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秉承此一观点,认为对于天与命,人确有无可奈何与无法理解之处。譬如,为何善人未必有善报,而恶人未必有恶报?当然,在判断一人为善人或恶人时,恐怕找不到全面而合理的标准,但是世间的好坏遭遇却一直在发生之中。那么,问题在于,人如何面对自己的命运? 孟子对此有一套“顺受其正”的说法。不过,必须配合的是个人的志向,亦即要努力把命运提升为使命。若无志向,则命运将会操控人的一生,而人生也难免于徒劳无功或怨叹造化。孟子自己以追随孔子为目标,由此显示他的理想。儒家的特殊情操在此清楚展示出来。以下且由二文叙说之。 一、命的限制 “命”的原意是命令,有所指示、规定、限制或教诲;可以引申为人的遭遇。人的一生总有许多事与愿违的情况,既不是理性可以推测得到,也没有经验可供参考,只能归之于命了。由于万物的本源是「天」,所以天与命的关系是不可分的。 孟子说:“没有人去做的,居然成功了,那是天意;没有人去找的,居然来到了,那是命运。”这样的命,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吗?孟子还有更完整的解释。 他说:“没有一样遭遇不是命运,顺着情理去接受它正当的部分;因此,了解命运的人不会站在倾斜的危墙底下。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当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当的命运。” 所谓“顺受其正”,所根据的是“情理”,凡是合乎情理的就接受。如此就不会轻易冒险,也不会犯罪背叛死刑。但是,若要尽力行道,则不必在乎死亡的威胁。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就是合乎此一原则。 人生的重大挑战之一,是把命运转化为使命,就是不论自己的遭遇如何,都要择善固执,追求止于至善。这种使命感将带给人莫大的快乐。 二、追随三圣 孟子谈论自己的志向时,特别提及了三位圣人。 他说:“从前大禹治平了洪水而使天下太平,周公驱除夷狄、赶走猛兽而使百姓安宁,孔子编写《春秋》而使叛乱之臣与不孝之子感到害怕。……我也想端正人心,消灭邪说,批驳偏颇的行为,排斥荒诞的言论,以此来继承三位圣人的事业,这难道是喜欢辩论吗?我是不得不如此的。能够以言论批驳杨朱、墨翟的,才是圣人的追随者啊。” 三位圣人中,孔子的作为显然是孟子可以直接仿效的,因为大禹与周公皆有天子的地位与权力,不像孔子全以学说作出了贡献。孟子如何描写孔子呢? 他说:“到了后来,社会纷乱,正道不明,荒谬的学说、暴虐的行为又纷纷出现了。有大臣杀君主的,有儿子杀父亲的。孔子感到忧惧,编写了《春秋》。《春秋》对历史人物作评价,原是天子的职权。所以孔子说:‘了解我的,大概就在于这部《春秋》吧!怪罪我的,大概就在于这部《春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