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歌》
(栏目统一片头出花轿闹场后,开始解说) 俗话说,人一生有四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今天我们来寻宗人生中的四喜之一——“洞房花烛夜”,也就传统的男婚女嫁。 〈推出片名——《喜歌》〉 男婚女嫁,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在我县民间对婚嫁有多种说法,如说男的:“种不好庄稼一季子,接不来老婆一辈子”;说女的:“男怕干错行,女怕嫁错郎”等等。都充分说明婚姻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家庭、家族的兴衰。一个家庭是一个小社会,一个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它同样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婚嫁,无论男方和女方都应该是极其严肃认真对待的。 在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昏(婚)义》一书中这样讲道:“昏(婚)礼者,将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古人对婚礼是“敬慎重正”的,认为它是“礼之本”,关系到君臣有正的国家大事。所以,规定了纳采、问名、纳言、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种礼节,以规范万民的婚姻行为。从《礼记》到今天垂垂两千余年,期间婚仪虽时有改变,但都大同小异,并未走得太远,只是环境改变而异。在我县民间,仍保留有传统的婚姻仪式,当然也有现代的婚姻仪式,但无论哪种婚仪,自始至终,都包涵了提亲、合婚、定婚、下聘、送好、迎娶等六个程序。由此看来,古人的”六礼“并不是拍脑瓜、想当然的产物,它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但不同的地区又形成了不同的婚嫁习俗,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婚嫁之事,由来已久。考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那个时代没有文字记载,靠的是传说,传说先祖女娲抟土造人,开始有男女之别,同时也便有了婚姻。起初是群婚制,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后来男性主宰社会,兴起一夫多妻制,娶妻的多少,要看一个人地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财富的多寡。古时皇帝至尊至上,一个人可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还有几百上千的,个别的后宫佳丽竟达数千乃至上万人。有权有财富的人娶三妻四妾,甚至妻妾成群。贪瘠之地,穷苦之家,男子娶不起媳妇的,终身独身的也不少;民国时代,才推行一夫一妻制,实行婚姻自由。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个“大”,说的就是婚龄,到底男女多大年龄才可结婚呢?时代的不同,婚嫁的年龄也就有所不同。 据有关史料记载:古代男女长大后要行成年礼,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行过冠笄礼后,标志着已进入成年,可以择偶配婚了。到了明代,为了发展人口,婚龄定为16岁,女子14岁,以后一般婚龄以男20岁,女18岁为多,目前的婚龄为男:22岁,女:20岁。 在我县,男女到了婚嫁年龄就开始谈婚论嫁,请媒人提亲、订婚、结婚,如果大龄了,男的没娶来媳妇,女的没嫁出去,这是父母最操心的事。我县民间就有“女大不可留,留下结怨仇”一说。女子到了婚龄,家里就要张罗请媒人提亲、订婚。订了婚,就算有了“家儿”,成了人家之人,父母也就放了心。俗话说:“一家有女百家茫”,倘若订了婚,也就省了这方面的麻烦。 古时包括现在婚事程序十分繁多,内容复杂,甚至每一个细节都要慎之又慎。按其程序先后,一般是提亲、合婚、婚期、添箱、洞房、接亲、待客、请新客等项。 提亲,我县俗称“提媒、说媒、说人、说婆家,找点儿”等。多是男女双方婚事的穿针引线人,所有有“千里姻缘一线牵”之说。 古时,“男女授受不亲”,双方连面都不能见,何来谈情说爱,自由的婚事自己不能做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在男女婚事中作用相当大的。但到了80年代以后,恋爱开始自由,一部分到了婚嫁的年轻人自由择偶,省去了很多麻烦事。但比较传统的年轻人,仍是遵循着这一发展规律。 合婚,我县民间也称“合八字”、“合命”。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问名”。从某种意义上说,合婚是婚姻程序中比较关键”的一环。因为命合了,才能订婚,命相不合,即使双方家庭和人品再好也无济于事。不能订婚,何来结婚,一桩婚事也就散了。如果门当户对,八字相合,双方均无意见,就可选择一个良辰吉日,换一换庚帖,将婚事订下。我县民间称之为“换帖”。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民间婚姻没有“登记”之说,只要一换帖,这桩婚事就算定下来了,如果一方翻悔,就要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有人曾把过去的“换帖”比作今日的婚姻登记,可见它在婚姻过程中的重要置。换帖后,两家便为联姻,互为亲家。但这不等于成就婚姻。因为订婚之后,离接亲还有一段时间,由于多种原因,很容易使这桩婚姻不成。若日后一方变卦,称为“退婚”、“退亲”,便被人们视为不光彩的事。倘若说的是大媒,订婚后时间不会很长就要办喜事。 民间认为,婚期定的好坏,关系极大。它会影响到夫妻和不和睦,生不生儿女,办事顺不顺,甚至能不能发财等诸多方面。所以择日子是十分慎重的。 择日子是论年论月论日的。如“黑年不接亲”。“黑年”即农历没有“立春”的年份。农历三年两头闰,闰年多一个月,节令每半月一个,所以,算下来,有的年份就错过了“立春”,谓之“黑年”。黑天黑地。接亲是红事,喜事,当然不好。 婚期既定,男女双方都必须恪守,不能随意更改。吉日一到,即是刮黄风,下黑雪也要照礼而行。民间对吉日的天气好坏与新人关系也有说法:“风拉杈,雨贱人,下雪接的是贵人”。天气的好坏,这是人们不可预料的,也只好由它了。 婚期择定后,男女两家都要着手准备办婚事的物品。女家要为女儿置办嫁妆。嫁妆陪送的多少,陪送的好坏,这要看娘家的地位和财富。嫁妆是由娘家送到男家的,男家随轿来一个压嫁妆的小孩儿。花轿在前,嫁妆车在后,到了男家,男家人接住,请送嫁妆的人到客房喝茶休息,男家的帮忙人把嫁妆抬入洞房。送亲人临走前将嫁妆钥匙交给婆婆,以示全部嫁妆已经送到,一般在第二天婆婆就将钥匙送给新媳妇了。旧时,嫁妆是全由娘家陪送的,因此,贫穷之家,只能养一个女儿,养多了,长大陪不起,这也是民间多溺女婴的原因之一。 添箱,是女家的亲戚朋友来添嫁妆的仪礼。男家送来期书帖后,女家遂送帖告知亲戚、朋友女儿出嫁的日子。亲戚、朋友收到请帖,届时来向待嫁的姑娘送添箱礼。添箱礼在姑娘出嫁的前一天举行。那一天女家大摆筵席酬谢客人。也有的地方,当天不待客,女家请女婿时,再写帖请添箱礼的人来作客,谓之“酬箱”。民间的说法是:此日请客,一是为酬谢,二是让客人与新女婿互相见面,认识认识,以后好来往,看来这种说法有一些道理。 出嫁前,女儿要做一双上轿鞋。这双鞋穿到婆家就被子人脱走了,因为,回娘家不能再穿这双鞋,说法是“不走回头路”。 装箱在女儿出嫁的头一天晚上进行,一般由嫂子装箱。装的东西有自家置办的,有客人添箱的。能装的嫁妆都要装走,因为出嫁后就是外姓人,不能再随便来拿娘家的东西。箱装好后,用锁锁起来,钥匙于出嫁时交给送亲人带到婆家。每件嫁妆上都绑一块红布尖,以示喜意。 家里人还在忙碌着准备第二天女儿嫁时所需的东西,请好送亲人。送亲有的地方是女的送亲,有的地方是男的送亲。男子送亲的,送亲人是三辈人:爷、叔、兄弟,也有的地方娘家送亲的人越多越好。三辈人中,爷是主送亲人,是拿锁匙的人。主送亲人一般请有名望、懂礼法的人来担任。 出嫁头一晚,女儿要洗洗澡,沐浴净身。这一晚,作为即将成为新娘的女子,是兴奋,是喜悦,抑或是伤情,是感慨?此时的心情的十分复杂的。许多往事,许多深情,还有未来的憧憬,回荡在胸间,使人难以入眠。 男方婚前,要布置洞房。洞房设置好后,要置办家具,一般置办桌子、椅子等,家具做或者买,最主要的是要做一张新床(有的也有女方送的)。新床一般长六尺七寸,宽二尺七寸,高一尺七寸,俗言“床不离七”。“七”与“妻”谐音,富家有做大床的,也有做雕花顶子床的。铺床在婚前头一晚进行。床铺好后,要睡人,不能空,还要睡二请个人,谓之“压床”。睡的人有成婚者本人,还要请姑父或姨父即所谓“老客”睡。有的地方还兴弟弟或侄子“压床”。万事俱备,只等候黄道吉日的到来。 接亲的日了为吉日,或说“喜日子”、“好日子”。这一天,是婚嫁最隆重、最热烈和最热闹的一天,也是婚嫁进入最高潮的一天。 吉日这天,男方家人都要早起,男家请接亲的诸班人等到吃饭。吃完饭,接亲的花轿或轿车出动,鸣炮奏乐,一路吹吹打打向女家进发。花轿或轿车到达女家门前,按大利方落轿,女家方将迎客人入内。女家简单招待一下接亲人,即喊“发人”。炮手放炮,随同人撒糖块、花生等物品。女家将打扮一新的女儿送入花轿或轿车内。 古时,随着“起——轿”一声喊,花轿起动,上路而去。此时女家的人尤其是父母心里一块沉重的石头落了地。“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能管三尺门里,不管三尺门外”,女儿出门成了外姓人,成家立业,父母也感到身上轻松。我们已经很难目睹古时花轿接亲的壮观场面了,但随之而来的高档轿车接亲也别有一番气派。 民间习俗,接亲的花轿或轿车去回不能走一条路。亲人车辆前行,嫁妆车稍后,送亲车随后。等亲人车到男家,新人入洞房,送亲客才进村,由陪客接住行礼,引领到男家客房,敬烟让茶。在过去民间,花轿进村后,看热闹的人也随轿而行,这时,抬轿人也来了精神,闪起轿来,把轿左右摆动,忽闪忽闪,很是好看。如一首流行在我县民间的“打醋坛歌”是这样唱的:大门前,落了轿,又放鞭,又放炮,街坊邻居都知道,众人都来看热闹,全村老少都喜欢,这家又把新人添,婆递杼,吉人搀,亲戚邻居拈红毡;跨柽子,过桥鞍,拜罢天地入洞房,同甘共甘过百年。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说:新人下车,踏青布条或毡席,不得踏地,一人捧镜倒行,引新人跨鞍,蓦草及秤上过”。 “跨鞍”,“鞍”谐音“安”,含平安之意。即贺婚彩词说的“一块檀香木,雕成骏马鞍。新人跨过去,四季保平安”。 热闹过后,一对新人就开始拜天地,拜天地即敬拜天地诸神。也称“拜堂”,即拜堂成亲。这是婚礼中最为隆重的仪式,是男女成为夫妻的重要凭证,也就是天地为证。 拜天地时,新郎、新娘面向里,女居左,男居右,站在天地桌前。古时男尊女卑,只有拜天地时,女在上而男在下,男的一辈子也只让女的这一回。执事喊:“一拜天地”,男女双双跪下磕头;“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入洞房”。新人进入洞房,看热闹的人拥进洞房看新媳妇,眼疾手快的媳妇将新媳妇穿的上轿鞋脱下,藏在身上,日后穿上吉利。 婚日这天,男家要大待客。接亲是一桩大喜事,所以历来婚宴要办得丰盛,客人越多,待的桌数越多,见的礼钱越多,男家就越光彩。待的客有娘家客,娘家客是送亲的和送嫁妆的。娘家客先待,然后待百客。也有的地方娘家客与百客一齐待。 待娘家客菜要丰盛,烟酒要更好,招待要更热情,一来人家是送人送嫁妆的有功;二来是女家请到的人,待娘家客好,就是对女家好,待娘家客不好,就是对女家的不尊重,有的人家也因此引起诸多不快。酒足饭饱后,一切都好。男家向娘家人每人送一个红包,有的地方送亲人没有红包,有的地方也有。酒饭结束,送亲客向男家交钥匙。交钥匙一般在男家堂屋进行。送亲人把钥匙交到婆婆手里,起身告辞。客人走时,男家送给每人一包水果或炸货作为礼品,百客也如此。 婚姻中,最热闹的当属闹洞房了。晚饭之后,闹房的人陆续来到洞房。“三天没大小”,本村人,尤其是邻居,族人,都来闹房,闹房的人越多越好。闹房,突出的是一个“闹”字。从闹房的形式和内容看,文雅与粗俗、热闹与戏谑融合,形成了民俗文化的一幅风景画。 闹房的名目很多,如“吃仙桃”、“摸虼蚤”、“糊天棚”、“吸过桥烟”等等。有的闹房“君子动口不动手”,光说“趣话”、“酸话儿”、“粗话儿”;这样闹来闹去,把一个如花似玉的新媳妇“闹”得狼狈不堪,羞涩的有些骄矜的少女之态荡然无存。 实际上,人生的婚姻,此时此刻,一对男女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一家人了,我县民间有种俗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牛马跟着走”。一生中,婚姻质量如何,就看这对新人在人生路上走得质量如何。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热热闹闹的花轿在民间几乎荡然无存;随之而来的是高档豪华的轿车,迎亲接亲队伍,文明礼仪的婚庆祝福,但最终仍逃不出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传统礼节,只不过是环境变了,交通工具变了而异。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一年后,十年后,五十年后……当我们回忆起今天,我们肩并肩,手挽手,伴着庄严的婚礼进行曲,踏上神圣的红地毯,那种浪漫,那种温馨,那种沸腾的热庆场面,不由得飘飘欲仙。因为,这是我们一辈子幸福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