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滅亡:
公元前2033至公元前1562 夏代末年,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桀即位後不思改革,驕奢淫逸,築傾宮、飾瑤臺,揮霍無度。他日夜與妹喜飲酒作樂,置百姓的困苦於不顧,百姓指著太陽咒罵夏桀。大臣忠諫,他囚而殺之。四方諸侯也紛紛背叛,夏桀陷入內外交困的孤立境地。商湯看到伐桀的時機已經成熟,乃以「天命」為號召,「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奮力進攻,以執行上天的意志。鳴條之戰,商湯的軍隊戰勝夏桀的軍隊,桀出逃後死於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一個強大的國家經歷了四百餘年曆史,卻被一個小國所滅,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與思考!! 商朝滅亡:
公元前1562年至公元前1066年 到第三十代王「紂」時(帝辛)紂王,王權與貴族權勢的鬥爭發展到了鼎點。紂王自持聰明,剛愎自用,文過飾非,淫虐無比,奢侈無度,醉生夢死,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作長夜之飲。紂王設炮烙之刑,大肆殘殺王公貴族。濫施酷刑,加重聚斂,使得諸侯、貴族和小民都相與反叛。紂王在危機日益加深時,還大規模地對週邊部族用兵,平定東夷,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更加速了商王朝的滅亡。西方的周人乘機發展起來,終於滅掉了殷商。 西周滅亡: 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1021年 西周時,國家已趨敗落。幽王二年,關中發生大地震,災情嚴重,民眾不得不背井離鄉,去別處謀生。幽王卻依然貪圖享樂,不顧國事。為博取寵妃褒姒一笑,幽王居然下令在傳遞軍情的烽火台上燃點烽火。各地諸侯見烽煙大起,立即召集兵馬,趕來救援,卻見幽王陪伴褒姒在飲酒作樂,才知受騙。最後幽王更廢申后而立褒姒為后,這樣不僅引起宮廷內部分裂,也引起申后之父申侯不滿。公元前771年,申侯舉兵攻周,幽王再次燃烽火,諸侯卻無人出兵救援。幽王終在驪山被殺,同時宣告了西周的滅亡。 春秋戰國時代,為中國史上一個佔亂頻繁的時代滅亡:公元前770前221 春秋戰國時代所吞併的封國:
楚國所吞併的封國: 申國、息國、黃國、弦國、夔國、六國、江國、庸國、巴國、舒國、舒蓼國、蓼國、鄧國、許國、蕭國、舒庸國、唐國、頓國、胡國、莒國、杞國 齊國所吞併的封國: 譚國、郕國、逐國、鄣國、紀國、萊國、薛國 晉國所吞併的封國: 霍國、耿國、虢國、虞國、潞國、偪陽國、鼓國、肥國、泫國、代國、仇由國 秦國所吞併的封國: 西虢國、梁國、芮國、滑國、鄀國、蜀國、密國 魯國所吞併的封國: 項國、須句國、邿國、鄟國 吳國吞併的封國: 徐國、巢國 越國吞併的封國: 郯國 衛國吞併的封國: 邢國 莒國吞併的封國: 鄫國 蔡國吞併的封國: 沈國 宋國吞併的封國: 滕國 邾國: 即鄒國滅亡時間及原因不詳 春秋戰國時代重要國家:秦、齊、趙、燕、楚、魏、韓等國 西漢滅亡:
西漢自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自稱漢王,公元前202年稱皇帝,建立漢朝 王莽毒死漢平帝,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為皇太子,太皇太后命王莽代天子朝政,稱「假皇帝」或「攝皇帝」。從居攝二年。王莽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 王莽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以王田制為名恢復井田制,把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收歸國有,不停回復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由於政策多迂通不合實情處,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不斷挑起天下各貴族和平民的不滿。結果到了天鳳四年17年各地農民紛起,形成赤眉、綠林大規模的反抗。地皇四年23年。王莽在南郊舉行哭天大典,綠林軍攻入長安,混亂中為商人杜吳所殺,校尉公賓斬其首,懸於宛市之中,新朝滅亡。 東漢滅亡: 混亂朝政外戚與宦官相爭,交替擅權,無論那方得勢,皆任用親信排斥異己,擾亂朝政,尤其宦官大多無德、無才之輩,種下東漢衰亡的禍。引起黨禍在戚宦相爭的過程中,正直的朝臣與太學生起而批評,形成清議,桓帝時宦官得勢,清議矛頭直指宦官。後宦官遂大肆報復,終釀成兩次黨錮之禍,忠良盡去動搖國本。激起民變外戚與宦官輪流控制朝政,結黨營私,橫徵暴歛,殘害百姓。民皆怨憤,終引致漢末大規模的黃巾之亂,國家元氣大傷。招致覆亡少帝時宦官勢力仍盛,外戚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密謀令涼州牧董卓進京,盡誅宦官。惟東漢本巳元氣大傷,董卓乃乘機入京,專權廢少帝,立獻帝,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東漢名存實亡。東漢政局除初期外,一直陷於戚宦交替專權之中,延連80多年直至東漢衰亡。 三國時代:
曹操死後,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帝,是為魏文帝,國號魏,建都洛陽。 此後四帝,基本承繼曹操時的各項制度地方上的割據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 蜀的滅亡: 公元228年,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漢中,開始第一次北伐曹魏。直到公元234年,諸葛亮於第五次北伐中病故於五丈原,蜀漢再由蔣琬、費禕、董允等接手扶助劉禪。因此,蜀漢仍保持政治清廉。而當時,大將姜維開始實行北伐。到蔣琬、費禕、董允死後,劉禪寵信宦官黃皓,令朝政開始變壞。而姜維在公元247年至公元262年不斷的北伐,將蜀漢政治壓力加劇,力量日漸消耗。後來,姜維曾對黃皓作出彈劾,但反被黃皓逼害,劉禪也對姜維多次伐魏感到反感。姜維惟有避居沓中屯田,擁兵北防,內外產生嚴重分歧。而當時曹魏實質控制者司馬昭決定伐蜀,263年八月派鄧艾、諸葛緒、鍾會率三路南下,開始魏滅蜀之戰。漢中被破,鍾會軍雖被姜維擋於劍閣,但鄧艾率軍偷襲涪城,打敗諸葛瞻。十一月,劉禪接受譙周意見投降,蜀漢正式滅亡。 吳的滅亡: 公元252年,孫權死後,吳國日趨衰弱。而最後一位皇帝孫皓只知道吃喝玩樂,而且不敬佛法。朝政漸趨腐敗。司馬氏以先滅蜀後取吳作為國策。吳的滅亡,標誌著三國時代的徹底落幕 魏的滅亡: 魏國建立不久,政權開始腐敗。齊王芳在位時發生了輔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馬懿的權力之爭。曹爽重用名士何晏、鄧?、李勝、畢軌、丁謚等人,改易朝典,排斥司馬懿。司馬氏是東漢以來的世家大族,司馬懿本人又富於謀略,屢有軍功。公元238年,他率軍平定公孫淵,使遼東歸入魏國版圖。公元263年,司馬氏出兵滅蜀。兩年後,司馬炎以接受禪讓為名,代魏為晉。魏國曆五帝,共四十六年。晉統一中國,是為西晉。 西晉的滅亡:
龐大的權貴集團。因此自西晉建立,政風即十分黑暗,貪贓枉法,賄賂風行。 公元265年,大封皇族二十七個為王。這些諸侯除管轄封地外,還擁有兵權。結果諸王或稱雄地方、或專擅朝政,終於釀成八王之亂。自漢魏以來,北方胡人逐漸內徙,雜居邊地,造成嚴重的民族問題及潛在的政治危機。西晉初,胡漢衝突日趨嚴重,一些大臣提出「徙戎」北返之主張,但武帝不僅不接受。反而准許北邊大批匈奴歸附,使隱憂愈來愈大,終至西晉的滅亡。 東晉的滅亡: 383年,前秦苻堅率兵南侵,東晉謝安力主抗擊,派謝石謝玄率軍,在淝水之戰大獲全勝,苻堅隻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勢從此而成。後有桓玄叛亂,廢安帝自立為帝,為劉裕所平,擁恭帝,然大權旁落。420年,大將劉裕篡位,東晉亡。 隋唐五代: 隋的滅亡: 煬帝時期,完善大運河,大修各種建築工程,搜羅大江以南、五嶺以北的奇材、異石,又下令各地貢獻草木花果、奇禽異獸,征調大量力役,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此外他還為了宣揚國威,三次出兵高句麗,但三次都大敗而回,死傷逾百萬,國內矛盾空前激化。在此形勢下,隋朝政權迅速土崩瓦解。當江都(江蘇揚州)城的東、西、北三面都被起義軍包圍,隋煬帝仍然在城內尋歡作樂。618年(武德元年),領導侍衛部隊的司馬德戡和貴族宇文化及發動政變,縊殺了隋煬帝。隋朝至此滅亡,前後歷時37年。 唐的滅亡: 天複三年,朱全忠發兵將宦官全部殺死。天祐元年,朱全忠又提出遷都洛陽,長安宮室因此完全被毀。天祐元年八月十一日夜,昭宗被害。接替即位的是昭宗第九子哀帝。此時唐朝已經名存實亡,哀帝不過是個傀儡。天祐二年(905年),朱全忠大肆貶逐朝官,並全部殺死於白馬驛,投屍於黃河,史稱白馬驛之禍。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柷禪位,改國號梁(史稱後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都於開封。唐朝滅亡。 北宋滅亡:
宣和七年(1125年2月),金軍兵分兩路南侵北宋。宋朝的局面已經大亂,宋徽宗迫不得已將皇位讓於太子趙恆,這就為宋欽宗。這時,金兵已直迫宋都開封,宋徽宗連忙逃至金陵(今江蘇南京)。北宋軍隊在丞相李綱等人的指揮下,一度擊退了金軍,得到了一刻的喘息,可是由於徽、欽二帝的昏庸無能,一心想求和,罷免了李綱等忠臣。公元1127年,金軍再一次進攻開封,並虜去徽、欽二帝和大量的財物。北宋王朝宣告滅亡,史稱靖康之變 南宋滅亡: 由於奸臣當道,陷害忠良,宋朝國力每況愈下。在這時候,北方的蒙古逐漸強大起來,揮軍西征,其後更派軍進攻南宋。佔領了臨安,俘虜了恭帝。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等忠臣在福州擁立趙?,繼續抗擊元軍。後來,元軍攻打福州,宋軍敗退,不久帝?病逝,趙昺繼位;陸秀夫和張世傑等保護帝昺退到崖山,誓死抵抗元軍。可是,宋軍兵少力弱,抵擋不住元軍的攻擊。陸秀夫見大勢已去,背?宋帝昺跳海殉國,宋朝就這樣滅亡了。 元朝的滅亡:
1340年代至1350年代期間,自然災害頻有發生,黃河地區水患尤其嚴重。與此同時,統治者不斷向人民收取各種賦稅,人民的生活更加艱苦。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發生了河南趙醜廝、郭菩薩領導的起義。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發生的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揭開了元朝滅亡的序幕。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統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開始北伐,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的協助下。於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中原的統治結束。 明朝的滅亡:
崇禎十七年三月,農民軍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十七日已兵臨北京城下。十八日,農民軍攻克北京外城。次日凌晨,崇禎帝在北京煤山自縊,明朝滅亡。李自成攻克北京後,沒有及時對在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採取措施。結果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四月廿一日,李自成親率部隊攻吳三桂,失敗。四月廿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即皇帝位,深夜便焚燒宮殿與九門城樓,向西撤退。農民軍僅在北京駐扎四十一日。之後,農民軍接連內訌,戰鬥力大損,與清軍交戰時也連連失敗。五月初二,清攝政王多爾袞進京。為安撫漢人籠絡民心,多爾袞下令禮葬崇禎,臣民服喪三日。八日,順治帝進北京。北京開始成為清朝的都城。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清朝:
19世紀末,中國國內的排外情緒開始高漲,結果在慈禧太后的縱容下引發義和團運動仇殺洋人,因此造成八國聯軍的入侵。1901年因此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慈禧太后為了攏絡人心開始推行「新政」,進行了包括建立新軍、廢除科舉在內的一系列改革。不過,1911年5月組成的「責任內閣」中的大多數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結果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省隨後紛紛宣佈獨立,清朝的統治開始瓦解。清帝於1912年退位,標志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制度的正式結束。到1917年張勛又曾復辟清朝,但只持續了12天。 中國歷朝敗亡之通史及反思
先前有位仁兄發表中國歷朝覆亡既原因,我認為可以透過通史既角度,分析每個朝代敗亡既原因,呢d原因不外乎: 1. 朝綱敗壞,奸臣當道:國家既政策會對整個國情有著大既影響,國家既政令敗壞,令到人民不能受惠之餘,亦令人民不能維持原來生計,無有所依。此外,倘若君主任用奸臣,以致奸臣充斥朝野,令良臣盡去、臣子之間互相勾心鬥角,無法專注政令之餘,更有甚者,奸諉之徒對國家政令有法不依及往百姓身上刮取民脂,令百姓生活更為艱苦。 2. 好大喜功,濫用民力:國以民為本,國策推行得宜之餘,百姓有所生計,使國庫充裕。假使國君好大喜功,動用龐大民力,大興土木或動輒濫用民力以增加戰事,不但使國庫日益空虛,更勞民傷財,百姓不能依其生計,使國家經濟陷入衰退。 3. 殘暴不仁,人人自危:君主性格殘暴嚴苛,動輒處以重典懲治罪犯,或視人命如草芥,草菅人命,以殘殺百姓為樂,使百姓自危,民心不安。 4. 天災人禍,疏於撫恤:每當天災人禍發生之時,百姓流離失所、失去生計,心情及怨氣必然沉重,政府若疏於撫恤,或坐視不理,百姓不能受惠,怨氣益加,繼而絕處求生,作亂自保。 5. 官逼民反,推翻苛政:當民怨民憤達至極點時,草根百姓甚至重臣貴族之民心不再皈依政府時,繼而反抗,甚至推翻當朝政府,建立新政權。或其時出現"明日之星",百姓對其依靠,民心轉向,其人起事時,一呼百應,傾覆政權﹗ 6. 君主昏庸,疏於治國:一個朝代之覆亡,除決於官員人事、百姓所向等周遭環境以外,君主治國之才,亦為不可或缺之一環。君主昏庸,除殘暴、好大喜功外,沉迷享樂,疏於政事,不能體恤民間疾苦,洞悉國情,為奸諉之徒有機可乘;或為治國能力不足,政策推行錯誤、失當,國家福利不能下達於百姓之手中,使其不能受惠之餘,反受其害,民怨不斷升級,導致民心思變,自食其果。 歷史不斷重演,似為一個如無環端之周,但觀其歷朝之敗忙,亦不外乎每朝忙國之君未能汲取歷史之教訓。 後人閱讀歷史,讓我地學習前人之智慧及建樹之餘,亦不忘細閱前人失敗既原因。 透過閱讀歷史,讓我地做人處事更加成熟,思想亦得到進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