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墨迹大全===清晰大图!全![必收]

 学欧堂 2012-11-29

前两天看了《平安帖》拍卖3个亿的消息,惊愕之余,也凑个热闹,把手头收集的大王墨迹上传共享。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

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

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

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

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

这个《平安帖》可不是前几天卖的那个东西,这是真正的宝贝!

[转载]王羲之墨迹大全===清晰大图!全![必收]

帖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概

王羲之行书《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三帖连为一纸。

王羲之的墨迹流传到今天的大都为响拓勾摹本。 例如王羲之的《平安

帖·何如帖·奉橘帖》为唐人双钩填廓摹本。所谓响拓勾摹本,是指在照相

印刷术发明之前,古人为了保护书画艺术品原迹,采用临摹的方法制作副本

和复本。所谓“摹”,就是对原作真迹摹写,力求丝毫不差。书法摹写称之

为“响拓”,绘画摹写称之为“移画”。这一风气在唐宋时最盛,在唐朝,

就有官方设置的许多专门摹拓书法名迹的“御府”,下有专门摹拓书法的人

员,不少人都是此中高手。如今,东晋王羲之等人的书法真迹已经荡然无存,

这些唐朝的摹本就显得尤其珍贵。唐代因摹刻技术很高,笔意俱存,宛如手

写,也可窥见王羲之行书的面貌。

王羲之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平安帖·何如帖·奉橘

帖》也不例外。行笔流畅,侧媚多姿,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

惊龙亦不为过。

---------------------------------------------------

东晋 王羲之《丧乱·二谢·得示帖》 行草书 现藏日本皇室

[转载]王羲之墨迹大全===清晰大图!全![必收]

帖文: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遭遇)荼毒,追惟酷甚,号慕

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

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王羲之《丧乱·二谢·得示帖》三帖连为一纸。《丧乱帖》行草书尺牍,

纵28.7厘米,横63厘米,八行,五十九字。为唐摹勾填本,摹填精良。

《丧乱帖》是王羲之给友人的书信, 从《丧乱帖》中,我可以了解他

当时书写的心情是“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

书信反映了王羲之对北方故乡的祖坟被破坏的愤怒和悲伤。在“羲之顿首”

之后,有丧乱之极四个字。意思是说,世间的动乱已经到了极点。在先墓之

后,有涂毒两个字。该帖为抒发作者悲痛之情的作品,故挥洒淋漓,流贯不

羁,与《兰亭序》的流畅与浑然一体不同,写《兰亭集序》时的心情以轻松

欢快为主,《丧乱帖》中字迹潦草,时有滞顿的痕迹,由此可以看到王羲之

书写这副作品时的悲愤与郁闷之情。这让我们感悟到书法是心灵和性格的表

现这一艺术法则。

既然是书信,就有信笔而书的特点,随手拟就,故书逾见率意、自然。

不过仍可见出笔法的精深造诣。《丧乱·二谢·得示帖》神采外耀,笔法精

妙,动感强烈。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

体势的典型作品,也是其欹侧之风的代表作品,历来为书法学习者所重。

《丧乱·二谢·得示帖》现藏日本帝室。帖上盖着“延历敕定”的印章,

各三枚。延历相当于我国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可见此帖是唐

代传入日本的。奈良时代的日本和唐朝往来颇为频繁。此时的日本,引进中

国的各种文化典章制度。中国许多宝贵的书法作品由此东渡扶桑。 

《二谢帖》和《得示帖》《丧乱帖》连成一纸,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

纵28.7厘米。5行,行草书。现藏日本帝室。

晋 王羲之 《二谢帖》行草书  日本皇室藏

释文 二谢面未? 比面迟承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

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

王羲之草书《寒切帖》纸本  现藏天津巿艺术博物馆

[转载]王羲之墨迹大全===清晰大图!全![必收]

帖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寒切,比

各佳不?念忧老久悬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

《寒切帖》 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 唐人勾填本,有乌丝栏。

纵25.6厘米,横21.5厘米,草书五行,五十字。卷尾有董其昌、娄坚题记。

此帖宋代曾入绍兴内府,明代流入民间,明韩世能、王锡爵,清王时敏等递

藏,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书法艺术珍品。其中“谢司马”应为谢安。谢安为王

羲之至友。谢安于升平四年(公元360年)出山为桓温西司马,时41岁。此

信应写于此年,次年,即升平五年,王羲之逝世。因此,此书应是王羲之晚

年书写。

此帖书体遒勁妍润 ,沉著流動,写时好像毫不费力,体现王羲之晚年

书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极致妙处。正如唐人孙过庭说:“是以右军之书,

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所以能够

“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

王羲之 行书《快雪时晴帖》纸本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转载]王羲之墨迹大全===清晰大图!全![必收]

《快雪时晴帖》是“书圣”王羲之当今存世的唯一书法精品真迹。纵23cm;

横14.8cm ,行书四行,二十八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

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此帖以“羲之顿首”四字行

草开头,以“山阴张候”行楷结尾,此帖笔法雍容古雅,圆浑妍媚,其中或行

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流利秀美。

不少人认为《快雪时晴帖》仅次于他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 赵孟睢⒘踱佟⒒ざ柬扯⒘醭徐⑼踔傻恰⑽恼鸷唷

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

历代书法名品,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他对《快雪时晴帖》极为

珍爱,他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其技”四个大

字。又说:“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誉为“二十

八骊珠”,他把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的晋人三帖,并藏

于养心殿西暖阁内,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乾隆十二年又

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

《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

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

根据此帖附页的诸多题跋款识、收藏印章以及有关书籍录载, 《快雪时

晴帖》曾经宋宣和内府,宋时入米芾“宝晋斋”,元代又入御府,上有赵孟

题跋。明时为朱成国、王稚登,清冯铨所有,于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

入内府。1949年,国 ?党军队在内战中败北,退踞台湾时除带走了大量黄金以

外,还有2972箱南迁文物中的精品。这部分却是故宫博物院文物中的精品,如

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翠玉白菜、玉香炉、玉荷叶形笔洗等,其中包括王羲之的

《快雪时晴帖》。 如今“三希”《伯远帖》、《中秋帖》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唯独“一希”《快雪时晴帖》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希”尚未聚首,国

人深引为憾。

-------------------------------------------------------------------    

晋 王羲之《远宦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转载]王羲之墨迹大全===清晰大图!全![必收]

帖文:

省别具,足下大小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

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远宦帖》,亦名《省别帖》。乃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一封书信。

宋黄伯思以为《十七帖》中的书信,均系写与周益州。周益州,名抚。是周

访之子。王羲之于咸和九年(三三二)参庾亮军事,时与周抚往还最密。故

此一书信当在其前后所致周抚。

《远宦帖》紙本。纵26.1厘米,横170 厘米。唐代一流钩摹本,从中可

窥视书圣王羲之书法神韵。王羲之尺牍格式简洁,草书形态秀美,用笔转折

灵活,潇洒有余韵,精彩而入神。

此帖首见于《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宣和书谱》即称《远宦帖》。

亦刻入《淳化阁帖》卷六。北宋曾入大观,宣和内府,有大观、宣和诸印玺,

卷首徽宗赵佶瘦金书签,上钤双龙方印。后曾入金明昌内府,及北燕张氏,

后归贾似道。明时曾为秀水项元汴所藏,入清由耿会侯、安岐所递藏,曾著

录于《墨缘汇观》,订为唐人钩墓本。嗣入清内府,而未钤内府收藏印。今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

王羲之 行书 纸本《姨母帖》 藏辽宁省博物馆

[转载]王羲之墨迹大全===清晰大图!全![必收]

帖文: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

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姨母帖》纵26.3厘米,横53.8厘米。原裁于唐人摹的硬黄纸本《万岁

通天帖》卷中。《万岁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

是王羲之后裔王方庆家藏墨迹,内收王氏家族十一代二十八人共十卷法书。

此帖因唐武后于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接受阁臣王方庆进献其先祖

王羲之及诸孙辈书翰真迹一事而名。当时,武则天将此帖在武成殿遍示群臣,

又命弘文馆用双钩填墨法相摹,可谓隆重之至。临摹后将原本又赐还王方庆。

此帖摹拓精妙,能传达出原墨迹的神貌,可谓天下真迹。其中尤以羲之《姨

母帖》、《初月帖》、徽之《二日帖》、献之《廿九日帖》、僧虔《太子舍

人帖》等为最精。此卷在宋代已残缺不全,并历经二次火灾:明代无锡华中

甫真赏斋火灾;乾隆内府乾清宫大火。今卷上尚有火焚痕迹。卷后有南宋岳

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题跋,俱称其钩摹精到。原迹现藏

辽宁省博物馆。

从《姨母帖》的帖文知道王羲之是在突然得到姨母去世的消息时,怀着

十分悲痛的心情写这封信的。此帖中的姨母猜测可能就是其少年时的书法老

师卫夫人卫铄。

此帖书法风格端庄凝重,笔锋圆浑遒劲,为历代鉴定家所肯定,但此帖

与现存王羲之的妍丽流美的书风不尽相同,其结字和用笔都存在较为深厚的

隶书笔意,和现在出土的晋代简牍帛书有相近之处。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是王

羲之早期的作品。

------------------------------------------------------------------

东晋 王羲之《行穰帖》 草书 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转载]王羲之墨迹大全===清晰大图!全![必收]

释文: 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

王羲之《行穰帖》,草书,纸本。纵 24.4 厘米,8.9厘米。二行,十五

字,《行穰帖》运笔轻快,流美自然。帖附有乾隆 董其昌题跋,董其昌跋:

“东坡所谓‘君家两行十三字,气压邺侯三万签’者,此帖是耶?”乾隆帝

则赞它“于浑穆中精光内韫”。

此帖仅是《右军书记》著文片段。。

--------------------------------------------------------------------

东晋 王羲之《孔侍中帖》 行书 日本前田育德会藏

[转载]王羲之墨迹大全===清晰大图!全![必收]

释文 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忧悬

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

《孔侍中帖》王羲之书,摹本纸本, 纵24.8厘米,41.8厘米。6行,42字。

《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二帖连为一纸。此本前三行为《频有哀祸帖》,

后六行为《孔侍中帖》 (《孔侍中帖》后三行,日本学者又称为《忧悬帖》) ,

前后九行共一纸,总称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孔侍中帖》与

《丧乱·二谢·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频有哀祸·孔

侍中帖》在活泼的行书笔意中带有凝重之感。在章法结体上又显示出欹侧取妍的

艺术效果。

奈良时代的日本和唐朝往来颇为频繁。此时的日本,正拼命引进中国的各种

文物典章制度。中国书法,亦是其重点吸收学习的对象,中国许多宝贵的书法作

品由此东渡扶桑。《孔侍中帖》。两帖纸缝间皆盖着“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枚。

因而可见,它们曾入恒武天皇的内府。“延历敕定”即是“延历御府之玺”。延

历是日本桓武天皇的年号,其元年为公元七八二年。日本学者考订《孔侍中》与

《丧乱》二帖,是《东大寺献物帐》中著录的。此《献物帐》是日本圣武天皇卒

后,皇后将其遗物供佛的帐目。圣武天皇卒于公元七二九年。那么,以上王羲之

的书迹传到日本时,至少在七二九年以前。这是王羲之书迹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

这些书迹,被视为日本的国宝。它们虽是摹本,但其艺术价值却胜过其他传世的

王羲之法书摹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