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教研工作经历

 壮壮6321 2012-09-04

我是1993年开始从事中学教研工作,开始担任物理教研员,1996年始担任教研室主任。从事教研十余年来,我和我的同事们,共同经历了初中教学打翻身仗的拼搏,使我区中学教学工作走出低谷,达全市先进行列;开拓性的启动和实施了主体性教学改革,使我区中学教研十余年始终站在改革的潮头;创造性的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我区的课改成为全市的典型。回顾以往工作,觉得:不断发现问题,并以改革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开拓性、创新性开展工作,取得区域性教研成果的关键。现就两个工作范例和一点工作反思与同事们交流,以求共勉。

范例一、关于课堂教学改革

1.课堂从有法得法的设计。

实践中产生问题。

每个教师都知道教不定法,贵在得法的道理。在策动我区课堂教学改革之初,围绕定法得法进行了反复的思量、研讨。当时存在的教学问题是:教师素质偏低,很多教师不能规范的上课,课堂教学的随意性非常大。但又有很多教师,特别是一些老教师,拿着教无定法来搪塞教学的随意性,排斥对课堂的改革意见。

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

针对此现象,我们确定,先解决课怎么上的问题。方法是:每个学科研究出台一个有操作性的施教方法,在较短时间内开展实验,在修正的基础上示范贯彻,此举的中心目的是规范每个学科的教学,我们称其有形的规范为有法,即让教师执法教学。让全区所有干部教师都清楚,课堂教学必须经过的发展过程是:先有法”----规范地开展教学,而后得法”----逐步尝试改革。

通过试验、修正、推广,1997年我们推出了十个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每个学科侧重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将掌握学习程序教学青浦经验目标教学信息架构等思想、理论操作性的贯彻到模式之中。实践证明,先有法的设计,符合我区教学工作实际,初步解决了教学规范的问题,让每个学科的教师针对不同的课型,清楚了课应这样上。同时,先进思想的摄入也为深化改革做了扎实的预备。

2.操作性的实现得法

创造性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仅仅实现有法是不够的,在平静的课堂中存在着许多有悖于素质教育思想应与改革的东西。在推动得法的改革之初,我们为将传统课堂导引向素质教育实施的课堂,实验性地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五个原则。即主体性原则(确保主体位置)、实践性原则(确保实践参与)、普遍性原则(确保面向全体)、综合性原则(关注学生发展)、时效性原则(关注课堂效率)。三个确保和两个关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课堂由应试向素质教育的发展,但并未解决教师施教思想的陈旧及由此导致的课堂灌输式教学(你讲我听)、教师是课堂霸主(单边教学)、学生是容器(被动接受)等一系列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将素质教育思想真正走入课堂,我们做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带教研员南去省城听课学习,根据问题分片、分科调研试验。渐渐地我们悟出:我们的课堂缺少两个素质培养的要素,即活起来的课堂民主和谐的课堂。为解决此问题,我们正式启动实施主体性教学。提出了以让课堂活起来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为主要要素的主体性教学改革。并开展如何实现两大要素的大讨论。

创造性实施改革。

实验一学期后,我总结性地提出落实主体教学的四个操作点,即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课堂中创学生自主发展、创新发展的空间;面向全体,分层施教。每个操作点的思想、方法都是大讨论中解决办法的荟萃,同时出台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到此,课堂教学向得法的改革推进,在改革的思想、方法操作性的构建等方面,达到了较为完备的程度。

3、在课改的环境下发展课堂教学改革。

进入课程改革后,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审视课堂教学,我们发现,几年的主体性教学改革的实践,为课程改革的实施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及实践操作,与课改能实现无障过渡衔接。

先引导学校进入课改序列。

课改改什么,怎么改,是引导学校思想清晰的进入课改序列的关键。为此我们课改之初先行考察了青县、鹿泉市等地。之后,向全区提出了我区指导课改的基本思想是: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继续贯彻主体性教学改革);创造性的开展综合实践教学研究性学习发展性评价三项工作。

一个核心,三个创造性的思想,将我区课改从开始就进入高起点的正确轨道。实践表明,这个思想是一个成功的创造性思想范例。

发展主体性教学思想。

一是投入一个引导。即引导教师施教行为落实五个关注(关注主动探究、关注知识的形成及发展、关注学习能力及学习方式培养、关注不同情境能力的迁移、关注个体和协合作)。

二是创造性构建三种课堂。即主体发展的课堂:有民主活跃的氛围,学生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过程体验、推理判断、合作研究等过程,实现知识的自我架构;

主体创新的课堂:创造情境,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给学生丰满的创新空间;

时间、空间、内容广义的课堂:社会实践、校本课堂、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活动的开展,使课堂时间、空间、内容的广义性。

三是明确要求各学校,在统一的改革思想指导下,依实际创新地开展工作,提出并实践校本教学模式。此后,相继出现了三中三步走、王兰庄中学阶段目标教学、唐坊镇中“3+1”教学等一系列模式、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为课改的顺利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尝试阅读实践教学。

2004年始,我们尝试开展语文、英语阅读实践教学。起初是各科引入每周一节阅读实践课,而后组织教师编写开发阅读资料(语文共39主题分册,英语198片分级阅读卡)。随着改革深入,现在正在尝试语文教学的三个三分之一英语任务教学与阅读的整合

范例二、关于教学管理。

抓教学管理是教研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具体实践中,我们注意抓住两个方面,一是抓实规范,二是改革创新。规范方面,主要以贯彻上级教研部门的工作思想为主;改革创新重视的是依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是我们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石。

1.“三阶段管理操作性地引导了学校领导抓教学。

为强化学校领导抓教学的有效性,准确地解决领导抓教学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结合实际我们提出了一个三阶段管理方法。   

具体是将一个学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开学初为辅导示范阶段。该阶段一是开展立标活动,学校领导针对学校教学提出明确指导思想,将校长抓教学思想体现在立标活动之中,使学校在教学领域内开展有灵魂的工作。二是开展各类业务辅导活动,以此来规范教学,提高基本素质。第二阶段为交流提高阶段,该过程主要是开展校级、组级、学区级教学交流、研讨活动。此过程重点是:将教研组活动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突出出来;把集体备课作为各级教研活动的基本内容;将课例研讨作为各级活动的一个交流抓手。校本教研的扎实有效、集体备课的实实在在、课例研讨的深入开展,让每一位干部、教师都处于一种参与实践运动状态,使每个人在大运动中得到提高。第三阶段为学期结束前的展示评比。结合期中教学检查,开展校级、学区级的展示评比活动。在活动中总结不同层次的教研成果。让教师和学校领导有充分的表现及展示的舞台。

2.不断发展的校本教研。

1)第一步:教什么,研究什么。

抓校本教研起始,就是解决一个教研的问题。在解决此问题前,总感到教研组活动是一种纸上工作。开始有计划,终了有总结,过程无研讨,研讨无过程痕迹,让人感到教研活动无研究、无效果、虚得很。为此我们提出:降低教研重心,不搞虚张声势。教研要面向全体教师。基本的思想是:教什么,研究什么。

围绕如何操作,我们采取先修桥,后过河的方式,将研讨置于上课教学进度之前。实施三为主述、评、讲、议四环节闭环教研活动模式(内容以研究教材、教法为主,形式以中心发言人为主,过程以述课、评述课、讲课、评讲课为主)。

2)第二步:形成校本教研体系。

进入课改后,我们编辑了校本教研指导专集,提出了校本教研工作若干问题的解决方案,确定了校本教研的基本工作体系。主要是:

校本教研活动:

甲:学习活动:平时与集中相结合,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学校论坛,教研成果报告会,学习成果交流会,校际交流,考察观摩等。

乙:课例研究:以集体备课为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内容。集体备课突出集体的课例研究。活动以中心发言人的形式展开,开展四环节闭环活动。

丙:以三讲为主要内容组内交流(讲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体会,讲改革创新思路、做法,讲反思。)

3)发展成立体的研讨体系。

一是教研层次发展成为:校本教研、联片教研、学区教研、区级教研四个有效层次。其中联片教研我们称之为走出校园的校本教研,几校自主地以同唱一首歌的形式,针对课例、改革实验等进行研讨、交流。这种形式,解决一校内部小群体难以实现的研讨交流的难题,将研究扩大到跨区域的几校,提高了研讨的广泛性及效果的适应性。二是将学区教研发展成一种具有管理性的教研工作开展方式。26所中学依区域成立了五个学区,每个教研员为区长统领一个学区。区长每学期初主持一次首会,安排部署学期工作。学区工作突出一个交流研讨平台(每两周一次集体备课,课例研讨)、检查交流平台(一次教学检查、两次单元统测)、展示平台(产生典型经验性工作每学区~2件、区优质课5节左右)。三是将教研面向全体干部、教师的思想,运动的思想贯彻在各层教研之中。

三、一点工作反思。

在进入课改三个年头后,我区教育局领导针对深化课改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实施课题带动策略。针对这一策略的实施,我们进行了反复地思考论证。在思考中产生了一点工作反思,由此促成中学教研工作当前努力推动的一个策略、三个行为的转变

工作反思:几年来我们从事的是强势教研,即教研室出思想、出方法,学校来落实、执行。这种被动式的工作过程,对推动一个区域的整体工作的进步、提高有较好的效果,但针对一所学校的发展,特别是发展成为内涵丰富、有一定影响的名校,需学校实现主动发展。即学校领导凝聚全体教师,不断地展开解决问题式的工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人的提高、学校的发展。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课题研究的过程。课题研究是学校主动发展的重要工作载体。

一个策略的转变:即在推动学校发展的工作中,由被动执行式工作转变为主动发展型。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工作载体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课题研究。

教研工作实现三个行为的转变。即学科教研的重点工作围绕中心组课题研究展开,实现学科教研与中心组课题研究过程抓手的相统一;推动学校发展的重点工作、学区工作围绕学区重点课题研究展开,实现重点校的课题研究过程抓手与提升学校工作内涵的工作相统一;提高质量,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干部教师的素质围绕着课题研究展开,实现三名工程课题带动工作重点相统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