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尧故都叔虞封地 在古代文献中,从传说中的五帝到尧舜禹时期,不乏对太原古史传说的记载,并留下了当时对太原的称谓,如大原、唐、尧墟、夏墟等,都包含着一段有关太原文明起源的历史线索。 一、台骀治汾,以处大原 “大原”(“大”音tai,与“太”同)之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六月》:“薄伐猃狁,至于大原。”所记为西周时期周宣王出兵讨伐猃狁、抵达太原地区之事。而记载“大原”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最早的著作是《左传》。《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此为太原地区流传的有关黄帝族的一则古老传说,当时有一个叫台骀的英雄人物活跃在这一地区,他是少昊金天氏的后裔,继承祖业,大展宏图,疏导山西境内的汾水、洮水,修筑堤防,使太原免遭水患,人民安居乐业。因台骀治水有功,后来被人们尊为汾水之神。今晋祠内有台骀庙,为后人祭祀他的场所。 二、唐尧故都 太原在古籍中有“唐”、“尧墟”之称,起因于古籍所载古唐国,曾是帝尧部落最初所居,后来由此发展到拥有冀州,进而王有天下。这一记载最早见于《尚书·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注疏谓“帝尧为陶唐氏”,“尧以唐侯升为天子”。后来《史记·五帝本纪》也记载:“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汉代经学家郑玄《毛诗谱·唐谱》谓:“唐者,帝尧旧都之地,今日太原晋阳是也。尧始居此,后乃迁平阳。”此后皇甫谧、杜预、范晔、郦道元对此均无异议。唐代的李泰以其实地实见,对尧之故城言之凿凿:“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城记》云:尧筑也。”直至唐宋之际徐坚的《初学记》、朱熹的《诗集传》中仍在讲,唐城是帝尧所筑,地处太原晋阳一带。 现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所编《中外历史年表》“尧都唐”下按语曰:“古唐国在今山西太原。”由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夏时期全图”称太原为“晋阳”,与安邑、平阳等地同为传说中的夏都;“商时期全图”称太原为“唐”,为诸侯、封国国名和国都。 这些古史记载和后人研究成果说明,太原(晋阳)曾是唐尧故都。虽然由于帝尧一族的地域不断扩大和迁徙,使这一历史有些模糊和争议,但却不应轻易否定这一历史。 三、大夏之墟与古并州 太原又有夏墟之名,相传夏禹曾在此建都。西晋杜预《春秋左传》卷四十注:“大夏,今晋阳县。”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引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禹自安邑都晋阳,至桀徙都安邑。” “并州”是太原诸多古地名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种。太原古属冀州,后分置为并州。《元和郡县志》援《舜典》“肇十有二州”句下引魏王肃《尚书》注:“舜为冀州之北太广,分置并州,至夏复为九州,省并州合为冀州。周之九州,复置并州。”在舜的古十二州和周代古九州之中,并州均为其一。《周礼·职方》云:“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泽薮曰昭余祁。”此后汉、唐、宋时曾实置并州。 四、叔虞封地 西周初期,太原地区仍称为唐。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周时期全图”为与山西南部之唐(今翼城一带)区别,标为“北唐”,为诸侯、封国国名和国都。据《史记·晋世家》记述:“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唐叔子燮,是为晋侯。”《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城记》云尧筑也。〔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唐叔虞之子燮父徙居晋水旁,今并州故唐城’。唐者,即燮父所徙之处,其城南半入州城,中削为坊,城墙北半见在。《毛诗谱》云:‘叔虞子燮父以尧墟南有晋水,改曰晋侯。’”在此后,晋国国都南迁到今运城市一带,其中又几次就近迁都。每一次迁都均有历史记载,但不可否认史籍记载确凿有据的最初封地在唐,且在晋水之旁,否则“晋国”、“三晋”之名从何而来?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