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1》2012年9月3日完成台本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节目导视) 解说: 从武汉到恩施高原,从城市到边远山村,三年坚守改变着70多个孩子的命运。 湖北恩施高原小学学生 梁春群: 你会在一个舞台上证明你是最棒的,我觉得这样好好啊。 解说: 高原上的“雪莲花”,她当之无愧。 湖北恩施高原小学教师 邓丽: 我找到了比在武汉工作没有的那种感觉,就是那种幸福和快乐。 解说: 站在舞台上的是30岁的邓丽,而在生活中默默坚守的还有846万乡村教师。 贵州惠水干昌教学点教师 黎永清: 难道吃饭都要用瓢吃,没有碗,有时候没有米,要去寨子里去借。 解说: 他们有希望,孩子就有希望,孩子有希望,中国就有希望。《新闻1+1》今日关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主持人 董倩: 晚上好,欢迎您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我身后的这个大屏幕上会有很多的照片出现,他们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的名字叫做乡村教师。他们中年龄不同,有的是80后,刚刚30岁,有的已经年过六旬。他们中的婚姻状况也不同,有的是因为干上了这份工作,所以很难找到对象。有的是夫妻两个人共同干这份职业。他们中有的身体已经很糟糕,有的是患了重病,甚至有的是残疾。但所有这一切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在这样一个岗位上坚守着。 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其中有一位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我们坚守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这个群体,首先我们从关注那位80后的女老师开始。 (播放短片) 解说: 30岁的邓丽来自湖北恩施高原小学身兼一个年级的语文、四个年级的英语、全校的音乐课、一个年级的班主任、全校的大队辅导员、女生寝室管理员。 湖北恩施高原小学老师 邓丽: 自己没有觉得苦,也没有觉得那么累,觉得还蛮好的,很快乐,而且我找到了比在武汉工作没有的那种感觉,就是那种幸福和快乐。 解说: 和邓丽一样感觉到幸福和快乐的还有全校的72名学生。2008年,邓丽从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毕业,在武汉工作一年以后,她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加入湖北省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以支教生的身份前往恩施鹤峰县的一所中学。 邓丽: 作为一个支教生,我去也可以,我不去它那里也不缺少这样一个老师。其实在那种山村学校,它才是更需要的老师。 解说: 不在乎地方偏远,不在乎一年五六个月需要烤火,不在乎自然条件恶劣,甚至倔强的说服教育局领导一定要到艰苦的地方。 邓丽: 房子也是破破烂烂的,操场上到处都是泥土,积满了很多水。那种从武汉到乡村学校来的心情的落差非常强。 解说: 当然最艰苦的地方往往有最纯朴的孩子,羞涩、好奇,这是邓丽留下的深刻印象。 邓丽: 围在那个门边想进来看,想喊,但是又不敢,流着鼻涕,脸上到处都是灰,挤在门口,你推我攘的。后来校长他们那些老师都告诉我,你知道为什么他们这么惊喜吗,因为现在我们学校的学生就从来没有见到过女老师。 解说: 学校七位老师全是男的,最小的46岁,最大的59岁,邓丽下决心留在这里。 邓丽: 我是自己选择的,我就说即使再苦再累,跪着都要走下去。 解说: 这是用旧课桌拼成的舞台,废弃的红被单相当于红地毯。三年来,邓丽为全校的孩子开启的是一个人生崭新的舞台。 湖北恩施高原小学学生: 开的舞台比较小,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舞台。 (邓丽拍摄画面) 解说: 第一次登台,第一次开口说普通话,第一次上英语课,第一次吃免费午餐,第一个“六·一”联欢会,从内向、沉默到活泼、开朗,希望就写在孩子们的脸上。 湖北恩施高原小学学生 梁春群: 你会在一个舞台上证明你是最棒的,我觉得这样好好啊。 解说: 孩子的欢笑是邓丽前进的动力,三年支教就在今年到期。昨天晚上在《开学第一课》面对无数的观众,面对孩子难舍的眼泪,是走还是留?30岁的邓丽需要经过一次痛苦的抉择。 记者: 为什么还告诉孩子老师不会走呢? 邓丽: 因为现在农村里来说是最需要的这种年轻的老师,如果说走了话,而没有年轻的老师再继续下去,可能他们又会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不会说普通话,不会唱歌,不会跳舞,甚至不会说英语。 解说: 这是一名年轻的支教生,但她三年来给边远地区的几十个孩子所带来的变化使我们再次看到了乡村教师这个特殊的群体所承载的历史使命。 董倩: 说真的,能够像邓丽这样选择80后的女孩子真的不多,本来是有月收入4000多块钱的在大城市里面工作的机会不要了,然后去到一个高原的小学,非常偏僻、非常艰苦的小学去支教。本来去年已经考上了正式老师的编制,可以到中心学校去教书,但是还是没去,放弃了稳定的工作,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那她在这样的一个艰苦的小学里面进行坚守,我们希望邓丽能够坚守下去,但是我们这么做是不是也有一些自私呢?我们真心的去关注这样一个群体不止一次了,为什么?首先他们真的是很辛苦,牺牲的太多。像邓丽她可能牺牲了个人,牺牲了家庭,牺牲了自己未来的选择,甚至牺牲了物质上的利益。 再有,我们经常说不能让一个孩子失学。可能当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主要面对的是像农村的那些孩子,像邓丽这样的支教的农村的老师他们这么做,实际上在替社会在兑现这样一个承诺。 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居多。那么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在家庭教育明显不足的情况下,这些农村的、乡村的教师他们可能不仅要承担老师的责任,还要担负起哥哥姐姐甚至爸爸妈妈这样的责任,他们身上肩负的重担应该说是让我们很难去想象有多么的重。 那么我们不妨看几个评论。《中国青年报》的评论员说,“向他们致敬,他们的留守和坚守给被边缘化、被抛弃的乡村留下了希望。在以‘城市为中心’发展语境中,所有优质资源都在流向城市,青壮年到城市打工,农村娃娃读大学往大城市挤,乡村只留下空心化的贫瘠身躯,留守在乡村的被悲情地称作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在这种情况下,那些留守在乡村的老师背影就显得特别伟岸和高大。” 再来看一下,王攀《河南上报》评论员,“榜样是用来学习的,但是‘最美乡村教师’不只是让人学习,还是为了让人关注中国846万乡村教师这一群体的艰难生存状态,进而改变这种状态。舆论关注,社会围观,都是呼吁政府去重视、去改变。如果光有学习没有改变,只让马儿跑不让马吃草,榜样的力量就不能长久。” 我们看中国有846万乡村教师,这个职业是美的,因为这个职业本身就是很神圣的一个职业。再加上他们工作在那样一个艰苦的地方,我们心存感激,我们更是要对他们说一声“感谢”! 解说: 他们本就收入微薄,却仍选择为孩子们倾尽钱财,他们的爱心不仅陷于精神,而比精神更多。 刘效忠,黑龙江省木兰县西二屯教师,三十二年每每碰到缺钱、辍学的学生他从不放过。 记者: 听说你三十多年给好多孩子都垫了很多学费,有的家庭至今都没还,是吗? 黑龙江东兴镇五一村小学西二屯下伸点教师 刘效忠: 垫了很多学费,当时屯子困难,我毕竟工资再少,但是有一部分现金收入,农民就是说种地他不到秋天没有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