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辩证之八(外感病辩证)

 昆山同德堂邹羿 2012-09-04
外感病的辩证方法,有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与三焦辩证。

 

六经辩证

 

六经辩证,是东汉医圣张仲景在内经《素问.热论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病变特点而总结出来的,是《伤寒论》辩证论治的纲领,主要用于外感病的一种辩证方法。

六经辩证,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以阴阳为纲,分为三阳病证和三阴病证两大类:三阳病证为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病证为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三阳病证以阳经和六腑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阴经和五脏病变为基础。以病变部位分,则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三阴均属于里。从邪正盛衰及病变性质分,凡正盛邪实,抗病力强,病势亢奋,表现为热为实的,多属三阳病证;凡抗病力不足,病势衰减,表现为虚为寒的多属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既有严格的区别,而彼此又是相互联系的。若两经或三经病证同时出现,称为合病。一经病证未罢,而又出现另一经病证,称为并病。若病情由一经传变到另一经,称为传经。传经有循经传、越经传和表里传的不同形式,但只要掌握循经传就行了。循经传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相传。

 

太阳病

太阳病就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正气和邪气的斗争部位是在体表。所谓体表,就是皮毛、腠理、肌肉,这些都叫表。邪气客于体表,正气抗邪也在体表,所以一般把它叫做表证。主管体表这一范围的是太阳经。太阳有它的经,有它的腑。经就是足太阳经,腑就是膀胱。这个经为阳经之长,和足少阴肾为表里。太阳之气能卫外而为固,所以邪气客于体表的时候先伤太阳之经。另外,太阳之气作为膀胱的腑气来说,有气化津液的作用。经和腑是互相联系、互相沟通的。太阳的生理有经、腑之分,所以发病的时候就有两种情况,一个叫做经证,一个叫做腑证。经证就是邪在体表发生的一些病变;腑证就是太阳之邪不解,随经入腑,使膀胱气化不利发生病变。经证就是太阳的表证,腑证就是太阳的里证;经、腑是相联系的,所以太阳经之邪往里就能传到太阳之腑。

太阳经的阳气虚了,邪气就可以内传于少阴,这是因为少阴和太阳是表里关系,这两经互相支援和互相沟通。正因为太阳和少阴有联系,所以在发病过程中有这么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太阳和少阴两经同时为病,这叫两感,就是阴阳两感。第二种情况,太阳是人身体表的第一道防钱,是抗邪的最表层,如果太阳气衰,邪气可以飞渡少阴

太阳病的经证,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不仅是一切太阳表证的共同证候,而且还是表证的总纲,包括中风、伤寒,也包括其他外感病在内的表证总纲。在这总纲下又分为两条:一个叫太阳中风,另一个叫太阳伤寒。太阳中风用桂枝汤,太阳伤寒用麻黄汤。

太阳腑证也有两个:一个是气分的蓄水证。邪气传到下焦,影响气分,膀胱的气化不利,会出现小便不利,这叫蓄水证。另外一个就是血分的蓄血证。表邪入里化热,热瘀血结,这叫蓄血证,也叫热结膀胱。热邪一入里就容易和体内的一些物质凝结,包括水、血、痰、食物等等,如果凝结就变成致病的因素,发生一系列的证候。

太阳,就是太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是相连的,太阳之腑居于下焦,但是它的气是通过太阳之经外行于体表,温暖肌肤,抗御外邪,保护体表。因为有这样的生理功能,因此就把它叫做卫气。不要把卫气和太阳之气分开。卫气是中医特色性的概念,古代的医学家对于营气、卫气是非常重视的。卫气在人体的运行有一个规律,白天和夜晚加在一起,卫气在人体运行五十周,就是五十圈。这五十圈里,卫气在白天行于阳二十五周,夜晚行于阴二十五周,然后天就亮了,就到了“平旦”了,人就醒了,所以说“开目为阳,闭目为阴”。阳气一活动,卫气就上头循项而下于太阳,就是说卫气这时候就要交于太阳经了。这时候由阴转阳,卫气行于阳道,就先从太阳经开始。从这个角度讲,太阳之气就是卫气。因为太阳之气有这么重要的作用,所以叫做巨阳或太阳。太者,大也,太阳就是很大的一个阳气。周身体表的阳气都受其所辖。正因为太重要了,我才用大量的篇幅加以说明。下面开始归纳。

 

1. 太阳经证

太阳中风证

临床表现:恶风,发热,汗出,头项强痛,脉浮缓。

辩证要点:1)本证常由腠理不固,风邪袭于肌表,营卫不和所致。(2)以恶风、发热、汗出、头项强痛、脉浮缓为主要表现。

 

太阳伤寒证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脉浮紧。

辩证要点:1)本证多由寒邪侵袭体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致。(2)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身疼,骨节痛,脉浮紧为主要表现,或兼见气喘等症状。(3)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前者以汗出,脉浮缓为主证,又称表虚证;后者以无汗,脉浮紧为主证,又称表实证。

 

2. 太阳腑证

太阳蓄水证

临床表现: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发热,恶风,自汗,心烦口渴,饮入即吐,脉浮。

辩证要点:1)本证多由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循经入腑,膀胱气化失司,水气停留所致。(2)以水气停蓄为主要表现:如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口渴不欲饮,饮入则吐等。(3)兼有太阳经证未解的症状:如发热,恶风,汗发,脉浮。

 

太阳蓄血证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神志错乱如狂,小便自利,脉沉涩或沉结。

辩证要点:1)本证多因太阳经证未解,邪热随经深入下焦,与瘀血结于少腹部位所致。(2)以少腹急结或硬满,神志错乱如狂,小便自利为主要表现。(3)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鉴别要点:前者以小便不利为主症;后者则小便自利,神志错乱如狂。

 

 

阳明病

阳明,指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这叫病位;病理就是病所,病的处所,在胃和大肠。阳明叫两阳合明,两阳就是太阳和少阳,中间是阳明。什么叫明?明就是阳气很昌盛、阳气很强的意思。太阳叫巨阳,言其大也,太阳之气布护全身,面积很大;阳明,言其强也,阳明之气是最强盛的。它夹于太阳和少阳的中间,以它的阳气最旺。

阳明病是外感热病过程中正邪剧争的极期阶段,其特点是阳热炽盛,性质属里实热。阳明病发病原因,多由太阳病失治、误治,伤津化燥,邪热内传入里所致;亦有津液亏而阳气偏盛之人,感受外邪化热入里而成。其主要脉症是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就是指胃肠的实证、热证。根据病变部位和证候特点的不同,可分为经证和腑证两大类型。

 

阳明经证

临床表现:身大热,汗大出,烦渴引饮,面赤气粗,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

辩证要点:1)本证有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之经,而肠道尚无燥屎内结的病机。(2)以身大热、大汗出、大渴、脉洪大为主要表现。(3)有实热的一般表现:如面赤气粗,心烦,舌红苔黄燥。

 

阳明腑证

临床表现:身热,日晡潮热(下午3-5点为申时),手足汗出,腹部胀满硬痛而拒按,便秘,烦躁,谵语,甚则循衣摸床,直视而喘,舌苔黄燥或焦黄,舌起芒剌,脉搏沉实有力或滑数。

辩证要点:1)本证有邪热传里,与肠中糟粕相搏而成燥屎内结,腑气不通的病机。(2)以便秘、腹胀满硬痛、拒按、脉沉实等为主症。(3)实热弥漫于经仍然存在,如身热日晡尤甚,口渴,汗出,舌红苔黄燥等;燥热之邪挟浊气上扰神明,则见烦躁,谵语,循衣摸床等症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