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的发现11 自细胞学说确立以后,科学家们的注意力不断地集中到细胞和细胞内部不同部位的研究上,其中染色体的发现是一巨大成就。1848年,德国植物学家霍夫迈斯特在花粉母细胞中隐隐约约看到了核内的丝状体。1875年,波恩大学的植物学教授斯特拉伯格在他的著作《细胞的组成和细胞的分裂》中,首次描述了植物细胞分裂时丝状体的行为,并指出核内丝状体的数目和形状随生物的种类不同而异。直到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为了看清楚动物细胞内散布着的微粒状特殊物质,他用鲜红染料进行染色,并把这种物质叫做“染色质”,结果成功地看到了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1882年在他发表的著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分裂》中,首次描述了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1888年德国解剖学家沃尔德耶给“染色质”起了个专用名称——染色体。 由于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成丝状,因此弗莱明把它叫做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在分成两个细胞前染色体加倍,从而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原来母细胞一样多。1885年,贝内登发现精卵细胞形成时染色体数并不加倍的减数分裂现象。1886年斯特拉伯格在某些植物细胞中发现染色体数只有通常染色体的半数,从而证明了霍夫迈斯特1851年在《隐花植物比较研究》中提出的世代交替现象,并进一步研究发现了藻类中用单倍体和双倍体的交替。尽管使用了染色方法,但染色体乃不能一个个地辨认清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