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妹至帖》![]() 作品信息 -------------------------------------------------------------------------------------------------- 【书体】草书 【时代】东晋 【摹搨】唐代 【材质】白麻纸墨迹 【规格】纵25.3厘米,横5.3厘米 【字数】2行,17字 【收藏】日本中村富次郎 《妹至帖》无题跋和收藏印记,亦未见著录。[2] 作品内容---------------------------------------------------------------------释文注释①妹至羸,情地难遣:“羸”,(因病)衰弱,《国语·周语》:“此羸者阳也。”注:“弱也。”[4]“情地”:处境,置身之地。[5] 作品赏析-----------------------------------------------------《妹至帖》与其它王羲之墨迹本(唐摹本)用笔不尽相同,此帖书风畅达、圆劲。 由于是《妹至帖》草书,线条的中部运动较快,与行草和行书书作品《丧乱帖》、《频有哀祸帖》等帖不同,由于草书和行草书的结体和速度不同,行书和行草作品更注重点画中实。例如,《妹至帖》发笔处除“情”字外,多露锋圆势反手写成,不似《丧乱帖》等帖那样方圆变化多端。收笔处多回旋变正手,如“至、情、地、遣、言、所、旦”等字,而这种变化在《频有哀祸帖》仅两处,计有“悲、增”二字;《孔侍中帖》(含《忧悬帖》)稍多,计“九、旦、想、能、忘”五字。 同为草书,《妹至帖》与刻帖《十七帖》草书诸帖相比,许多字的写法和笔法相合之处较多,如“难”字的起笔与《朱处仁帖》“遂”字的起笔相似,“言”的笔势与《天鼠膏帖》“膏”字相同;“妹”字的结体与《胡母帖》的“妹”字一致;“旦”字欹侧变化亦与《旦夕帖》(《都邑帖》)同。[8] 鉴藏展览---------------------------------------------------------------------作品材质 《妹至帖》纸质为灰色纵纹白麻纸,与《丧乱帖》、《孔侍中帖》用纸相同。 《妹至帖》的制作年代当为公元712年至756年唐玄宗在位时期。但保存良好,谷川雅夫认为“这是因为此帖多年来一直被贴在'手鉴’上的缘故”。[10] 收藏著录富田淳撰文介绍《妹至帖》:“被贴在'手鉴’上”的“手鉴”,是鉴定家鉴定古代墨迹时的比较资料。鉴定家将历代著名书迹分割成数行,收于册页,作为比较资料。 《妹至帖》曾收于手鉴,并被切断成二行十七字,然后与《丧乱帖》、《孔侍中帖》运用同样纸张、同样技法制成为王书响拓本。源高名(914-982)《西宫记》中有醍醐天皇驾崩记录。据载,祔葬品中有王羲之书法三卷,即《乐毅论》、《兰亭序》、《羸》等三卷,原本此三卷并非原迹,醍醐天皇于917年(延喜十七年)借览保管于宜阳殿的“累代书法”,并令人模写之。富田淳表述:“有人指出,此处所见之《羸》或许是指《妹至帖》”。若《西宫记》记载是指《妹至帖》,《妹至帖》则也许亦与《丧乱帖》、《孔侍中帖》同样,是于公元710年至794年奈良时代舶载来日本的王羲之帖之一。因收于手鉴,保存状态良好,在探讨向拓本技术上亦为珍贵材料。由于中国历代著录不见此文,作为王羲之研究的新资料甚为重要。[11] 作品展览1973年在日本五岛美术馆“昭和兰亭纪念展”上首次公开于世。[12] 2006年3月12日在上海博物馆“中日书法珍品展”中展出。[13] 作者简介--------------------------------------------------------------------- 相关阅读王羲之唐代摹本《妹至帖》,2007年11月26日在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进行拍卖。《妹至帖》是唐代摹本,创作于7世纪或8世纪,1973年发现于日本一名家流传下来的手鉴中。《妹至帖》起拍价2000万元,叫价经2100万至2200万后无人继续喊价。由于该价位尚未达到拍卖底价(拍卖底价预计在二千四百万元左右[16]),最终导致流拍。[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