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外整体语言教学的3种模式

 迎春听雨 2012-09-13
国外整体语言教学的3种模式
*
何强生
(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江苏南京 210013)
  [摘 要] 整体语言观认为语言是生动的,是活的,无论在阅读还是在交流的过程中都应该注重语言的意义,培
养学生理解意义和使用意义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学习语言所采用的形式。从这一理论出发重点探讨整体语言教学的
3种模式:读写结合式教学、文学圈探究式教学、创造性戏剧表演式教学。
[关键词] 整体语言; 教学模式; 读写结合; 文学圈; 创造性戏剧
[中图分类号] H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696(2009)06-0117-03
  整体语言教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最初由亚
利桑那大学的凯·古德曼提出,用于美国中小学校教授本
族语的语言艺术及阅读教学中。整体语言至今还没有一个
统一的定义。综合国内外各种观点,可以看出整体语言具
有以下特征: (1)整体性。整体性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
语言环境、词、句、语言规则等语言要素的有机结合构成了
语言整体,形成丰富多彩的语义和一定的语言功能;词不离
句,句不离篇,语言不能脱离一定的语言环境,这就是语言
的整体性。(2)交际性。整体语言教学重点是培养和训练
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学习,目的在于引
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言知识并参与相关的语言实践活
动,逐步发展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它强调利用语境
和情景感知语言、理解语言,并运用语言,倡导听、说、读、写
技能的综合运用。(3)主体性。整体语言教学要求课堂教
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多读多练。教师的作用是指
导学生进行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来运用所学
到的知识和技能。基于这些认识,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
国家,人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旨在培养学生整体语言
技能的教学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将这些教学模
式应用于我国的语言教学中,对推进我国语文新课程改革
将有很大裨益。
一、读写结合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中,学校的写作主要是用来作为检测学生
语言掌握程度的手段。其实,写作完全可以用来作为探究、
组织、阐释、澄清、决策、发明、发现、想象等学习的手段。这
些思维过程和任务适用于所用的学科课程。对教师来说,
写作是帮助学生知识个体化和成为主动学习者的强有力的
工具。写作活动涉及到一种独特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即通
过手的动作、眼的形象、脑的思维,发现信息,建构意义。
运用写作学习是基于对学生思维和理解在写作过程中
变得清晰和提高的观察得来的, E.M. Forster曾经说过:
“直到我看见我说的内容我才知道我的思想。”[1]读写结合
是整体语言教学的有效方法。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是按照阅
读流程来构建的,包括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3个教学环
节。
1.阅读前激活已有知识。学习是一个建构过程,是通
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要建构知识意
义,“读者必须具备足够的与文本相匹配的图式背景知识,
而且这种知识越丰富,越能促使理解的实现;越能与作者的
相吻合,理解就越容易”[2](PP. 287-292)同时,在语文教学中,要
设法把学生大脑中已有的知识激活,可以尝试通过指导学
生填写K-W(Know-Want)表有效激活已有知识经验(见
表1)。
表1 K-W表
 姓名   日期   
主题                          
我已经知道了什么我想知道什么
1.
2.
1.
2.
  2.阅读中精读探究文本。精读是一种逐字逐句逐段精
心细致钻研体味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筛选信息、融会贯
通的阅读方式。精读过程可以和双重条目日志的写作相结
合展开,引导学生边精读边在日志中记录下他们对作品的
理解和质疑的问题(见表2)。
—117—
*[收稿日期]2009-08-21
[作者简介]何强生(1969-),男,安徽宣城人,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表2 双重条目日志
 日期   
文章内容读者反应
文章标题     
第  页到第  页
思想情感问题
1.
2.
  学生在精读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探究性问题,要想解决
这些问题,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收集整理资料。可以
让学生借助填写资料收集整理表(见表3)的方式来对收集
的资料进行整理。
表3 资料收集整理表
主题事实问题概念问题技能问题
我已经知道什么
文本资料1
文本资料2
一手资料
二手资料
总结
  在收集了足够的资料之后,接下来可以尝试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成果用“问
题解决表”显示出来(见表4)。
表4 问题解决表
 姓名   日期   
问题是什么
原因
结果
解决办法
  3.阅读后整理探究结果。该阶段着重引导学生写出有
见地的探究性文章,它是整体性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在阅读作品时,既能入乎其中,深
入感受,又能出乎其外,有所发现;阅读的范围也不应该只
限于课文本身,要尽可能多地占有相关材料,诸如作者的其
他作品,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道路和创作经验体,作者所
处的时代与环境,他人对此作品的评论等。然后,教师要指
导学生将探究的结果构思成文。一篇作品给人的启示可以
是多方面的,研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多个写作角度,每一个写
作的角度实际上就是一个探究的角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
抓住某个探究角度进行构思和表达。例如,在学生读完一
篇童话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在对童话体裁特性有透彻了解
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写作构思,引导他们从这一基本特征
出发,分析童话幻想世界的艺术特征,探究作者创造的童话
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及在此关系上产生的童话的逻
辑性和各种各样的常人、超人、拟人的形象,从而揭示童话
主题及其艺术成就。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比较本篇童话
与其它类似题材童话的异同,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的
生平等等,以求对所探究的童话能有一个透彻的理解与科
学的认识。让学生在找到自己的独特新颖的见解之后,再
动笔写作,真正达到以写促读的目的。此外,教师还可以鼓
励学生对一些文学作品进行续写、改编或再创作,这同样能
够激起学生对探究性阅读的热情。
二、文学圈探究式教学
文学圈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
的形式来探究文本的模式。该模式最初专用于文学作品教
学,当今已广泛用在各种读物的教学中,而且越来越受到大
家的重视,因为“在学生阅读、讨论、对文本做出反应的过
程中,文学圈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方式。合
作是这种模式的核心。在和其他同学共同探讨、写作过程
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地理解,实现了重构和建构文本意
义。”[3](P. 6)文学圈探究式教学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教学
步骤:
第一步,组成小组。既可以异质分组,也可以按照学生
兴趣自由组合。为了能够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承
担责任、每个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一般要为每个成员安
排一个角色。通常有这么几个角色:讨论主管———提出问
题供小组讨论;章节摘录员———摘录一些有趣、重要的章节
供小组成员重新阅读;联系员———将文本与其它文本、外部
世界或者学生的个人生活联系起来;小结员———总结小组
讨论的成果。
第二步,阅读。在小组讨论之前,学生进行个别的阅
读,在阅读中可以使用前面提到的双重条目日志,及时地记
录自己对文本的反应和问题以便后来在小组中集中讨论。
第三步,小组活动。首先,“讨论主管”在收集小组成
员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基础上提出要探讨的问题。然后,
展开讨论。讨论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也可以采用
辩论的形式展开。在讨论过程中,小组的各个成员按照自
己的角色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务,任务分工见表5。
表5 讨论小组各角色要完成的任务
角色填写内容
讨论主管
文学圈名称  
讨论日期  
书的第几页到第几页
列出讨论问题如下:
问题1  
问题2  
章节摘录员
章节1  
我摘录这个章节是因为……
章节2  
我摘录这个章节是因为……
联系员
与其他文本联系1……
与其他文本联系2……
与自己经验联系……
与社会生活联系……
小结员
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小结
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小结
—118—
  第四步,汇报小组讨论成果。可以形成一份完整的书
面探究报告,以文字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也可以口
头汇报讨论成果。
不难看出,文学圈探究式教学能够较好的将听说读写
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整体语言探究中实现综合能力的
发展。
三、创造性戏剧表演式教学
“创造性戏剧”(creative drama)是一种基于一定文本
的、以过程为中心(Process-centered)的、非演出性的表演
形式,是参与者通过角色扮演和想象体验等方式建构文本
信息意义、生成个人观念、表达经验感受和交流思想感情的
动态过程,也是参与者知识、能力、人格、个性品质等方面的
学习和发展过程。[4]
Ruth BeallHeining[5](PP. 292-295)在综合各学者观点的基
础上提出常见的11种创造性戏剧教学法,包括: (1)想象
(Imagination):通过身体动作和头脑思考相结合的活动,激
发学习者的经验与想象。(2)模仿(Imitate):通过观察,抓
住模仿对象的形态和特征,再以自己的感官和肢体予以再
现。(3)肢体动作(Movement):在一定的知识、目标和计划
的指导下,通过音律、舞蹈的配合,明确而有意义地表现出
适宜的动作与举止。(4)身心放松(Relaxation):以调节性
动作来暖身,消除紧张,稳定情绪,并加强知觉训练。(5)
戏剧化游戏(Game):在一定的情景中,通过角色扮演完成
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游戏内容,这种游戏能够使学生建立互
信,提高自我控制能力。(6)哑剧(Pantommi e):是一种不
使用语言的戏剧表演。通常采用故事中的一段情节,让学
生用肢体动作将它表演出来,以扩大观察、理解与思维的空
间。(7)角色扮演(Role Playing):围绕某个主题,让学生担
任某一个角色,依自己的观察、想象或理解,来表现该角色
的性格和特质。(8)说故事(Storytelling):在教师引导和指
导下,学生发挥想象,建构新的故事并加以呈现。(9)即兴
表演(Improvisation):根据简单的概况、主旨和人物等线索,
即兴表现故事或情节的一种演出方式,用以培养学生机智
反应、组织和合作等方面的能力。(10)人偶戏与面具
(Puppetry andMasks):用面具来进行戏剧的演出。人偶戏
可以让每个人的表情隐藏在面具之后,这样能够缓解紧张
的情绪。(11)故事戏剧化(story dramatization):通过分组,
让学生合作对选用的故事、诗或其他素材进行即兴创作改
编,在此基础上进行一次完整的戏剧性扮演。
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戏剧教学通常围绕如下5个环节
展开: (1)计划。指教师对整个戏剧教学活动的教学内容、
实施策略、教学目标、教学时间与器材准备等的系统规划;
也包含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戏剧活动的方式进行编
排和计划。(2)主题解说与规范。教师运用各种不同的方
式把戏剧活动主题呈现出来(如戏剧游戏、说故事、布偶、
示范等),并在主活动开始前先清楚的说明活动内容、介绍
活动的程序与活动的规则,适时引导学生承担各种任务,共
同参与讨论。(3)扮演。包括课程中全班或分组的排演以
及正式呈现文本内容。教师根据情况为各组分配好场地和
时间以便各组顺利展开演练。在演练过程中,教师可以担
任导演或参与某一个角色,来促进戏剧活动的顺利展开。
(4)反思与评论。反思与评论是在戏剧活动中很重要的一
环。扮演完毕后,全部的参与者要在教师指导下,对整个过
程进行反思与相互评论。反思与评论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对
活动内容有更深入的体会和了解。(5)复演。经过反思与
评论后,重复上述过程,或把重点放在故事中另一个角色、
或故事中其他的片段进行演出,当然也可再重复加强第一
次呈现的部分,只要老师及学生们喜欢,这些过程在时间允
许下可反复不断的练习与呈现。
[参考文献]
[1]DonaldM.Murray. The Explorers of Inner Space[J]. The Eng-
lish Journa,l 1969(6).
[2]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SchlickNoe, K. L. & Johnson. N. L..Getting Started with Lit-
erature Circles[M].Christopher-Gordon Publishers, 1999.
[4]JedH.Davis and Tom Behm. Terminology ofDramawith and for
children: definition. [J].Children′sTheaterReview, 1978(1).
[5]Ruth BeallHeining. Creative Drama for the Classroom Teacher
[M].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93.
(责任编辑 陈晓姿)
—1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