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法与古意的形成

 xxcd 2012-09-10

古法与古意的形成

文章来源:林波艺术网   【 】   时间:2009-4-3

      在中国书法艺术中,最为书家追摩的就是古法与古意。

      那么,中国书法的古法与古意是怎样形成的?它的特点是什么呢?它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何等意义呢?

      谈到中国书法艺术就必须谈到古法、古意。那么,我们所说的中国书法中的古法与古意是怎样形成的呢?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了解商、周、战国时代的书法,其中包括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等。

      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是用于记事、占卜的。在当时的书刻过程中已经初步具备了艺术美的因素。甲骨的书刻过程是力求平整。由于是锲刻文字,所以表现出一种刚劲有力的感觉。其笔迹的粗细,字形结构疏密等都表现出中国书法的基本法则和美的意境。其后期的甲骨文一般字是比较小的,字的形态排例趋于端正,笔画虽细,但还是十分有力。商代甲骨文的这些特征,对书法艺术的古法、古意开启了可贵的先河。但是由于甲骨文的锲刻成分较多,在严格的意义上,这一时期的文字特征还不完全具备书写的特征,所以也不能把这一时期的法则看成是书法艺术的古法、古意的雏型。

      在商代晚期随着铜冶炼技术的出现中国历史进入青铜时代,这时金文出现了。金文包括钟鼎及兵器上的铭文,钱币上的文字也在其中。这种文字之所以叫金文是指文字是在青铜器等金属上出现的。金文的出现在中国的书法艺术史上是最值得关注的。据传此一时期的文字是书者用毛笔书就的,然后由铸工做模, 浇铸在青铜器上。正是由于有了书者和毛笔的参与,使书写代替了契刻,毛笔代替了刀削。在当时铜器是王室和贵族的用具,因此已经被视为一种珍贵的艺术品,其上的铭文必然得以讲究,这样金文书写与铸造者们也就自觉不自觉地讲究美的造型及朴素的艺术追求。中国书法艺术的古法及其古意等因素就开始被自觉地强调起来,铭文的文字从字法到行气、章法自觉地组合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以至于在兵器上,在铜钱币上这种美的艺术气息也十足地体现出来了。

      唐代时,在陕西天兴县被发现的十面石鼓其周围的文字遒劲,有一种流畅宏大的气势。金文与石鼓文在形态上各具千秋,它们都代表着商、周战国时期中国书法艺术的面貌。这一时期都以篆文形式表现出来,被后世称为大篆。

      据传,大篆的创始者是周朝的史籀,是一个史官。他对文字所作的工作就是对古代流传下来的繁杂文字作了整理和规划,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大篆依然保留着远古象形文字的特征。因为大篆取法于自然,并依据于自然现象。因此,它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在精微之处体现着锋利的笔法。其玄妙神奇如同天然雕饰,自然造化。字如玑珠,形若天地,篇如散盘。其中锋遒劲的用笔正是古法体现。显现着大篆书法艺术的雍容华丽。金文铭文的字画或多或少是依据书者的意趣而为之,与书者的欲想而变化,随字形大小而参差,形成错落自然的布局,这样自然的物象尽现于运笔与结体的流畅、圆润,显示着自然的意趣。这就是书法界人们苦苦追求的古意所在。

      钟鼎大篆艺术给了我们什么古法、古意呢?在此确切地说它给予后世书家们的是——字的圆劲,风格的古澹。

      在秦代后期古隶出现了。古隶是对之前的篆书的一种非常大胆地简化。这种大胆的简化是当时社会政治生活发展对文字的要求。因为当时秦朝统一之后,文书奏章所用文字是小篆。小篆字体十分繁琐,书写十分费力,所以书写文字的简化也就成为必须。因此在这时出现简化了小篆的古隶,正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从篆到隶这一步文字演化过程走得很快,同时也走得很远。在这一文字转化过程中一个狱吏——程邈的功绩是不能被抹去的,因为隶书形式的创造正是由他初步完成的。在此,我们只能说程邈在隶书的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为隶书的形成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完全由一个人创造的传说也只是听听而矣。

      古隶是在小篆以后出现的,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一种书体。秦王朝以小篆书体做为国家的统一书写体。而古隶是一种草创的简化字,所以它在秦时基本不在王公大臣们中间流传,只在一般管理工役和管理囚徒的下级官吏中使用,也就是“隶人”们即衙役级狱吏中使用,所以被称为“隶书”。

      如果说秦代的小篆,以其圆润的曲线而产生优美之感。那么隶书的美就是以方折之笔,用直率的线条产生了简单直率的崇高之美。因此在后来的学书者看来如果要取得笔锋顿挫变化,并兼有点画的波发,学习隶书,特别是天真烂漫的秦“隶人”的古隶,就成了一种必须。

      事实上中国的书法艺术史也是这样发展的。这种被小人物发明,并被“隶人”们运用的书体,虽没有在秦时得到统治者们的青睐。却被汉代人们崇尚,并且得以光大,不但出现于朝中公文,同时还现于礼器重典,这就使我们看到了汉隶这一中国书法艺术殿堂的一大瑰宝。汉隶是以一种整齐安定的美展示于世,它的行笔严格地要求横平竖直。但它的笔势,或左或右的挑势又给人以飞动的波发之势。

      汉朝政务比较繁杂记事文书甚多。同时汉朝法律中规定吏官的选择要“以六体试之”。同时汉朝的统治者也十分提倡书法艺术,特别是汉灵帝十分喜好书法。加之汉朝发展了秦代刻碑之风,立碑之风大兴,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汉文字书写形式简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以简化为目的的草书在汉代也出现了,它是在隶书的基础上简化形成,传说黄门令史史游首先书就,他作的《急救章》解散了隶书的书体结构,草写而就。在汉章帝时这种隶变的草书被提倡,俗称“章草”。章草行笔流畅,简便痛快的风格对后世书法的影响巨大。

      就此,我们叙述了从甲骨文到章草的书法艺术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字画圆劲、风格古澹以多中锋的金文;笔锋顿挫变化;具有点画波发,侧锋入笔的“八分” 隶书;行笔流畅简便痛快的章草,以及灵动自然的“飞白”布局。这些正是书法艺术所追寻的古法与古意,这里我们也明了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古法、古意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被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扬光大了,中国书法艺术在此阶段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期。这也正是对于中国书法古法、古意的继承和发扬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