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从甲骨文角度理解孔子吗?【甲骨文和中国文化】孔子的一生

 赵文耕 2021-07-11

18课孔子的一生

在上学时学文言文的时候,有学到《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句。比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还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那时候才知道,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后来被人们尊称的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

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府,他出生在所谓“世衰道微”的时代,那时候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衰,礼仪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希望能实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能和善相处,安居乐业的和谐现象。孔子自称述而不做,但他对《诗》《书》的讲解,对《礼》《乐》的裁制执守,使《雅》《颂》各得其所,对《周易》的传、序阐释,以述写《春秋》的微言大义,耗费了孔子大量的心血,这些既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倾向,也是孔子学说的基础,是构成了孔子思想学说的完整体系。

【第二届童书童画墨香经典书法展作品:隶书,天下为公,

书者:海音】

孔子被后世人尊称为老师,伟大的圣人,是因为他的存心仁厚,道德高尚,学问渊博,涵养宏深,而他这些成就是从何得来的呢?我们从孔子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中,可知他是通过一生奋斗不懈逐步得来的。

孔子反省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也就是说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立下了志向研习学问。

【志,古文字写法】

志:古文的志从止从心,在前面的课程学过,它的本义指的是脚,与行动有关,下面是,根据心的方向迈开腿开始行动,心与行动相配合知与行合一,志向才能得以实行,否则只想不行就变成了空想。

就像小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志向,也可以说是梦想,但是大多数的人都没有行动,所以到后来也就变成了空想,纵观历史的圣人、名人、伟人,都是从小就立下志向,一直在践行。比如说读书时学的《岳阳楼》的作者范仲淹,他在文中说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从小就立下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一心为民心系天下的志向。

还有近代的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宏伟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小就有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也在知行合一,以至在他去世时有了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幕,可见周总理是深受人们的爱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

那古文字的学又怎么理解呢?甲骨文的学上面是甲骨文的X,引申为算筹。记得小时候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也做过类似算筹的计数的,就是在山上找一些外硬中空的棍子,然后把它们剪成每段手指长,再用针线把它们圈起来,可以挂在脖子上,然后去学校上学的时候就带到学校去学习。学的下部分像房子,从字形看类似于仰韶文化中那种最简单房子的形状。

【学,甲骨文写法】

【学,大盂鼎铭文】

到金文中的学多了两只手,两只手是朝下的形状,中间像一个爻,古代组成八卦中,每个卦中有长横,或短横,或者长短横相互交错成爻,表示物象的变化无穷,在前面的课有学过八卦,分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然后演变到后来的六十四卦,我们知道卦相组合是变化无穷的,大家在学习中是不是边想还边动手推算或者用算筹摆图呢?手是不是还可以理解为大家在学习的时候互相帮助,互相提携的意思?下面房子表示学习的地方。再后来房子中增加一个子,那个建筑物的代表变成了一个宀,宝盖头读mián,指的是跟建筑相关的,表示孩子在房子里面学习,从整个字形来看,表示学习或教学以孩子们为主。不管在房子内还是房子外都可以学习,孩子们学知识,学经典,知识不仅仅来源于书本,也来源于实践

【学,甲骨文写法,有的甲骨文写法也有手】

三十而立,立的甲骨文像一个人正面立地之形,从大从一,古时候男子二十岁的时候成人要举行成人之礼,意思是长大成人了。那立的意思就是能顶天立地,有所担当,能够担起责任,能自立了。在《孝经》中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能立身行道也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孔子说到四十岁时,在学问方面已融会贯通,对人情事理也体悟深刻,所以面对一切现象的因果演变,来龙去脉一看便知,再也没有什么疑惑的了。到了五十岁了解到宇宙间的事物皆随同大自然的变化而演变,这也就是所谓的天命了。

【立,甲骨文写法】

甲骨的命:是会意字,上象屋顶或者发使令的人,下面像跪坐的人或者是听令的人,甲骨文命同令,金文增加一个义符口,突出了发布的意思,于是命与令有了分化,小篆命从口从令,由字形会意,由口发布使令,命的本义为指派,发号;引申为命令,指示,比如君命不可违。古人认为人的穷通祸福,社会的兴衰都是上天安排的,由此引申为天命,命运,又引申为生命或者性命。

有关天命在殷周时期已流行,从古器物发掘中所见到的甲骨文卜辞、彝器铭文,受命于天的刻辞不止一次出现,说明早在殷周时期,天命观就已经在人们的头脑里扎根了。

【命,甲骨文】

孔子弟子子夏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总之,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生死存亡,富贵贫贱,完全与高悬于天的命有关,绝非尘世芸芸众生的力量所能改变。到现在大多数人也都认为命中注定,我以前也是这样认为。后来前几年看了了凡四训,了凡先生在小时候被算命先生算卦,由开始的不信,到后来验证的事与算命先生测算的丝毫无差,便从心底彻底相信了命运。直到后来遇见了云谷禅师,云谷禅师把一切唯心造的生命奥义指示给了凡先生,了凡先生恭谨的接受指示,通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勇于改过,行善积德,身心践行,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并著写了了凡四训来训诫儿子。

通过学习了凡四训后才知道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关键看怎么做,我想首先应该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顺道而行,守好自己的心能够知足常乐,安于当下,不自私自利,不懈怠,有一颗宽容、感恩、真诚、慈悲的心,心存善念,最重要的是还要结合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去做去行,就会有效。

【小篆,善】

孔子的思想以仁义为中心,注重德与礼的实践。主张亲而仁民,由仁民而爱物,历代贤哲秉此传统,薪火相传,形成中华文化的精髓,孔子学说是我国中华文化伦理思想的根源,代代相传,历久不衰,到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被奉为师法的圭臬,其原因是在于这些道理能够符合人心的需求。

书法作品: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书者:云音,六岁】

就个人而言,从格物致知,而诚意、正心,以达到修身的目的。

从人群关系来言,要求仁民爱物,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强调敦伦尽分,践覆道德,以促成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在处事接物方面要求居心以仁,行事以义,确实实行忠恕之道。

附:甲骨文和中国文化网络课程目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