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夏回族历史

 阳光妥妥 2012-09-09

宁夏回族历史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抚育着中华各民族的儿女茁壮成长。生息在黄河之滨的宁夏回族儿女,深深地受益于她的惠泽,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耕耘和开拓,终于在黄河上游形成一处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地区。宁夏回族为开发祖国的大西北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回族发展史上书写了壮丽的篇章。
  宁夏,是我国回族最早人居的地区之一。元朝,西域各地的穆斯林大批进入中国,宁夏回族的先辈也就是在此时开始落居于这块土地上的。一批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民以及阿拉伯人、波斯人不断地被签发或自动迁徒到中国来。当时,战争和农耕占很重要的地位。因此东来的穆斯林主要以驻军屯牧的形式,编成“探马赤军”。同时,也以工匠、商人、学者、掌教、官吏等不同身份散居到我国各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就留住在宁夏,他们一概被叫作“回回人”。据《元史》记载,至元八年(1271年)九月,元世祖忽必烈“签西夏回回军”,至元十年(1273年),元世祖又下令“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编民等”。按照规定,他们“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元朝驻宁夏一带的蒙古军队中,有相当多的人信奉了伊斯兰教,成为宁夏回族的族源之一。
   元代,宁夏一带是重要的屯垦区,行政区划归属陕西行中书省管辖。元代著名回回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的儿子纳速拉丁,曾担任陕西平章政事,他“子孙众多,分为纳、速、拉、丁四姓,居留各省,故宁夏有纳家户,长安有拉家村,今宁夏纳氏最盛”(《陕西通志》)。在《银川小志》一书中还记载,“纳速耳丁,先世回纥,仕元廉访使”。据《蒙兀儿史记》“色目氏族表”中“回回氏”介绍,“凡名末有丁字者,皆摩诃末(穆罕默德)教徒男子之美称”。此纳速耳丁在元时已被列为当地“乡贤”。在13世纪初及以后的一百三四十年中,回回人已在全国许多地区取得了经济上的生存条件,并逐渐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地域特点。在宁夏,回族人居住的村落和街坊的人口逐渐繁盛起来,成为宁夏主要民族之一。陕西诸道行御史台设回回椽史(《甘宁青史略》),专管回族事务。
    明朝初年,不断有大批回回人以归附土达的身份被安插到灵州及固原各州县,形成了许多回族聚居点。清朝初年,宁夏回族人口更加繁盛,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在奏折中称,“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系回庄”。由于回族在宁夏一带居住得十分密集,故当年在甘肃等地有“回七汉三”的说法。
    清朝同治年间,宁夏以马化龙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和清军进行了多年的激烈战斗,最后遭到清政府的血腥屠杀。一部分回民曾被逼迁徙到贫瘠地区,置身在“三边一梢”(河边、滩边、湖边、渠梢)生活,尤其是南部干旱山区的回民,生活更加困苦,连日常饮水都得之不易。在城镇,多数回民居住在城关,摆摊做小商贩。
    民国时期,宁夏回族聚居区内,封建占有关系日益加剧,良田沃壤都为官僚、地主所侵占,地租、高利贷和超经济剥削都很严重。据统计,光地主就占有全部耕地的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宁夏七十多万人,而马鸿逵却豢养了十多万官吏和军队,回汉人民负担着沉重的军事费用。由于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当时在宁夏形成一股惊人的“逃户”现象,如回民聚居的同心县,原有居民四万二千人,到解放前夕,因死亡和逃散,全县剩下不到三万人。该县的王家团庄,原有一百多户人家,到1949年只留下三户孤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宁夏回族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经过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废除宗教中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回族人民彻底翻了身,他们和全区其他民族一道跨进了社会主义的新时代。80年代以来,回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建设新宁夏的事业中又作出了更大的贡献。


 
 
 愿您天天好心情-阳光妥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