鼻,又名“鸡冠壶”,辽早期的鸡冠壶较多的保留了皮囊的样子,装饰简朴,形状浑圆,壶面上有仿皮子缝制的突棱、皮绳、皮扣合缝线等纹饰,自中期开始,壶身变得较为瘦长,底部有了圈足,便于放置在平面上,到了晚期,壶身更为瘦长,已经不具有皮囊样式,从皮囊壶的演变,可以看出契丹人从游牧向定居转化的进程。

14】白釉鸡冠壶辽来自首博
此壶为鸡冠壶的一种形式,因形似马镫,也有人称为马镫壶,辽代瓷器常常出现表现出适合于契丹游牧民族生活的特征,这些器物便于携带,适于骑马射猎生活需要

15】酱黄釉马镫壶 北京通州出土,展品来自首都博物馆

16】黄釉鸡冠壶

17】褐釉鸡冠壶辽

18】酱釉犼纽盖鸡冠壶辽北京顺义辽墓出土 来自首博
看出来表现针脚的缝痕了吗?

19】绿釉鸡冠壶(来自国博)

20】三彩釉鸡冠壶辽(来自国博)
21】黄釉迦陵频伽纹皮囊壶辽高22厘米,
提梁式皮囊壶,壶身饰人首鸟身的双头“迦陵频伽”,迦陵频伽是佛教世界中的妙音鸟,歌声婉转动听,双头迦陵频伽是唐人的创新,契丹也采用此形象来装饰本民族特有的皮囊壶

22】绿釉提梁皮囊壶辽高29厘米,
绞索式提梁壶,辽代中期产品。绿色是草原的颜色,绿釉陶瓷也为契丹所常用,此器物即是一件颇具契丹特色的瓷器

23】绿釉皮囊壶辽高31厘米
孔鼻式皮囊壶,壶身刻划卷草纹,质朴简洁

24】绿釉“杜家”款缨络纹净瓶 辽 北京密云冶仙塔基出土 来自首博
瓶身上是有7处莲花叶瓣,还有杜家2个字铭,釉色翠绿,间或泛出葱白,无论是釉色釉质还是造型都极为精美,是少见的瓷器精品。
净瓶为佛教用器,源于印度,僧侣游方时可以随身携带用以贮水或净手,净瓶一般从肩部注水,从长长的管流中倒出,瓷质净瓶流行于唐宋和辽代

25】黄釉凤首瓶辽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藏 来自首博
颈部为鸡头的样式,承托了一个小盘,鼓圆腹,整体造型美观大方

26】龙泉务窑白釉刻菊莲纹葫芦式执壶 辽北京丰台辽墓出土 来自首博
龙泉务窑遗址在北京门头沟区,是契丹王朝在北京的瓷器烧造中心,以烧白瓷为主

27】白釉刻双凤纹盒辽来自首博

28】缸瓦窑白釉刻莲瓣纹瓶 来自首博

29】黄釉龙柄洗 北京阜成门外出土 来自首博

30】缸瓦窑白釉剔花填黑梅瓶 辽
梅瓶造型出现于北宋,称为经瓶,为盛酒器,以其挺拔优美的造型流行于宋元明清,清代多用作陈设器或插花,因瓶口较小仅可插梅枝,称为梅瓶

31】绿釉凤首瓶 来自国博

32】黄釉长颈瓶 来自国博

33】玳瑁釉瓷枕 辽 来自国博

34】龙泉务窑三彩菩萨像辽北京门头沟龙泉务窑址出土 来自首博
辽三彩是受唐三彩的影响而产生的,多用黄绿白三色釉,此菩萨像头戴花蔓冠,胸前饰有璎珞,腰间有蝴蝶结,通体施黄绿琉璃釉,明亮光润
我觉得如果去不了内蒙古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的“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中的辽代瓷器也一样让人大开眼界。

35】 灰绿釉鸡腿瓶
鸡腿瓶是契丹民族典型的陶瓷器物造型之一,形似鸡腿,来自首博
鸡腿瓶这么细高,放在地上是不是太不稳当了?
印象中我听过讲解员的介绍,好像是契丹人在游牧过程中将它们埋下半截地面使用的,那是用来做什么的?求解
契丹文物精华(四)--契丹人的生活
契丹文物展中还有部分壁画和雕塑,俺又从首博拍了一些辽代文物,从这些展品中,得以窥视千年前大辽国的人民生活的风貌。
因为喜欢这些壁画,俺又吐血买了本墓葬壁画的画册。

1】侍宴图木板画辽高125厘米,厚2.3厘米,内蒙古赤峰出土
这是女捧茶盏,

2】男执酒壶
这两幅木板画出土时分别置于木制小账门(象征墓主人居所的殓葬用具)的两侧,均以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色彩艳丽,笔触流畅,表现了契丹贵族的奢华生活和游牧民族特有的善饮习风。
从画法和画中的任务服饰可以看出唐代风格,也许,这个画是被俘虏到北方的汉人画工所绘。

3】 调羹图 内蒙古赤峰辽墓壁画 这是原画照片
在这幅画里,可以看到契丹人髡(kun)发的习俗,髡发在契丹人的祖先--东胡人时就开始流行。
契丹无论男女皆髡发,有的仅在两鬓各留一绺头发,其余的全部剃光,有的将头顶的头发全剃光,而妇女仅剃沿前额的头发。
在古代中原,汉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剃发为不孝,所以剃去违法者头发的髡刑是一种极伤尊严的耻辱刑罚,但为什么契丹却流行髡发呢?文化的价值取向问题?

4】备宴图 壁画照片。
在这幅画里,可以看契丹人的服饰与中原迥然不同。契丹男子的上衣多为圆领窄袖左衽长袍,下穿连靴长裤,系腰带,上面挂上饰件或刺鹅锥、餐具刀一样的工具。

5】备饮图辽 应是临摹品 宽116厘米,
主人袖手坐于石墩上,左侧有两名女仆,一人头顶食盘,一人正在调制食物。

6】备经图壁画照片河北辽墓宽130厘米
红色方桌上放着花瓶、经书和香炉等,黑衣男子注视着手捧白盂的蓝衣男子。注意图上的香炉

7】是不是和这个香炉器形基本一致?
莲花形手执银香炉辽通长36厘米 内蒙古赤峰出土
佛教行香仪式中的用具,外形为一束盛开的莲花,莲茎为手柄,莲花为炉身,莲叶为炉座。整件器物设计巧夺天工,匠心独具。

8】这个图还不知道名字

9】来自首博的一张图

10】从墓中出土的石雕也可以看到真实的契丹人的风貌
石刻契丹女俑辽高64厘米内蒙古赤峰出土
青砂岩雕成,盘发,手捧浣巾,将侍从垂眉敛目,恭立侍奉的神态刻画得细致入微。
俑在契丹墓葬中的发现,是契丹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反映。

11】石刻契丹男俑辽通高62厘米内蒙古赤峰出土
青砂岩雕成,身着窄袖长袍,腰带结双环同心抽扣,足蹬尖头皮靴,髡发,腰挂刺鹅锥,造型简约,轮廓清晰,刀法细腻。

12】契丹渔猎木立俑,来自首博

13】来自首博,渔猎而归的契丹男子

14】骨质鹰负来自首博 契丹猎手为避免鹰隼利爪抓伤而将其绑缚在手臂上

15】灰陶契丹族男立俑昌平区出土来自首博

16】还可以通过面具来要看契丹人的真实面目
这是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驸马金面具,来自国博。
面具又称覆面,覆盖于死者脸部。契丹金属面具在不同阶层中都比较流行,男女老少均有佩戴,因身份等级的不同,分为金银铜铁等质地,是权力合地位的象征。
为什么要在死者脸上罩上面具呢?是佛教影响,取佛要金装?还是辟邪?
也有研究认为一般契丹大贵族死后,尸体并非马上入葬,在外停葬的时间可能很长,半年或更多,而且没有棺椁盛殓。所以待正式下葬时,尸体已经面目全非,有损贵族体面。
所以,面具也可能是用来遮丑的。

17】鎏金铜面具辽长26.5厘米 内蒙古赤峰征集
契丹金属面具有多种,但金质者极少,多数为铜质,该面具用铜片鎏金制成,呈半浮雕状,面具边缘有缀孔,便于与网衣连接。

18】鎏金银面具辽长21厘米内蒙古赤峰辽墓出土
用银片依照墓主人容貌锤錾而成,正面鎏金,两侧各有两个小孔,用来穿线固定,人物五官刻画的惟妙惟肖,表情恬静,似处于睡眠之中。

19】鎏金银面具 来自首博
用银片锤錾而成,保存完整,面部轮廓清晰,头发后梳,眉骨突出,双目闭合,双唇紧闭,神态安详,耳下合鬓两侧有孔,可系结

20】木偶人像 辽高180厘米内蒙古赤峰出土
柏木雕刻,面部、小臂以下涂彩,头、躯干、四肢关节以榫卯连接,可以弯曲活动,背部掏空, 盛放骨灰,有抽拉式的盖子。

21】总结一下辽代的葬俗
早期契丹人死后,“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
辽建国后,受汉俗影响,无坟墓的习俗逐渐被破除,但仍有其特点:
1.有墓而无棺。2。随葬丰厚 3。穿网络衣戴面具。同时火化遗风并没有完全改变,而是演变为火葬加土葬。
在已经发掘的数百座辽墓中,火葬墓占1/3,火葬者的骨灰,有的被置于尸台上或墓室中,有点用陶罐储存,用仿墓主人生前容貌雕刻成的木偶盛放死者骨灰,在佛教徒和契丹平民很流行。

22】陶骨灰罐 辽 内蒙古赤峰征集 通高47厘米

23】琉璃供器来自首博

24】石雕释迦涅槃像辽内蒙古赤峰出土
由整块汉白玉圆雕而成。释迦佛头枕莲花枕,身着红袈裟,侧身而卧,神态安详,佛的裸露部分不施彩,即所谓“鎏衣不鎏肉”的佛像装饰手法。
右侧吉祥而卧的佛陀造像称“涅槃像”,谓之诸德圆满,诸恶寂灭,此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
契丹人最初信仰萨满教,好鬼贵日,崇拜自然。在与中原王朝的密切接触中,开始尊儒、崇佛、信道,兼容并蓄,其中一佛为最。契丹立国后,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大兴佛事,遍修塔寺,译刻佛经。佛教在加强统治的同时,也造成辽国的政治腐败,国力衰退,故后人总结辽亡原因时称:“辽以释废”。

25】石雕释迦牟尼佛涅槃像 辽来自首博

26】彩绘释迦牟尼像 辽 北京门头沟出土 来自首博

27】这个雕像的材质我还没有注意到,似乎不是石雕的

28】契丹族在与汉人的接触交往中逐渐接受了道教信仰和文化,虽然道教的影响不及佛教,但道教宣扬的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等教义被契丹社会广为吸收,并逐渐形成一些具有浓厚道教色彩的习俗。
这是道教的木雕仙鸟

29】继续贴一些没有归类的照片。
青铜短剑战国 通长41厘米 内蒙古赤峰出土
东胡族典型的青铜兵器,剑首呈半圆形,称为“加重器”,用来保持剑身和剑柄的平衡,挥动起来省力,加重刺杀力量。

30】立人柄青铜短剑战国长31.7厘米内蒙古赤峰出土
东胡族青铜兵器,剑柄铸圆雕男女裸体立人像

31】牵马陶俑北魏俑高19.5厘米内蒙古呼和浩特出土
牵马人手持缰绳慢行状,陶马俯首贴耳紧随其后,造型质朴。草原民族的牲畜都圈养于居地周围,入圈后不宜惊动,故接近居地时,车马都要慢行。

32】鎏金铜铎 辽高42厘米内蒙古赤峰出土
铎(duo)为乐器主要用于重大祭祀活动,此铎通体鎏金,应该是送终车上的装饰,契丹盛行厚葬,贵族不仅生前地位尊崇,待遇优厚,死后还有专门的送终车。

33】铜环形车饰 北京石景山八大处出土 来自首博

34】木桌木椅 北京房山区天开塔地宫出土来自首博
北京首次发现,距今千余年,是难得的辽代木器家具实物资料

35】彩绘石桌面辽长70厘米,厚6厘米
绿砂岩石桌,桌面上彩绘橘红色花卉纹,随着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的过渡,居住条件的改变使室内家具也随之变化,逐渐向稳重结实,相对固定的方向发展,此仿木石桌即是一例。

36】银錾花镯 来自首博

37】水晶嵌金舞狮纹带板 来自首博

38】细节

39】在200余年的历史中,辽王朝是一个与汉族政权--宋朝分庭抗礼并逼迫其称兄纳贡的强大王朝。
契丹,真是一个豪放而又精致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