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用中医学(一)

 iippss 2011-08-20
  

                                                             实用中医学(一 )

一、四诊

(一)、问诊: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五问头身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

              妇女问经带产,小儿当问麻疹斑。

  1.寒热与汗  要问清有无发热、畏寒、寒热的轻重、发热的特点;有无出汗、出汗的时间、性质和多少。

  1)疾病新起,发热怕冷,是外感表证;发热轻,怕冷重,无汗,是外感风寒表实证;发热重,怕冷轻,

          有汗,是外感风热表虚证。

  2)冷一阵,热一阵,称为寒热往来;若发病时间较短,兼有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胸胁满闷的,为半

          表半里证。

  3)发热不怕冷,口渴便秘,为里实热证。

  4)慢性病,经常下午低热,胸和手足心烦热(五心烦热)颧红唇干,盗汗,为阴虚发热。平时怕冷,

          气短无力,自汗,为阳虚。

   2.头身、胸腹 

   1)头痛头晕:  头痛不止,痛在两太阳穴,发热怕冷,多是外感。时痛时止,常兼眩晕,无寒热,多为

      内伤里证。一侧头痛(偏头痛),多属内风或血虚。白天头痛,疲劳时加重,多为阳虚。下午头痛多

      属血虚。夜间头痛,多属阴虚。头痛眩晕,目赤口苦,多是肝胆炎盛。头晕而心悸,气短无力,多为

      气血虚弱。突然头眩,多为实证;久眩,多属虚证。头闷痛重胀,如布包裹,多属湿重。

   2)身痛:全身酸痛,发热怕冷,多是外感。久病身痛,多是气血不足。腰部酸痛,多属肾虚。四肢关节、

         肌肉、筋骨疼痛酸麻或关节肿胀、疼痛游走不定或固定不移,多为风寒湿痹。

    3)胸痛:胸痛发执,咳吐脓血,多为肺痈(肺脓肿)。胸痛潮热,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多为肺痨(肺

         结核)。胸痛向肩背部放射,或胸骨后剧痛,自觉心区有压迫感,为胸痹(要注意是否为心绞痛)。胁

        多为肝气不舒。

    4)腹痛:上腹痛,干呕,吐清涎沫,遇冷加剧,多是胃寒;上腹胀痛,暧腐吞酸,多是食滞。脐周疼痛,

         时痛时止,痛时局部起包块,多是蛔虫痛。腹痛,发热,泄泻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多为湿热实证;

        痛绵绵,大便稀烂,怕冷,四肢凉,多为寒湿虚证。

         一般说来,暴痛多实,久痛多虚。食后胀痛为实,食后痛减为虚。疼痛剧烈,部位固定,按之痛增或拒

      按为实;隐隐作痛,无固定部位,按之痛减或喜按为虚。

   3.饮食    要问清患者的食欲、食量、口味、食后的反应,以及口渴的情况。

    1)病中饮食如常,说明胃气未伤;不欲饮食而频频暧气,为胃有积滞;多食易饥,多为胃有实火(要注

      意是否为消渴证)。

    2)口渴喜冷饮,多为胃热伤阴;口渴喜热饮,多为胃阳不足。口淡不渴,或为表证尚未传里,或是阳虚

       寒盛里证。口干不欲饮,是脾虚湿盛。

    3)口苦为肝胆有热;口酸为胃肠积滞;口中发甜多为脾有湿热;口淡多是虚证。

    4.大小便    要问清大小便的次数,性状,有无出血等。

   1)大便秘结,干燥难解,发热,多属热证、实证;久病、新产、老人的便秘,多属气虚或津亏。

   2)大便稀烂,便前无腹痛,多为脾胃虚寒。黎明前腹痛泄泻(叫五更泻)多为肾阳虚。大便水样,排便

      喷射状,肛门有灼热感,为胃有热。大便酸臭、稀薄、多泡沫,腹疼腹泻,泄后疼减,为食滞。

   3)大便脓血,里急后重,腹痛,发热,为湿热下痢。大便红黑如胶漆,多为远血;大便带血,血色鲜红,

        近血。两者出血的部位用原因,均需进一步查明。

   4)小便量多而清白,多属虚寒;清白而频数,甚至失禁,为气虚。尿短而黄属热;若兼混浊,尿痛、排出

    不畅,多为湿热。

  5)夜多小便或睡中遗尿为肾虚。尿频、尿急、尿痛、排出困难或同时伴有出血、砂石,为尿淋证。口渴,

      多饮 ,多尿,身体消瘦很快,为消渴证。突然发生尿闭(癃闭),或只能点滴外流,尿味甚臭,膀胱剧痛

     而发热者,为实证;尿量逐渐减少,甚至无尿,面色苍白,腰腿手足清冷者,为虚证。

 5.睡眠

   1)失眠:要了解是难入睡,还是易醒,是否多梦等。夜难入睡,食欲减退,倦怠乏力,心悸健忘,精神

    恍惚, 属心脾两虚,多由思虑过度所致。虚烦不得眠,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多是阴虚。大病之

  后或老年人气血两虚,常致少睡。夜睡不安,少睡易醒,心烦,口舌生疮,舌尖红,是心火亢盛。失眠多梦,

 头痛口苦, 性情急躁易怒,多是肝火亢盛。梦中惊呼多为胆气虚或胃热。

  2)多寐:神倦肢怠而多睡,是气虚。食后困倦欲睡,多是脾气不足。病后好睡,是正气未复。身重、脉缓、多

   睡是湿胜。

 6.耳聋、耳鸣

    肾、肝、胆与耳的关系密切,暴聋多为肝胆火旺的实证,久聋多为肾虚、气虚。温病中出现耳聋,为热邪伤阴的

    指证。耳鸣兼心悸头晕者,多属虚证;兼见胸闷、胁痛、口苦、大便干结而呕吐者,多为实证。

 7.妇儿特点

    对妇女儿童患者除进行上述问诊外,还需问询以下内容。

  1)对女病人要问清楚已否结婚,月经(包括初潮年龄,周期,经血性状和多少,有无经痛,白带的气味颜色等)

   及生育情况(生育胎数,有无难产、流产等)

          月经提前:经血量多,深红而浓,口干、唇红,为血热;经血紫黑有血块,多为实热。

          月经延后:经血量少,淡红而稀,面色萎黄,为血虚;如肢冷面白,为虚寒。血紫暗成块,下腹疼痛拒按,

   或有肿块为气滞血瘀。

          月经有臭秽之气为热证,有腥臭之气为寒证。

          白带清稀而腥为虚寒,黄稠而臭,为湿热。

          产后恶露不尽,兼有腹痛拒按,为血瘀。

 2)对小儿患者要问清发育史和既往病史,如囟门闭合、走路、讲话的迟早,是否作过各种预防接种,是否得过

         麻疹,水痘,以及哺养情况等。

   (二)、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神、色、形、态来了解一般情况,通过看舌的变化来进一步帮助叛定疾病的性质。三岁以下的

     小孩子还可以看指纹来辅助诊断。

 〈一〉  一般状态

  1.精神、面容       精神萎靡,目光无神,面部表性呆滞,面色暗晦无光,表示正气已伤。面色苍白枯槁,唇淡,

         多为血虚;面色萎黄,多为脾虚;久病面色暗黑,多为肾虚;两颧潮红,午后发热,多为阴虚内热。小儿颜面

      及唇周发青,多为肝风。在各种病色之中,明润者病较轻,暗晦者病较重。

             温热病或小儿急、慢惊风,眼球运动不灵活,时而固定,或上视、直视、斜视等,多属肝风内动或痰热壅

    闭的致,是小儿惊风的症状之一。小儿病中哭而无泪、鼻孔干燥无涕的,多是重证。鼻色苍白,为气血虚比弱。

  2.形态    体形消瘦,肢体倦怠,皮肤枯燥,是气血虚弱。虚胖食少,多为脾虚有痰;形瘦食少,为中气虚弱;形瘦

     食多,为中焦有火。

          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黄疸。黄色深,鲜如橘皮,发热,为阳黄(多为急性);黄色淡暗如烟熏,无热或

   低热,为阴黄(多为慢性)。

         全身浮肿:发病迅速,肢节酸重,或兼恶寒怕风,是水气内停,风邪外袭;身重,精神特别困倦,为湿重;腰

   酸肢冷,面色灰暗,为肾阳虚。下肢浮肿,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烂,为脾阳虚。

         皮肤出现斑疹(点状为疹,片状为斑),多为风热,在温热病中是热入血的重要标志。斑疹色鲜明红润者,为

  病性较轻,暗晦者,为病情较重。

         蛔虫病的望诊法

   1)舌面出现红斑,边缘整齐,圆形,常突出于舌面如乳头状,部位不定,数量不一。

   2)下唇粘膜出现颗粒,多为灰白色针头大小的丘疹,几个到十几个不等。

   3)巩膜出现蓝斑,呈三角形、圆形或半月形,分布于网状毛细血管顶端,不突出于表面。

   4)面部出现白斑,一般呈圆形,边缘较整齐,中间淡白,不凸于表面。

〈二〉  舌诊

   1.舌质   舌质即指舌体。它与各个脏腑都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还有部位上的特点;舌尖反映心、肺的病变,如

 舌尖红为心火上炎;舌边主要反映肝、胆的病变,如舌边有紫斑为肝郁(在临床上常见到某些肝病患者,舌边常有

 青紫色斑点,或舌下静脉怒张);舌中部主要反映脾、胃病变;舌根部主要反映肾的病变。

 1)舌的颜色和润湿度:正常的舌质是淡红而润泽的。舌质较正常淡,是血虚、阳虚或寒证。色淡而无苔,多是气

 血两虚;淡而润滑是寒。这种舌质也称淡白舌,即红少白多的意思,营养障碍、贫血及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粘液性水肿

 等均可见淡白舌。

   舌色鲜红而干,是阴虚;鲜红无苔,是阴虚火旺。在温病后期、肺结核、甲状腺机能亢进及糖尿病等可见阴虚舌。舌

 色较红或绛(绛即深红)属于实热,一般是红深热亦深。急性传染病较重时或感染引起毒血症时,均可见到红绛舌。

       舌是温热病由气分传到营分的重要标志,绛而生芒刺是营分热盛;绛而色鲜是热伤心包络。败血症及急性感染

 严重时可见绛舌。舌绛而光亮无苔,是胃阴亡失,病情危重。

      舌色由绛转为紫红而干,是温热病发展到血分的重要标志。严重的感染到呼吸循环衰竭时可出现紫舌。紫暗多为血

 瘀;浅紫而润多为寒证。

     蓝舌是气血两虚的重证,蓝而光亮无苔,预后不良。在呼吸循环衰竭、严重缺氧时可出现蓝舌。

  2)舌的形态和动态;主要观察舌体的胖瘦、老嫩、干润、裂纹和活动情况。

        舌体胖嫩而淡红,舌边有齿痕,多属虚证、寒证。舌胖大可见于甲状腺机能低下、肢端肥大症等。舌胖大而深红

  多为心脾有热。舌体瘦薄淡红为气血不足,瘦薄而绛为津液已伤。舌质坚敛(紧密而粗糙)苍老,多属实证、热证。

        舌上生芒刺,是热郁内结,芒刺越大越多,表示热结越甚。高热、猩红热、重症肺炎等均可见舌生芒刺。

        舌上有裂纹,多为阴虚或营养不良,但高热、脱水也可见舌裂。个别的舌裂是先天性的。

        舌体伸缩时有震颤,舌色淡红,是阳气不足,此证可见于神经衰弱和病后体虚;震颤而舌鲜红,多为阴虚,可见于

    肝风内动、中风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证。

        舌伸时偏听偏歪,常见于中风证。

        舌体强硬不柔,运动不灵,因而语音不清,是肝风内动的致,常为中风证的预兆,或中风证的后遗证。

        舌萎软无力,可发生在多和情况;新病舌干红而萎,是热盛伤;久病舌淡白而萎,是气血俱虚;舌绛而萎是阴亏已极。

  2.舌苔    正常舌苔是由胃气形成,其状薄白,光泽而润。病时舌苔就会发生种种变化。诊断上主要从颜色、津液、厚薄等

     方面来观察舌苔,但要注意排除假象,因有些饮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变色,如吃橄榄,乌梅可致舌面染成黑色。

   1)白苔:多属寒证、虚证(也有属热、属实的)。薄白而滑,是外感风寒;白嫩而滑,刮之明净的,是里虚寒。白滑

   而腻是内有痰湿。白如积粉是温疫病。热病舌苔白中带黄,是病邪化热由表入里,表示病性发展。

   2)黄苔:属热证,黄色越深热越重。微黄薄苔为外感风热;黄厚干燥为胃热伤津;黄而厚腻为脾胃湿热或肠胃有积滞。

   色黄而淡润,或兼厚,是为浊苔,多为湿滞所致。

   3)黑苔:多属里证,一般表示病情较重,但有寒、热之分。舌苔黑而润滑,舌质淡红的,是寒证;舌苔黑而干,舌质鲜

   红的,是为热伤阴。舌苔黑而燥,是火盛津枯。黑苔澡裂,芒刺高起,是肾水将尽,病情危重。

   4)舌苔由厚而变无,舌面光滑如镜,或舌苔部分剥落,为津液亏耗,阴虚水涸,病情严重。但恶性贫血的人,或小儿胃

   肠有湿热,或有寄出生虫等病所见的薄白或微黄之苔,也会有部分剥落。剥落的原因是局部粘膜萎缩进而发生坏死所造成。

          一般说来,舌苔由白变黄,黄苔退后复生新的薄白苔,是顺证;舌苔由白变灰,由灰而黑,是逆证。舌苔骤退或消

    失,也病情恶化的表现。

         综合舌质与舌苔的变化与病证的关系,大致辞是:凡属热证,舌质必红,苔必黄而干;凡属寒证,舌质必淡,苔必多

    津而滑;凡属实证,舌体必坚敛;凡属虚证,舌体必胖嫩;凡属表证,苔多薄白不干;热邪由表入里,则舌苔由白变黄,

    由薄变厚,由润变干。

          舌象辨证

   1.舌质淡白,舌苔白,很薄:气血虚弱。

   2.舌质淡白,胖嫩,有齿痕,舌苔薄白:阳虚。

   3.舌质淡白,胖嫩,舌苔灰黑,滑润光泽:阳衰脏寒,痰湿内停。

   4.舌质淡红,娇嫩,有裂纹,舌苔无:气虚阴亏。

   5.舌质淡红,舌苔白,薄,润:外感风寒。

   6.舌质淡红,舌苔白,厚如积粉:瘟疫,或有风痈。

   7.舌质淡红,舌苔白中微黄:表邪将传里。

   8.舌质淡红,舌苔中、根部黄厚,边薄白而滑:表邪入里,胃肠积热。

   9.舌质鲜红,舌苔白,极薄:阴虚火旺。

   10.舌质红,裂纹多而深,舌苔近乎无:水不济火或真阴亏损。

   11.舌质红,舌苔黄,薄:气分热盛或胃肠素热。

   12.舌质红,舌苔黄,腻:湿热入气分。

   13.舌质红,舌苔黄,厚,干:邪热深入,里结已成。

   14.舌质红,舌苔黑,干:火热伤阴。

   15.舌质绛,舌苔焦黄:热已从气入营。

   16.舌质绛紫,舌苔深黄或黄白而干,少苔或无苔:热入血分。

   17.舌质青紫,舌苔白,润:内寒极重,气血凝滞。

 〈三〉问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两个方面。

   1.听声音    包括听病人的讲话、呼吸、咳嗽、呃逆等。病人语声低微或断续,少气懒言,多属虚证、寒证;声高有力,      

 或烦燥多言,多为实证,热证。

      声音突然嘶哑,多为风寒或痰引起的实证;声音慢慢嘶哑,多是肺痿津枯的虚证。

     呼吸短促而弱,吸气之后感到舒服,多是虚证;呼吸气粗,呼气后感到舒服,多是实证、热证。久病肺肾将绝,也见

 气粗,但断断续续,这不是实证而是虚证;热入心包神志昏沉时,也见气息微弱,这不是虚证,而是实证。

     咳声无力为肺虚;咳声重浊,痰白,多属外感风寒;咳声清亮,痰难咳出,多为肺热;咳呈阵发性而有力,多为肺实。

    呃逆时声强而有力,脉滑实的,多为实呃;声音高而短促,燥渴,脉数,多为热呃;声弱,脉无力,兼见虚证症状的,为

虚呃;重病、久病忽见呃逆,是危重的征象。

    2.闻气味     包括闻身体、口腔和各种排泄物的气味。

       身体的气味:某些疾病,病人有特殊的气味。如身上有溃腐疮疡,则发腐败的臭气;瘟疫或肝、肾危重时,常有特殊

的臭气。

       口臭:口气臭秽多属肺胃有热;酸臭多是胃里有宿食。

       痰腥臭者为肺热;臭甚而呈脓样的为肺痈。

<四》、切诊

1.切脉的方法     切脉通常在病人腕关节掌面的桡动脉搏动处(称寸口脉)进行。将这一段动脉分作三部,称为寸部、关

   部、尺部。相当于桡骨茎突水平为关部,关下部为寸,上部为尺。切脉时,患者手臂平伸,掌心向上平放。医生中指

   端放在关部,食指放寸部,无名指放尺部,一般三指靠拢。若患者特别高,则三指适当分开。小儿寸口脉短,只能以

  一指诊三部。诊8岁以下小儿,拇指放关部,左右滚动诊寸、尺部。8岁以上小儿,,可适当移动拇指以诊三部。

       轻手触知为浮取,稍用力为中取,重按为沉取。需移动手指寻找才能获得较明显的感觉(称为寻)

       寸、关、尺三部可分别诊察不同脏腑的病症,且左右不同。左侧寸部心,关部肝,尺部肾。右侧寸部肺,关部脾,

尺部肾。

2.脉象的特点和主病     脉象的特点可从脉位的高低,脉搏的频率、节律、强弱、大小、势态等方面来认识。

   正常脉象是一息平均4-5次,相当于72-80/分钟。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均匀和缓,称为缓脉。但若气血为湿所困,

也见缓脉;也有认为缓脉兼浮、兼沉、兼大、兼小为病脉。

  1)浮脉与沉脉

脉象特点:浮与沉是脉位高低相反的二种脉象。浮脉,脉位高轻取感知,用力稍重反觉脉搏减弱;沉脉,脉位低,轻取

不能觉察,中取不明显,需要重按才能摸清。

       浮脉主病:表证。浮而有力表实证;浮而无力表虚证。如外感病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是表寒实证;外感发热

,汗出,恶风,脉浮弱,是表寒虚证。但体质弱者,外感病时脉常不浮。急性传染病初期多见浮脉。

       沉脉主病: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如咳嗽无力,痰稀白,气短,面色白,少食倦怠,脉沉弱,是

肺气虚,属里虚证。

  2)迟脉与数脉

脉象特点:迟与数是脉搏快慢相反的二种脉象。迟脉一息三至相当于60/分钟以下;数脉一息五至以上(相当于90/分钟以上)

       迟脉主病:寒证。浮而迟是表寒;沉而迟是里寒;迟而有力为冷积实证,无力为虚寒。如腰酸腿软,黎明前腹痛泄泻,

舌淡润,脉迟无力,是肾阳虚,属里虚证。

        数脉主病:热证。数而有力为阳盛;数而细弱为阴虚内热。如面赤、咽干、心中烦热,脉数有力,这是心火旺,属阳盛之证。

口烂龈肿,食不消化,脉细数,是胃阴虚,虚火上炎,属虚热。

 3)虚脉与实脉

       脉象特点:虚与实是脉的博动力量强弱相反二种脉象。虚脉是浮、中、沉取均无力,按之虚软;实脉是浮、中、沉取均有

力。

       虚脉主病:气血俱虚。浮虚是伤暑。

       实脉主病:实证。高热,狂燥不安,大便秘结等都可以出现实脉。实而滑是顽痰凝结,实而弦是肝气郁结。

  4)滑脉与涩脉

       脉象特点:滑与涩是脉的势态相反的二种脉象,滑脉,脉的来动产很流利,指下有圆滑之感;涩脉,脉动的来去涩滞,欲来

而未即来,欲去而未即去。

       滑脉主病:痰湿、宿食。如咳声重浊,痰多而白,易咯出,胸闷食少。舌苔白腻,脉滑,这是痰湿咳嗽。怀孕也常见滑脉。

       涩脉主病:血少,气滞、血瘀等。如贫血、中风偏瘫、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可出现涩脉。

 5)洪脉和细脉

         脉象特点:洪与细是脉形大小和和脉势均相反的二种脉象。洪脉形大且来势盛,有如洪水之汹涌,浮取即明显;细脉则细小

如线状,来势不盛,重按时指下明显。

        洪脉主病:热盛。如温热病气分热盛,出现高热、烦渴、大汗、脉洪大等症。热盛伤阴,阴虚于内而阳浮于外时,也可以见

洪脉。感染性疾病的极期常有洪脉。

        细脉主病:多为虚证。诸虚劳损,均可见细脉。但在湿气下注,湿邪阻遏脉道时也可出现,这不是虚证而是实证。如面色苍白,唇

色淡白,头晕目眩,心悸倦怠,脉细是血虚。大便脓样,神倦食少,腹胀,四肢不温,脉多弦细而缓,是寒湿痢疾,属实证。

 6)弦脉与紧脉

       脉象特点:弦脉与紧脉的共同点是寸关尺三部的脉波连成一气,故三指下的感觉呈紧张的条索状。所不同的是,弦脉象按在琴弦上;

紧脉则象按在拉紧绳索上。脉势紧急,应指有力,弦脉无这种绷急之势;在脉形上紧脉比弦脉大。

       弦脉主病:痛证、风证、疟疾、痰饮。阴虚阳亢多见弦脉,如高血压的肝阳偏亢型,脉多弦而有力;肝阴不足型,则脉多弦细。肝

胃不和(证见胃痛连胁,嗳气,易怒),脉多弦。肝病、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月经不调、子宫颈癌、肾脏疾患等均见弦脉。

       紧脉主病:寒证、痛证。外感风寒时脉浮紧;里寒时脉沉紧。如痹证中的寒痹,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处固定不移,得热痛减,脉多

弦紧。动脉硬化时也可能见紧脉。 

        上述十二种脉象是临床上常见的,下面几种脉象也是临床上有时会见到的脉象。

      促脉:脉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主实热,气滞血瘀。

      结脉:脉缓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主阴盛气结,寒痰瘀血。

      代脉:脉的快慢正常,但见有规律的间歇,歇止后复来时稍迟。主脏气衰微、惊恐、跌扑损伤。此外大吐大泻及分娩后也可此脉。

      促、结、代脉可见于各种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等。

      濡脉:浮小而软,如绵在水,轻按即得,重按即没。主湿、主虚。如水肿、血气虚弱等可见之。

      弱脉:沉小而软,主血气不足。

      微脉:极细极软,似有似无,起落模糊。主虚极,久病见此脉是危重证候。

      大脉:脉形较正常大,但无洪脉的汹涌之势。主邪盛。大而无力则为虚证。

       芤脉:浮大而中空,有边无中,如按葱管。主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也常见此脉。

     临床上脉象以兼脉为多,单一脉象者较少。总的情况有以下三种

  1.一种脉象单独出现。

  2.二、三种脉象相兼,常见的兼脉如浮数、浮缓、浮紧、沉迟、沉弦、沉细、弦细、细数、滑数、弦细数等。兼脉的主病常相当于各脉

主病的综合,如沉主里,迟主寒,沉迟为里寒。

  3.病脉单独出现在某一部,如头痛可见寸部独浮,其余正常。

    在脉与病的关系在,亦有一脉主数病或一病见数脉的不同情况。如弦脉主痛、主风、主疟疾;又如寒证可见迟或紧等脉象。

诊脉时的注意事项:

1.常中有变:

   饭后脉较有力

   剧烈运动后脉脉常洪数

   饮酒后脉多数

   远行之后脉急疾

   劳动者脉多大而有力

   运动员脉多迟

   胖人脉常沉细

   瘦人脉常浮大

   妇女脉较细弱,而月经不潮常见左手关脉、尺脉变洪。

   小儿脉较数软,5岁以风一息六至为正常。

   老人脉常较硬。

病脉与平脉区别的关键是“胃、神、根”三方面。

   脉不浮不沉,均匀和缓是有胃气;

   脉来柔和之中有力,是有神气;

   沉取脉仍明显,是有根。

  凡脉有胃、神、根就是健康之脉。

2.执简驭繁(1)脉象是由脉的位置、速率、强度、形态、节律等条件决定的。从脉搏的位置的深浅分为浮、沉,从速率可分迟、数,从强度

   可分虚、实,从形态可分弦、滑、洪、细、涩,从节律可分促、结、代等。

                 2)脉的主病:大体浮脉主表,沉脉主里,数脉主热,迟脉主寒;有力脉主实,无力脉主虚。

3.脉证合参     脉与证相应,这是一般规律。但有少数场合也会出现脉证不一的现象。如阑尾炎病人,症状体征已基本消失,但脉仍数,这是

  炎证未全消退的指征,要继续治疗,以防复发。又如在严重的泻下、失血时反见洪脉动,此时要舍脉从遍地开花,及早采取措施,以防骤变。

  有时证未见脉先变,此时脉象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如外感病早期的浮,出现在其他证状之前。

         

触诊主要有:触按胸腹以了解软硬、有无压痛、包快;触按四肢关节以诊有无骨折、脱臼;触皮肤以知温凉;循经脉切按以了解有无病理反应

物等。

     腹部触诊:腹痛,按之痛减为虚证,按之痛增为实证。痛处濡软为虚证,痛处发硬为实证。

     皮肤触诊:主要了解温度变化。手背热为外感发热,手足心热为阴虚内热。四肢冷为阳虚。小儿高热而指端冷,可能发生抽搐。泄泻时脉

细弱而肢冷的,泻较难止;手足温暖,泻较易止。

     经络触诊:是在经络俞穴上进行触诊,寻找病理反应物,作为诊断治疗依据的一种方法。一般在摸到结节或条索状物后,可在其上进按摩、

针刺或穴位注射,以治疗疾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