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已患上“手机依赖症” 对很多人来说,手机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上,手机闹铃叫起床;上班(学)路上,用手机听歌、玩游戏、看电子书;出去玩,用手机拍照、发微博;买东西,用手机网上购物——这是现代生活中很多人的真实写照。随着手机在中国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国人已逐渐显现出“手机依赖症”。据羊城晚报一次“你是否离不开手机”的调查显示,有超过9成人离不开手机,其中,以学生和上班族居多。而跨国调查公司思纬公司对11个国家8000多名受访者调查显示:有3/4的人会随身携带手机,1/4的人认为手机比钱包更重要,2/3的受访者在睡觉时不关机,超过1/3的人甚至说他们离开手机无法生活。 据心理专家分析:人类一方面喜欢独处,不喜欢被人打扰;另一方面,又有一定的社会属性,总希望能找到自己的“团队”,并借助团队的力量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手机自然是最好的方式和手段。当大家都习惯了通过手机、电脑在虚拟世界里交往,自然会对现实中面对面的交往感到恐惧,如果对手机等电子产品太过依赖,小则会形成孤僻的性格,大则会影响到工作学习,特别是一些未成年人,更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和强烈的孤独感,这对他们成长是很不利的。因此,我们应适度使用手机,注意调整心态,避免对手机等现代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 如何才能防止对手机过度依赖,并且避免自己掉进手机的“温柔陷井”呢?在此给出以下建议: (一)将手机放在包里 人们如果总是把手机拿在手上会时刻意识到它的存在,一旦离开,就会产生“分离焦虑”。因此,我们不妨将手机放在包里,调个响亮些的铃声,这样既可避免漏接电话,也可减轻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二)注重面对面交流 平时要多培养自己沟通的技巧,多和现实中的人去接触,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加亲密感,也可以改善自己性格上的缺陷。相关部门应及时向公众宣传和提示“手机依赖症”的危害,鼓励大家生活中不要过多地依赖手机,平时要多去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多和家人及朋友交流,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开展“无手机日”活动 如果你真的离不开手机,不妨尝试从短时间的“脱敏”疗法开始。相关部门和组织还可以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像开展“无车日”、“戒烟”活动那样,在全社会倡导开展“无手机日”活动,让民众用一段时间做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事情,远离手机打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