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的主要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导致铜毒内聚,诸证皆因之而起。一言以蔽之,皆缘先天禀赋不足,肾中阴精匮乏所致。 肝豆状核变性是怎么发生的?以下内容摘自肝豆状核变性专题介绍,具体如下: 正常成人每天从食物中吸收铜约2~4mg,进入血液的铜离子先与白蛋白疏松结合后,90%~98%运送至肝脏内与α2球蛋白牢固结合成铜蓝蛋白;仅约5%与白蛋白或组氨酸等氨基酸和多肽疏松结合,其大部分经胆道系统排泄,极少数由尿中排出。 肝豆状核变性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异常疾病,但其铜代谢异常的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公认的是:胆道排泄减少、铜蓝蛋白合成障碍、溶酶体缺陷和金属巯蛋白基因或调节基因异常等学说。 肝豆状核变性除少数患儿出现酷似暴发性肝的临床表现,于短期内死亡外,其自然病程大多呈缓慢进行性经过,约于起病后4~5年死于肝功能衰竭,或陷入植物人状态,死于肺炎等并发症。 出现并发症能生存10年以上者,极少见,故预后不良。但在驱铜疗法进步的今天,绝大部分早~中期患者通过系统的中医综合治疗,往往能获得与正常健康人相似的工作、学习和寿命。及时发现及时中医中药治疗为首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