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以下为王羲之行书、草书碑帖集锦大全: 王羲之草书《汉时帖》 《汉时帖》前二行为唐人写本,后段为元赵孟頫补书。 按《汉时帖》为王羲之《十七帖》中之一,然此为唐人临写本,旁有正书,与《十七帖》刻本不同。 释文:“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 王羲之草书《瞻近龙保帖》 王羲之《瞻近龙保帖》(唐人临本)。纸本,纵二五厘米 横三七·五厘米。草书。英国大英图书馆藏。 释文: [瞻近无缘省]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告[有期 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 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 《瞻近》《龙保》二帖是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第三、四两帖,原迹久侠,可见於宋拓馆本《十七帖》等刻帖中。在己流传到英国博物馆的一些敦煌卷子中,发现有一帖粉红色纸上写的草书手迹, 经研究,确定为是唐人临写的王羲之《瞻近》《龙保》二帖。这件唐人墨本的发现,为研究王羲之书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这二帖的唐人临写本,笔法锋芒毕现,行笔自如流畅,行款、结字与宋拓刻奉稍有不同。可惜已残损,但仍保留了原作的风神。 (萧燕翼) 王羲之草书《旃罽胡桃帖》 王羲之《旃罽胡桃帖》 敦煌石室临本, 纸本。纵25.2厘米,横20.6厘米。5行。草书。英国大英图书馆藏。 此帖出自王羲之草书《十七帖》,全文见《右军书记》: ‘得足下旃、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现存此帖已残,仅存21字。 释文: ……回近之,未许。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王羲之草书《其书帖》 王羲之《其书帖》临本,纸本。3行,24字。草书。此帖为近代罗振玉收录于《贞松堂藏历代名人法书》,为敦煌文书中所见‘晋人尺牍’中的一件。 释文: 其书,遂不得付使人,想知之。然其有书,数载何以如此断绝耶。 王羲之草书《大报帖》 王羲之《大报帖》(摹本) 25.7×10.1厘米 日本私人藏 【释文】 便大报,期转差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为尔,解日耳。 2013年1月8日晨,NHK电视台的新闻大篇幅报道了王羲之唐代的精摹本在日本被发现的消息,因王羲之真迹早于不存于世,因此被受世人瞩目。 东京国立博物馆发表的消息说,这件王羲之“大报帖”属于个人收藏,高25.7厘米,宽10.1厘米,共3行24个字,临摹于唐朝时期,从上有王羲之儿子的名字“日弊”和整个字的风姿来考证,应属于王羲之的早期临摹本。至于这一临摹本为何会流传到日本,博物馆的分析称,应该是遣唐使回国时带回日本,随后一直留存于民间,保存状态完好。其他不详。 东京国立博物馆称,这份“大报帖”的发现,是继1973年日本发现“妹至帖”之后,相隔40年的重大国宝级发现。博物馆将于本月22日,举行“书圣 王羲之展”,展出这份新发现的“大报帖”。 然而《大报帖》图片在大陆转贴出来以后,引起无数专家的关注,微博上疯狂转发,《书法江湖》网站听梧阁版主更是将最《大报帖》与此前的《妹至帖》拼合在一起,令人惊讶的发现,二者或同出一纸,某一时间被裁割为两片。随后著名王学专家祁小春先生应《书法报》之约为此又专门撰文对此进行探讨。 王羲之草书《干呕帖》 王羲之《干呕帖》纸本(摹本) 天津博物院藏 《干呕帖》,又名《如常帖》、《昨还帖》。纵14.1厘米,横26.4厘米,共4行36个字,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临摹本。国家一级文物。是王羲之病中写给友人的短信。该帖笔意神采超逸,书风沉着劲健,曾刻录于《淳化阁帖》之中,是流传有序的艺术珍品。 王羲之《干呕帖》释文: 足下各如常。昨还殊顿。胸中淡闷,干呕转剧,食不可强,疾高难下治,乃甚忧之。力不具。王羲之。 在中国书法史上,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书圣,他的墨迹受到历代书家的推崇,然而,据史书上记载:王羲之的真迹早已失传,传世的王羲之的书法墨迹都是后世的临摹本,但就是这极为稀少的临摹本留传到今天已经都是稀世珍宝了。除海外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外,今天所知道留在内陆的只有《兰亭序》、《姨母帖》、《初月帖》、《上虞帖》、《寒切帖》和《干呕帖》等几件。 伪满时期,溥仪到将《干呕帖》带到东北,后来,流落到民间。四十多年前,正是文革动乱时期,刘光启在堆积如山的大纸堆中发现了一卷黄黑色的旧纸卷,他抽出打开一看,眼前展开的是一件年代久远的草书纸本书帖,凭着多年鉴定书画的经验,刘光启读出该帖的内容为:“ 足下各如常。昨还殊顿。胸中淡闷,干呕转剧,食不可强,疾高难下治,乃甚忧之。力不具。王羲之。”眼前的东西竟是文物界苦苦寻觅了30多年的故宫流失国宝、书圣王羲之的《干呕帖》。 现在这件从纸堆里偶然发现的王羲之的《干呕帖》和《寒切帖》一起成为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王羲之《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 王羲之《平安》帖 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 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 当复悉来无由同 增慨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均为尺牍。存双钩摹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隔水有宋徽宗题款“晋王羲之奉橘帖”。米芾书史谓“又有唐右军帖,双鉤蜡摹,末后一帖,是‘奉橘三百颗(帖作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奉橘帖》在唐代就很有名,诗人韦应物有诗句说:“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更待满林霜。”用的就是这件书蹟的典故。开皇十八年(598)三月二十七日参军学士诸葛颖,諮议参军开府学士柳顾言,释智果跋其尾。” 从六世纪南朝时期以来,歷代帝王都喜好收藏王羲之等名家的信札,当时将零散的书蹟裱背成一定长度的手卷,后来辗转流传,遭割裂重装,已不復原貌。这卷书蹟是用双鉤廓填的方式,复製了三件王羲之短札。《平安帖》行书兼草书,信中提到的“脩载”,是王羲之的堂兄弟。《何如帖》行书,问候对方并告知近况。《奉橘帖》行书,赠送友人橘子并附上此信。 这三帖中,除了从整幅尺牍中去玩赏其风韵外,还可细察对比每一字之遒丽。如“复”字,三帖出现四次,《平安》中“当復”之“復”为草书,《何如》帖中三个“復”字都是行书,《平安帖》运笔提按顿挫的变化较多,钩挑转折间,锋颖秀发,一些牵丝引带的草书笔法,也十分生动灵巧。《何如帖》较端整,三个“復”字,而无一雷同,或异其偏旁,或变其转折,都鲜活生动,结构精密,神思凝淀。《奉橘帖》字形大小偃仰,饶富变化,“三”字如横空掠燕,笔画互有照应,“百”字起笔上扬,末画斜下挫锋,笔锋几经转折,并露出贼毫,“未”字出现两次,笔法也不尽相同。其他如“白”、“奉”等字。也是变化不一。可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前二帖略见於褚遂良《右军书目》。《平安如何》二帖前尚有萧梁时代鑑书人徐僧权、唐怀充二人的“僧权”、“怀充”押署,故此帖鉤摹的上限,可能在梁隋之际,亦未可知。此三帖北宋初年藏駙马都尉李瑋家,尚有“李瑋图书”收藏印。后入宣和内府。再绍兴内府,明清為项元汴,及京口张氏(张覲辰、张玉裁、张孝思)笪重光等所藏。入清内府,未受重视,《石渠宝笈初编》,著录列次等,《三希堂法帖》亦未收入。惟古法帖為《宝晋斋帖》、《东书堂帖》、《戏鸿堂帖》、《墨池堂帖》等均曾摹刻,而次序各异。现藏故宫博物院,先后收入《故宫法书》,《晋王羲之墨跡》,《故宫歷代法书全集》;及二玄社精印。存真卷行於世。(张光宾) 王羲之《何如》、《奉橘》帖 释文: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 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 赖寻复白羲之白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 不多得 王羲之草书《初月帖》 《初月帖》,纸本,辽宁省博物馆藏。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二。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首句‘山阴羲之报’,知此帖写于山阴。山阴是会稽郡郡治所在地。穆帝永和七年(三五一年)王羲之赴山阴为会稽内史,其年四十九岁。此帖当是其四十九岁以后所写。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点。 梁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云:‘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此书正当其时,大有晋人倜傥风流、傲物 任情的俊气,逸笔草草,率意畅达,天真自然。 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 之报。近欲遣此书,停 行无人,不辨遣信。昨 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 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 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 陟道忧悴,力不具。 羲之报。 王羲之行书《频有哀祸帖》 《频有哀祸帖》摹本,纸本。纵26.9厘米。3行,20字。行书。字间倾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圆转、牵引,结体多有取横势者。 释文: 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频有哀祸帖》与《孔侍中帖》之间空白处,钤‘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处,与《丧乱帖》等同。 日本《支那墨宝集》称:‘昔我国光明皇后,举圣武天皇之遗,献于东大寺大佛,藏正仓院。唐天宝十一年(七五二年),其中晋王羲之书拓本颇多焉。天应、延历、弘仁之间,渐复尽献于大内。奈世既德久,大半散佚,片断仅存。此所藏者,盖其一。 接帖之处,有延历御府之玺。’‘延历敕定’即是‘延历御府之玺’。延历是日本桓武天皇的年号,其元年为公元七八二年。日本学者考订《孔侍中》与《丧乱》二帖,是《东大寺献物帐》中著录的。此《献物帐》是日本圣武天皇卒后,皇后将其遗物供佛的帐目。圣武天皇卒于公元七二九年。那么,以上王羲之的书迹传到日本时,至少在七二九年以前。这是王羲之书迹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这些书迹,被视为日本的国宝。 王羲之行书《孔侍中帖》 王羲之《孔侍中帖》摹本, 纸本。纵26.9厘米。6行,42字。行书。 释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忧悬不能须 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 《法书要录》载褚遂良《右军书目》‘行书都五十八卷’第十四卷中著录。 《频有哀祸帖》与《孔侍中帖》之间空白处,钤‘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处,与《丧乱帖》等同。 日本《支那墨宝集》称:‘昔我国光明皇后,举圣武天皇之遗,献于东大寺大佛,藏正仓院。唐天宝十一年(七五二年),其中晋王羲之书拓本颇多焉。天应、延历、弘仁之间,渐复尽献于大内。奈世既德久,大半散佚,片断仅存。此所藏者,盖其一。 接帖之处,有延历御府之玺。’‘延历敕定’即是‘延历御府之玺’。延历是日本桓武天皇的年号,其元年为公元七八二年。日本学者考订《孔侍中》与《丧乱》二帖,是《东大寺献物帐》中著录的。此《献物帐》是日本圣武天皇卒后,皇后将其遗物供佛的帐目。圣武天皇卒于公元七二九年。那么,以上王羲之的书迹传到日本时,至少在七二九年以前。这是王羲之书迹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这些书迹,被视为日本的国宝。 王羲之草书《行穰帖》 王羲之《行穰帖》,原迹已失传。此为初唐时期的双钩填墨摹本,硬黄纸本,传为米芾再临本,24.4×8.9cm。二行,十五字,由北宋徽宗金泥题签和宣和之印,曾为董其昌友人吴廷所藏,明董其昌有多处题跋,后入清宫,乾隆有题跋题诗及鉴赏印。董其昌跋:“东坡所谓‘君家两行十三字,气压邺侯三万签’者,此帖是耶?”乾隆帝则赞它“于浑穆中精光内韫”。 据说《行穰帖》为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从圆明园(宫廷)流落到民间的国宝,同时流出的还有钟繇《荐季直表》和苏轼《黄州寒食帖》等。《行穰帖》后为大风堂张大千收藏。《行穰帖》归大风堂后,张大千来日本曾携此卷并一时存放于书法家西川宁处。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号称美国藏中国书法第一名品。 《右军书记》:‘足下行穰久,人还,竟应快不? 大都当任县,量宜,其令因便任耳。立俟。王羲之白。’此帖仅是著文片段。 释文: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 王羲之章草《寒切帖》 王羲之《寒切帖》纸本章草 25.6×21.5cm 天津博物馆藏 释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劳久悬情。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 《寒切帖》 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 唐人勾填本,有乌丝栏。纵25.6厘米,横21.5厘米,草书五行,五十字。卷尾有董其昌、娄坚题记。此帖宋代曾入绍兴内府,明代流入民间,明韩世能、王锡爵,清王时敏等递藏,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书法艺术珍品。 其中“谢司马”应为谢安。谢安为王羲之至友。谢安于升平四年(公元360年)出山为桓温西司马,时41岁。此信应写于此年,次年,即升平五年,王羲之逝世。因此,此书应是王羲之晚年书写。 此帖书体遒勁妍润 ,沉著流動,写时好像毫不费力,体现王羲之晚年书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极致妙处。正如唐人孙过庭说:“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所以能够“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资料来源】天津博物馆网站 《天津博物馆藏书法》(文物出版社) 王羲之草书《七月帖》 王羲之《七月帖》又名《秋月帖》,草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作品,纸本。 释文: 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叹!信反,得去月七日书,知足下故羸疾,(而)(问)触暑远涉,忧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具,王羲之白。 王羲之草书《长风帖》临摹本 王羲之《长风帖》(临摹本)纸本草书 27.5×40.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长风帖 临摹本, 纸本。帖芯纵27.5厘米,横40.9厘米。11行,102字。草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长风帖》又分称《长风帖》、《贤室委顿帖》、《四纸飞白帖》 。 此帖为双钩廓填王羲之草书《长风》、《贤室》、《四纸飞白》三帖,见於《淳化阁帖》,此帖缺漏一“叔”字,用笔风格与阁帖明显不同,显然非钩摹自阁帖所收。虽题为褚遂良摹本,但通篇与米芾书法的结字姿态、用笔习惯与线条笔画极為相似。上有宋高宗“睿思东阁”印,故应是宋人钩摹米芾自出己意的临仿本。通篇墨彩醇厚丰润,笔画的提按转折牵丝映带清晰可见,足见钩摹之精妙。 王羲之草书 《游目帖》 王羲之 《游目帖》又名《蜀都帖》纸本 摹本, 纸本。11行,102字。草书 日本广岛安达万所藏,毁于火。 释文: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游目帖 又名《蜀都帖》。摹本墨迹。此帖一百零二字,是王羲之信札中字数较多的一件。 《右军书记》著录。此帖宋、明两朝皆在民间,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入内府,咸丰、同治年间赐予恭亲王,后归日本广岛安达万藏所有,内藤湖南曾为安达氏书跋。 此帖经过多次装裱,前后隔水缝间的收藏鉴赏印模糊不清,有乾隆御玺、恭亲王印多方。前隔水外题签为“晋会稽内史王羲之字逸少《游目帖》真迹”,题签下有一无名题跋:“此真晋泠金纸,紧薄如金,索索有声,与笔阵图相类,载在襄阳待访录。”帖尾有守和审定题跋:“有钟绍京书印二字小印。钟盖唐之越公也。晋谢奕、谢安、桓温三帖,并黄素《黄庭经》上,俱有此印。见米元章《宝章待访录》。而《黄庭经》今藏韩雷州处,予屡见之,尤可据证耳。”此帖安达氏有影印本。摹本毁于火灾,现只有照片存世。 王羲之草书《适太常帖》六种版本 王羲之草书《适太常帖》,拓本,五行,四十一字。《宣和书谱》定名为《太常司州帖》。 此帖是王羲之尺牍中涉及时人最多的一件。计有太常、司州、领军、大奴等四人。太常乃王彪之(305-377),王彬第二子,其为太常一职,在永和十一年(三五五)七月。司州乃王胡之(修龄),王廙第二子,他曾被任命为司州刺史,因为病重而一再辞让,未到任就逝世了,时在永和十二年(二二五六)。领军乃王洽,字敬和,(323-358),王导第三子。大奴乃王劭,王导第五子。四人皆王羲之从兄弟。以四人的职任和辞世的时间计,此帖的书写时间,早不过永和十一年七月,晚不过升平二年(358)。帖文大意为:刚接到王彪之、王胡之、王洽等二十五、六日的来信,均安好。王胡之近已康复,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其他亲人都平安。王劭已经返回吴郡。希望能够见到他。王劭卒于吴国内史任上,吴国即吴郡。《右军书记》著录此帖。然帖中第三行“庆庆”,《右军书记》作“庆之”。《大观帖》、《澄清堂帖》、《玉烟堂帖》亦收刻。 释文: 適太常、司州、鎮軍諸人廿五六書,皆佳。司州以為平復,此慶慶可言。餘親親皆佳。大奴以還吳也,冀或見之。 《大观帖·适太常帖》 《安思远藏本·适太常帖 《淳化阁帖·适太常帖》 《澄清堂帖·适太常帖》 《淳化阁帖肃王府本·适太常帖》 《适太常帖》(出处不详) 《适太常帖》对照释文 《赵孟頫临适太常帖》 王羲之行书《敬伦帖》2种 《敬伦帖》又名《九月三日帖》。4行,41字。高29厘米。行书。入刻《宝晋斋帖》。 敬伦帖释文: 九月三日羲之报: 敬伦、遮诸人去晦祥禫,情以酸割,念卿伤切,诸人岂可堪处,奈何奈何!及书不具。羲之报。 王羲之行书《先墓帖》2种 先墓帖释文: 旧京先墓毁动,奉讳号恸,五内若割,痛当奈何?王羲之顿首。 王羲之草书《独坐帖》 王羲之草书《独坐帖》,4行,35字。 《独坐帖》释文:知彼乃爾。切切!汝乃獨坐,但有憂邑。懸遠,不能得遣人。且吾無復久意,果去,當南視汝等也。 帖文大意为:得知彼处居然如此,忧念。您为一方之长,特为此忧闷不乐。相距太远,无法遣人前往。我不再有久居之意,遂愿去官,我会南来看望你们。 据帖文文意,王羲之书写这通尺牍时,尚在会稽内史任上,则此帖书写的时间不致晚於永和十一年(355)三月。帖中有“吾无复久意,果去”语,则似在王羲之辞官前不久。 此帖亦收刻於《大观帖》、《绛帖》、《澄清堂帖》。 一、王羲之草书《独坐帖》游相本 二、王羲之草书《独坐帖》故宫博物院藏杨氏海源阁宋拓本 三、王羲之草书《独坐帖》安思远藏本 四、王羲之草书《独坐帖》澄清堂本 王羲之行书《奄至帖》 王羲之行书《奄至帖》(材官本、澄清堂本、淳化阁帖) 《奄至帖》,5行,36字。行书,《右军书记》著录。 《右军书记》此帖录文为:“庾新妇人门未几,岂图奄至此祸,情愿不遂。缅然永绝,痛之深至。情不能已,况汝岂可胜任。奈何奈何。无由叙哀,悲酸。”考之於褚遂良《右军书目》,亦有记载,行书第二卷录此帖“五行”。然此帖已缺起首九字,或许据另一临本、摹本所刻。“庾新妇”,乃嫁于颖川庾氏之女。据帖文,当是出嫁後不久去世,羲之乃致函叙哀。此帖为《鼎帖》、《宝晋斋帖》、《大观帖》、《天烟堂帖》收刻。此帖书风逼近《丧乱》、《忧悬》诸帖,又可徵之文献,当是流传有绪的王书。 奄至帖释文: (庾新妇人门未几,岂图)奄至此祸,情愿不遂。缅然永绝,痛之深至。情不能已,况汝岂可胜任。奈何奈何。无由叙哀,悲酸! 王羲之·雨后帖 【释文】今日雨后未果奉状,想能于言话,可定便得书问,永以为训。妙绝无已,当其使转。与都下信,戴适过于也。羲之。 《雨后帖》页,晋,传晋王羲之书,纸本,行草,纵25.7cm,横14.9cm。 《雨后帖》传为王羲之所书的一通信札,所谈之事不可考,书字不够规范,个别字难于辨认。署款下一草押不识,又“禹民”二字题名。鉴藏印有 “世南”、“贞观”(画描墨印),以及“四代相印”(朱文,伪)、“志东奇玩”(朱文,伪)、“绍兴”(朱文联珠),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诸印。帖后有元邓文原,明董其昌题跋各一段,明邹之麟题跋两段。 此帖最早见于清代安岐《墨缘汇观》:“雨后帖,草书,纸本,唐模,有‘世南’墨印。”今专家鉴定认为此帖并非王羲之亲书原迹,依据有三:一是此帖上清代以前的钤印中除“绍兴”外皆不真。书法确有沉雄古雅之气,但与《姨母》、《丧乱》诸帖和《兰亭序》对比相去甚远。二是从用纸分析,纸为深褐色带有细横帘纹的竹纸。而竹纸在晋代是没有的,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九曾云:“今人以竹为纸,亦古所无有也。”三是晋代的书写工具是实心笔,行笔时笔毫开叉而经常出现贼毫,然《雨后帖》则用兼毫笔,笔画既软又肥,字距之间笔势连带而出现牵丝,无一笔贼毫出现,因此不应为晋时所书。 从此帖的墨色浓淡变化观察,与运笔的启收、顿挫转折的徐疾和用力相吻合,无勾摹痕迹,因此判断此帖应是古临本,书写年代在北宋至南宋绍兴以前。 清《书画记》、《平生壮观》、《墨缘汇观续录》、《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王羲之·大道帖 【释文】大道久不下,与先未然耶。 王羲之《大道帖》,纸本,二行,十字,27.7×7.8厘米。现藏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传为米芾摹本。 在右军草书中,最为突出,后人称它为“一笔书”。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云:“老笔纷披,所谓一笔书也。”十字中,前五字一笔联绵,次两字联缀,复次两字又钩联,最后一“耶”字以末笔竖画一贯直下,控制尺幅的空白。强作一笔书的人,往往有做作之嫌,而王羲之此书则如天际行云,宛若游龙,弥足珍贵。 王羲之·其书帖 【释文】其书,遂不得付使人,想知之。然其有书,数载何以如此断绝耶。 王羲之《其书帖》临本,纸本。3行,24字。草书。此帖为近代罗振玉收录于《贞松堂藏历代名人法书》,为敦煌文书中所见“晋人尺牍”中的一件。 王羲之《妹至帖》 【释文】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耽之。 王羲之《妹至帖》,摹本,纵25.3厘米,横5.3厘米。日本东京中村富次郎私人藏,1973年首次公开发表。 王羲之《此事帖》 【释文】以?有此事比与卿共事每思不以法然欲不可长 王羲之《此事帖》,摹本,纸本。3行,20字。草书。铜山张伯英藏。 《此事帖》三行二十字,曾刻入《郁冈斋帖》和《经训堂帖》等,钤有金章宗“明昌御览”等数印暨黄庭坚、黄伯思诸家的观款,明吴宽题跋:“右军此帖所存仅二十字,亦盖尝入金源御府,章宗数印犹灿然楮墨间,签题亦其手笔,信可宝也。”明陈绎也说:“右军《此事帖》三行,笔如游龙,所谓笔书也。”大家知道,书圣王羲之的书法, 自唐之后,片纸只字无存,我们也只有从唐人的摹刻勾填中去领略他书法的风采了,此帖则为唐代的摹本,舒展大方,行笔流便,雍容酣畅,欹侧萧散,真瑰宝也。《十七帖》更是宝中之宝。王羲之的代表作,历来推《集字圣教序》《兰亭序》和《十七帖》,世无异论。《十七帖》集王羲之尺牍二十九种,多为致蜀地益州刺史周抚者,源远且正,为王书中最为可信者,其书法精绝,历来奉为草书圭臬,是各代习写草书的范本。唐代的张彦远、宋代的黄伯思都把《十七帖》称之为“逸少书中之龙”。朱熹也说:“《十七帖》玩其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为法缚,不求法脱,真所谓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者。”明方孝孺更是盛赞:“此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园劲于浮动,其起止屈折,如天道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 王羲之《都下帖》 《都下帖》,传王羲之书,麻纸摹本,纵27.7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五行半,四十五字又五半字。钤有绘“御府宝绘”、“群玉中秘”、“项元汴印”、“安氏仪周书画之章”、“姑熟曹氏珍玩”、“乾隆鉴赏”等。 王羲之·姨母帖 【释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姨母帖》,行楷,载原裁于唐人摹《万岁通天帖》。硬黄纸本。纵26.3厘米,横53.8厘米,现藏辽宁博物馆。《万岁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是王羲之后裔王方庆家物,内收王氏家族二十八人法书。王方庆于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6)上进武则天,武命人临摹后将原本又赐还王方庆。现存《万岁通天帖》为摹本,包括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慈、王志等七人共十帖。此帖钩填技术极其精妙,可谓“下真迹一等。”董其昌曾称此帖“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泄殆尽”。 此帖曾摹刻于《戏鱼堂》、《真赏斋》等丛贴。现存王羲之的字面貌不尽相同,大凡有流便和古质两种,《姨母帖》属于后者.杨守敏说:“观此一帖,右军亦以古拙胜,知不专尚姿致。”此类作品可能是他早期所写,其结字和用笔都还存有较浓厚的隶书笔意,和现在出土的晋代简牍帛书有相近之处。如“一”“十”“痛”等字中的横画,隶书的笔意都很明显;“痛”“日”“何”等字的转折处都较生拗峭拔,并残存横式。这些都是隶书笔势孑遗。另外笔画质朴凝重,出笔入笔比较自然,不像唐以后那样强调一笔三折。这些都使此幅作品具有一种古朴高华的艺术魅力。还有一幅《行穰帖》和此帖比较接近。 王羲之《远宦帖》 【释文】省别具,足下大小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远宦帖》,亦名《省别帖》。乃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一封书信。宋黄伯思(1079~1118)以为《十七帖》中的书信,均系写与周益州者。 按,周益州,名抚。是周访之子,与王氏累世通家,又和陶侃是儿女姻亲。(侃子瞻,娶周妩妹为妻)书信中提到“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被认为指陶侃而言。陶侃(二五七-三三二)于其晚年,即咸和五年(三三)镇守武昌,周抚即于是时至武昌,后迁建监巴东,刺史益州。也正当庾亮、庾冀镇武昌之时。右军于咸和九年(三三二)参庾亮军事,时与周抚往还最密。故此一书信当在其前后所致周抚者。 此帖首见于《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宣和书谱》即称《远宦帖》。亦刻入《淳化阁帖》卷六;《大观帖》、《鼎帖》、《宝贤堂帖》、《澄清堂帖》(孙承泽本)均曾刻入。清道光间,叶志诜得王献之《送梨帖》,将此帖一同上石。后杨守敬又刻入其《邻苏园法帖》中。 北宋曾入大观,宣和内府,有大观、宣和诸印玺,卷首徽宗赵佶瘦金书签,上钤双龙方印,专用于古法书者。后曾入金明昌内府,及北燕张氏,后归贾似道。明时曾为秀水项元汴所藏,入清由耿会侯、安岐所递藏,曾著录于《墨缘汇观》,订为唐人钩墓本。嗣入清内府,而未钤内府收藏印,故石渠亦无著录。今藏故宫博物院,曾先后辑入故宫法书晋王羲之真迹册,《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一册影印行世。 王羲之《兰亭序》 神龙本(冯承素摹本) 【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高清大图看下页 历代《兰亭序》的摹本、临本,以及刻本不可胜数,现扼要介绍一下比较有名的《兰亭》版本,评以优劣,以便选帖时参考。 1.“开皇本”。“开皇”为隋文帝年号,一种刻本为“开皇十三年”,另一种为“开皇十八年”。此刻本字迹臃肿,因未见于宋人著录,后人疑是伪造。 2.“神龙本”。因帖前后印有“神龙”(唐中宗李显年号)各半印得名。后人以此帖翻刻较多,故成一大体系。后经元代郭天锡以至清代翁方纲鉴定为唐冯承素摹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帖于乾隆年间被刻于“兰亭八柱”,列为第三柱。此帖为初唐墨迹,历来很受推崇,尤其近年来经比较鉴定,多认为它是最接近真迹的,因此,身价尤高,学此本者众多。 3.“虞世南临本”。传为初唐虞世南所临墨迹。元文宗时张金界奴将其上贡,后被皇帝钤以“天历之宝”印,故又名“天历本”。帖后还有宋高宗“绍兴”年号印,于乾隆年间被刻于“兰亭八柱”列为第一柱。人常慕其“第一柱”之名而学之。 4.“褚遂良临本”。传为初唐褚遂良所临墨迹(列为“兰亭八柱”第二柱),至明代被陈敬宗鉴定为“褚临本”。因有的字笔法形态似宋代米元章,故又称“米临本”。 5.“定武本”。为石刻本。传为初唐欧阳询临本,据载从五代石晋开始流传(当时不作“定武”之称),契丹耶律德光从中原得此,携于真定。耶律死后,此石被弃山中,宋太宗赵光义年间被一位“李学究”所得。李死后,其子为还债取出,被定武太守宋景文收入公库,因此得名。宋代熙宁年间,定武太守薛师正之子薛绍彭(书法家)将原石损去“湍、流、带、右、天”五字以区别于翻刻本。宋代大观年间,原石被收入宣和殿。“定武本”于宋代最流行,翻刻最多。 6.“玉枕本”。传为欧阳询临蝇头小行楷,刻于禁中,可能是“定武本”的前身,又名“袖珍本”。又有贾秋壑以“定武本”缩写成者。 7.“颖上本”。《思古斋黄庭兰亭》中见,传为“褚本”中最佳者,出于安徽颖上井中,又名“颖井本”。原缺数字,后有翻补,甚差。 8.“黄绢本”。亦称“洛阳宫本”,帖中“领”上加了“山”,世称“领字从山本”,传为“褚本”(明王世贞藏)。也有说“黄绢本”与“领字从山本”不同,但同出于一个祖本或宋人“游似本”。 9.“陈鉴本”。明代陈缉熙所收,并在前加一伪本。传为“褚本”,陈缉熙好勾摹,多以此刻石。曾失15年后复得,故多刻之,共与好事者。 10.“定武”体系中其它本。如“国学本”、“何氏东阳本”等都属“定武”体系。“国学本”于明初由徐达从“天师庵”送至国子监,又称“天师庵本”,比东阳何士英藏本为优。另有“荣芑本”,五字未损,仅逊“落水本”。 11.《兰亭八柱帖》。杂帖。清代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以《兰亭序》临摹本墨迹三种上石,共分八柱:第一柱为“虞临本”(张金界奴本),第二柱为《褚临本》,第三柱为《冯摹本》即《神龙本》。另外三柱为柳公权《兰亭诗》三种。还有明代董其昌临柳书《兰亭诗》和乾隆临董其昌本《兰亭诗》共八卷刻于八柱之上,摹勒极为精美,传本不多。“八柱”现在北京中山公园,已损。 12.其它。此外据传还有“洛阳本”、“赐潘贵妃本”、“薛稷本”、“游似本”、“上党本”、“米氏本”、“薛绍彭本”等等。历代相传的不同本子不下百余种。 王羲之《袁生帖》 【释文】(産婦兒萬留之月盡遣,甚慰心。)得袁、二謝書,具為慰。袁生暫至都,已還未?此生至到之懷,吾所(盡)也。(弟預須遇之,大事得其書,無已已。二謝云:秋末必來。計日遲望,萬羸,不知必俱不?知弟往別停幾日,決其共為樂也。尋分旦與江姚女和別,殊當不可言也。) 《袁生帖》为唐摹本,硬黄纸。日本藤井有邻馆藏。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著录九十七字。此摹本草书三行二十五字,是著录全文的四分之一(详见本志《书迹目录》)。至宋入宣和御府,《宣和书谱》著录。 《袁生帖》摹本钤有‘政和'、‘宣和'、双龙等印多方。泥金书标签‘王羲之袁生帖'出自宋徽宗之手。帖后有明文徵明、民国褚德彝题跋。明时藏吴兴严震直家,散失后由沈维时购得, 转藏华中甫,并抚刻于《真赏斋帖》中,后入清内府。纸污暗,不为人重。《袁生帖》大约在一九二五年左右流入日本,为京都藤井有邻馆所藏。一九四二年收入《有邻大观》,但无人注意。直至一九九二年藤井精品展,才被认识,成为日本据有的第四件王羲之唐摹墨迹(其他三件是:《丧乱》、《孔侍中》、《妹至》),被视为国宝。 王羲之《上虞帖》 唐摹王羲之草书硬黄本。高23.5厘米,横26厘米,共七行,五十八字。体势灵动绰约,丰肌秀骨,远胜右军《如何帖》。此卷为北宋内府旧藏,至今尚何存原装,帖前有宋徽宗赵佶金书签题《晋王羲之上虞帖》,卷有南唐内府 “集贤院御书印”、“内合同印”以及宋内府朱文双龙圆印、“政和”、“宣和”、“御书”葫芦印、“内府图书之印”等。明代曾藏晋王府,后由韩逢禧、梁清标、商载、程定夷递藏。明代詹景凤《东图玄览》、清代安仪周《墨缘汇观》有著录。原迹现藏上海博物馆。有影印本行世。 《上虞帖》凡七行,其文曰: 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 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 修龄来经日今在上 虞月未当去重熙旦 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 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 甚令人耿耿 王羲之《胡母帖》 【释文】胡母氏從妹平安,故在永興居,去此七十也。吾在官,諸理極差。頃比復勿勿。來示云,與其婢問。來信不得也。羲之白。 《胡母帖》(十七帖),草书,又名《永兴帖》。五行,四十二字。《十七帖》第十八通尺牍。《右军书记》无此帖录文。《鼎帖》、《二王帖》 、《戏鸿堂帖》 、《快雪堂帖》、《翰香馆帖》收刻。《宣和书谱》录有《永兴帖》目,然而,《淳化阁帖》卷六《近得书帖》亦又名《永兴帖》,难以断定孰是孰非,存疑。帖中第三行“勿勿”,亦有作“匆匆”者。 帖中称,嫁於胡毋氏的从妹平安,她原居住於永兴,离此地七十里。从妹者,未详何人。胡毋氏的郡望乃泰山奉高,王羲之从妹所嫁胡毋氏者,似指胡毋辅之的儿子胡毋谦之。若此,其为王羲之甥也。褚遂良《右军书目》“行(草)书都五十八卷”第三十七卷著录“五月二日告胡毋甥幸”,可为一证。胡毋辅之少擅高名,任纵不拘小节,与王澄、王敦、庾 俱为太尉王衍所昵,号曰“四友”。其子谦之,才学不及父,而傲纵过之,但年未三十而卒。故羲之从妹守居永兴。或是胡毋谦之未卒时羲之从妹之所居。水兴,属会稽郡,在山阴西北面,今浙江萧山县。 帖中有“吾在官,诸理极差”语,那么,书写此帖时,王羲之尚在会稽内史任上,即永和七年至十一年间(三五一——三五五)。既言“诸理极差”,应指为政之事。王羲之为会稽,曾为两件事所扰,一是东土荒灾;一是王述复出後对会稽刑政方面的刁难,王羲之因而深以为耻。辞郡之事,亦由此导致。 王羲之《丧乱得示二谢帖》 《丧乱得示二谢帖》是唐代内府的双钩填墨摹本,奈良时期由遣唐使传入日本。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本纸右端钤有日本桓武天皇(737-806)的“延历敕定”朱文印。原帖为卷子,现改装为轴,为“丧乱帖”、“二谢帖”和“得示帖”三通尺牍合装。2006年3月来上海博物馆展出。 《丧乱帖》八行、《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日人有总称为《丧乱帖》者。日本学者内藤乾吉称:此帖用纸类似白麻纸,纵向有条纹,系用双钩填墨法所摹。在第一行末“之极”右侧,有“僧权”二字左半部分押署。《二谢帖》的第二行末,“再行”右侧,有一“珍”小字押署。“珍”即梁朝鉴赏家姚怀珍。此帖右端纸缝处,钤有“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处,钤印的形式与《孔侍中帖》同,中间一玺中正,上下二玺右斜,显示曾为日本桓武天皇内府所藏。日本《支那墨宝集》载:“此幅久藏御府,后西院天皇崩后,购于尧恕亲王。亲王为妙法院教皇,经该院保存至今,后献为帝室宝藏。” 此帖在日本流传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视为国宝,为中国书法界所知不过百余年。清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杨守敬首先摹勒于他的《邻苏园帖》,墨迹印刷品的传入,则在一九三四年以后。 此帖提及的“先墓”及其“修复”事,今人王玉池推定先墓在洛阳,其修复之事,在永和七八年,也不排除在永和十二年桓温收复洛阳时。韩玉涛认为先墓在琅邪,修复之事,在永和十二年八月。刘涛根据此帖书风与《十七帖》距离较大,认为可能是王羲之五十岁(永和八年)左右所写。 此帖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完全摆脱了隶书和章草的残余,成为十分纯粹的行草体。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化。 韩玉涛《王羲之〈丧乱帖〉考评》一文,说此帖不可及处有四:第一,这本身就是一篇优秀的杂文;第二,此帖字势雄强,是右军真面目,是真正的右军风骨;第三,《丧乱帖》兼备雄强和惨淡之美;第四,此帖表现了由行入草的完整的过程。因此,《丧乱帖》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远胜《神龙兰亭》。 王羲之《丧乱帖》行草,摹本,白麻纸。纵28.7厘米。8行,62字。《丧乱帖》面目近于《频有哀祸帖》,然转折更为圆活流纵,字侧仄更甚,墨色枯燥相间而出,至纸末行笔更为快疾。可以想见作者当时啜泣难止、极度悲痛之情状。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首顿首。 王羲之《得示帖》摹本,纸本。纵28.7厘米。4行,32字。行草书。释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 王羲之《二谢帖》 摹本,纵28.7厘米。5行,行草书。释文:二谢面未? 比面迟承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