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外感热病辩证 第一节 六经辨证 一 太阳病辩证 (一)太阳经辩证 太阳中风见恶风, 头项强痛发热从。 汗出浮缓调营卫, 解肌驱风桂枝通。 太阳伤寒热恶寒, 头项强痛无汗喘。 身腰骨节俱疼痛, 脉象浮紧发解参, 宣肺平喘麻黄散。 (二)太阳腑证 1 蓄水证 发热恶风见汗出, 小便不利胀少腹。 烦渴饮吐脉象浮, 化气行水五苓舒。 2 蓄血证 小腹急结硬满痛, 如狂发狂尿自通。 脉沉治法为活化, 如狂桃仁承气用, 发狂抵当力无穷。 二 阳明病变 (一)阳明经证 大热大汗大渴饮, 恶热面赤又烦心。 舌苔黄燥脉洪大, 清热生津白虎定。 (二)阳明腑证 身 热潮热手足汗, 腹满硬痛又语谵; 便秘烦躁甚神昏, 循衣摸床神扰伴; 苔黄燥焦芒刺起, 脉象沉实力存蛮。 苦寒泻下小承气, 调胃承气大承安。 (三)少阳病证 寒热往来胸胁满, 厌食喜呕又心烦。 口苦咽干眩弦起, 和解少阳小柴专。 (四)太阴病证 腹满呕吐食不振, 腹泻时痛喜按温。 舌淡苔白脉象弱, 温散健脾理中亲。 五 少阴病证 (一)少阴寒化证 恶寒踡卧精神靡, 四肢厥冷下清利。 欲吐不吐尿清长, 不渴或渴热饮奇。 舌淡苔白脉沉微, 回阳救逆用四逆。 (二)少阴热化证 心烦难眠口干燥, 舌尖红或绛苔少。 脉象细数宜滋清, 黄连阿胶功效高。 六 厥阳病证(只列举常见的两种) (一)蛔厥证 上腹绞痛时作止, 病发时伴烦呕吐。 甚呕蛔虫痛肢冷, 食后痛发止如故。 调理寒热乌梅丸, 安蛔止痛病可除。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辩证 一 卫分证 微恶风寒又发热, 无汗少汗咳嗽切。 口干微渴头咽痛, 舌边尖红浮数别; 苔色薄白或微黄, 辛凉解表病能泄, 渴重热轻桑菊饮, 热重咳轻银翘悦。 二 气分证 (一)热壅于肺 身热烦渴汗又出, 咳喘胸痛痰黄稠。 鼻翼煽动甚时作, 舌红苔黄滑数有。 清热宣肺平止咳, 麻杏甘石不用愁。 (二)热扰胸膈 舌苔微黄作轻看, 甚则壮热胸焚烦; 唇焦口渴燥不安, 便秘滑数苔红黄, 宣透郁热栀鼔伴。 清泄膈热重证用, 泻火通便凉膈散。 (三)胃热亢盛 壮热面赤又心烦, 大渴饮冷大出汗。 舌苔黄燥脉洪大, 清热生津白虎参。 (四)热结肠道 潮热便秘或利稀, 腹满硬痛舌芒刺。 舌黄燥焦脉沉实, 调胃承气苦泻之。 二营分证 一 营分热盛(热损营阴) 身热夜甚烦不眠, 甚则谵语斑疹现。 微渴细数舌绛干, 清营透热清营贤。 二 热陷心包(热入心包) 身体灼热昏谵语, 或昏不语舌蹇奇。 肢厥舌绛脉又数, 清心开窍紫雪好, 安宫牛黄至宝宜。 四 血分证 (一)血热妄行 灼热燥扰甚狂谵, 发热夜甚不寐烦。 出血脉数舌深绛, 兼咳壮热又多汗。 犀角地黄凉散血, 清瘟败毒两清安。 (二)肝热动风(热极生风) 高热烦渴抽项强, 甚则角反昏谵妄。 目翻牙紧脉弦数, 红绛无津苔燥黄。 清热凉肝熄风好, 方如羚羊钩藤汤。 (三)阴伤动风(血虚生风) 手足蠕动甚瘈疭, 精神困倦心憺动。 舌绛苔少脉虚数, 滋阴养血平熄风, 三甲复脉汤可治, 大定风珠亦可从。 作者:追梦一往无前 2019年8月1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