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上海的痕迹(一一三、冯万通”与豆市街)【图文】

 還舊樓主. 2012-09-16

  

        冯万通”为豆市街奠定了基础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今天我们来谈谈老上海墙上总能见到的大“酱”字。

        有时想想也很有趣,我们的先辈把这七件事列为开门大事,而现代人好像对这些都不很在意,这是因为我们生在盛世年代,古话说,乱世藏粮食,盛世藏古董,太深刻了!

        在农耕时代,这七件事的确是大事,南京路上竟然大“酱”字赫然立在墙上,可见它的重要性。

老上海的痕迹(一百十三,“冯万通”为豆市街奠定了基础)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爱爱博客》
南京东路上的官酱园
 
       据《上海志》记载,道光二十年(1840年)上海就有江万兴等六七家酱园。随着上海人口激增,周边地区海盐、平湖、太仓工商业者纷纷看中时间进驻上海,酱园和酱园作坊像雨后春笋一样在这块土地上立脚。

老上海的痕迹(一百十三,“冯万通”为豆市街奠定了基础)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爱爱博客》
新闸路上的永泰酱园

        “冯万通酱园”就是最早进入上海的外地籍酱园之一。1851年,太平天国起事,受战乱影响,海盐淡葑庙酱园港的广盛酱园开不下去了,老板冯缵斋和冯氏家族商定,将该园移至海盐城里的小栅桥,重开“万通酱园”。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移来上海,在小东门外集水街(现在的东门路)买下了平房二十余间及空地。次年,即同治元年(1862年)创建了“冯万通酱园”,后又在相距不远的豆市街买下了十一亩七分的土地,扩展为库房和作坊。
 
老上海的痕迹(一百十三,“冯万通”为豆市街奠定了基础)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爱爱博客》
酱栈 

        当时的酱园都是用大缸酿造的,一个大缸容量可达500公斤,光“冯万通酱园”这种大缸就有一千二百多个。

 
老上海的痕迹(一百十三,“冯万通”为豆市街奠定了基础)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爱爱博客》
冯万通酱园

        说起“冯万通”真的和我有缘,小时候劳动就在这里,那里的大缸就是“司马光砸缸”的那种,一个小孩掉进去要淹死的,密密麻麻从豆市街的东门一直排到外郎桥街的西门,望不到底。每个缸上都盖着像斗笠一样的大帽子,防止雨水淋着,一旦不下雨,帽子都打开了,一股酱香飘逸在整个豆市街的上空,非常醉人。

        这里有一段领班老冯头的故事:

        老冯头和他的同伴们祖祖辈辈都为“冯万通”打工,他们是来自海盐的年轻小伙子,经同乡介绍和担保,进到这里当替工或临时工。当时老冯头身强力壮又肯干,半年下来老板看中了他,升为正式工人。其实这是有道理的,老冯头没成家,没有牵挂,住在宿舍里,忙的时候可以日日夜夜加班,闲的时候还得回乡下去种田,所以很辛苦。

       不知内情的朋友很难知道其中的苦楚,酱园工作都是靠手工的。大豆140斤一包,盐却有180斤一包,进库房时是有码头工人搬,可是出库进入酿造都得有工人搬运。农历春分到夏至是投料期,利用这三四个月梅雨季节开足马力,将库房里的黄豆搬出来,烧豆、蒸糕(做面酱),洗空缸,将一千多只酱缸装满,进行发酵,这是多大的工作量。

老上海的痕迹(一百十三,“冯万通”为豆市街奠定了基础)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爱爱博客》
磨料

        这一发酵就要半年以上时间,日晒夜露,时间越长,产品色泽风味越好,到了冬季是一年中的销售旺季,有说“三春靠一冬”。

老上海的痕迹(一百十三,“冯万通”为豆市街奠定了基础)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爱爱博客》
酱缸

        酱缸里用压榨石,每块有七八十斤,要反复搬压,一个酱油工人每天估计要搬动二万斤压榨石,年轻工人干不了几年腰都要出毛病了,好辛苦啊!因为老冯头是老板的本家,又肯吃苦,少不了得到眷顾,升了领班,挨过了这一关。

        可是下一关老冯头是逃不过的,酿成的酱油每桶有360斤重,用老虎蹋车运到各销售点,每车装六七桶,总共二千多斤的重量,把轮胎压得扁扁的,三四个工人后推前拉,老冯头是领班,逃不过了,因为要收货款,老板只相信他。送货近的单程四五公里,远的要二十公里,最苦要数上下桥了;上桥推不动,小瘪三来帮忙,好不容易推到桥顶,要歇歇,小瘪三缠着老冯头要钱,没办法只能用钱打发小瘪三,小瘪三拿了钱一哄而散。下桥更苦,拉不住,小瘪三都逃光了,只好哇哇叫;让开!让开!撞煞勿关!晚上回到宿舍怨天怨地的发咒,生了儿子饿死也不能让他干酱园工人。

老上海的痕迹(一百十三,“冯万通”为豆市街奠定了基础)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爱爱博客》
老虎蹋车

        那时的酱油真是货真价值,都是酿造的,下料到出酱油要半年时间,现在造假的太多,酿造的还需标注上,也令人将信将疑。

        造成这种情况还要追溯到抗战期间,日本传来了一种新的酱油行当——化学酱油。因为酱油制作周期太长,新的办法是用盐酸经高温将大豆里的蛋白质分解,然后加碱中和,很快就能制成鲜酱油——新酱油。这一来不得了!七八平方的房间,几个大缸、箩筐就能做酱油了,这种酱油色淡、味鲜、价格低廉,人们很喜欢,到解放时已经达二百四十多家,上海老牌酱园就此一蹶不振,规模也越来越小,可是老冯头的儿子还是干了酱园工人,到了解放初期“冯万通”还有三十一人。

        一个大缸能放500公斤,也就是1000斤,一千二百个大缸要多少黄豆?这还是一个作坊,万聚酱园占地九亩,酱缸八百多只,万祥酱园占地三亩五分,三个作坊连在一起,公私合营时合三为一可见规模之大。

老上海的痕迹(一百十三,“冯万通”为豆市街奠定了基础)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爱爱博客》
豆市街附近酱园连成片

        豆市街上酱油作坊云集,要多少黄豆?加上这里距黄浦江近,黄豆上岸方便,这样这条街就成为了黄豆收购和交易的场地,它们造就了豆市街日益兴旺,成为老上海一条家喻户晓的著名街道。

老上海的痕迹(一百十三,“冯万通”为豆市街奠定了基础)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爱爱博客》
豆市街南段

        现在豆市街这一段已经没了,有幸八年前我拍了那里的照片,今天把这些绝版的照片拿出来让大家想想它的辉煌。上面这张照片后面的红房子原来就是酿造作坊。

老上海的痕迹(一百十三,“冯万通”为豆市街奠定了基础)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爱爱博客》
豆市街中段

        豆市街西面是酿造作坊,东面是库房,大量的黄豆从大码头、万聚码头和王家码头上岸,进了这些库房,大麻袋堆到了房顶,我们劳动也去过这里,满地都是散了包的黄豆,一不小心就要滑一跤。我们的劳动当然扛不动包,任务就是扫地上的黄豆,以防扛夫滑跤。最开心的是收工时,好心的管事人会给我们发一点花生饼。这是什么东西你们是不知道的;原来花生榨油以后,留下的就是榨过油的花生饼,味道好香啊!小朋友大家分分,开开心心回家了,还不舍得吃,“冯万通”和豆市街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老上海的痕迹(一百十三,“冯万通”为豆市街奠定了基础)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爱爱博客》
豆市街北段

        “万祥酱园”在外郎桥街、紫霞路口有一个门市部,向着王家嘴角街的高墙上,大大的“酱”字足足有二层楼高,我们都叫它万象酱油。长长的店堂,暗暗的,老式的柜台一字排开,各式酱料、酱油、食用油一应俱全,都是零拷的,拎了一个酱油瓶,打了酱油,大摇大摆奔回家,一不小心滑一跤,一身酱油回不了家,历历在目。

        店堂里曾有过官酱油的牌子,以示正宗的。

老上海的痕迹(一百十三,“冯万通”为豆市街奠定了基础)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爱爱博客》
盐漕官酱园

        所以这些酱园都是前店后作坊,使人可以相信这里都是正宗货,那个新酱油我们小时候都吃过,那时不知道这些东西是有害的,1962年,商业部下发文件;因新酱油含有害物质,而且制作过程严重影响环境,要求停止生产和销售新酱油,就此新酱油销声匿迹。未知前些年又多出了调制酱油,近年来才都改为酿造酱油,看来还是老东西有道理,纯纯真真,一点也来不了假。

       “冯万通”和它的酱园们造就了豆市街的兴旺,现在豆市街南段和中段都不见了踪影,只留下这几张照片,象征老上海兴旺的马路不见了,“冯万通”同样没了,我这里只留下它对面库房作为招待所的照片,这可是很珍贵的。

老上海的痕迹(一百十三,“冯万通”为豆市街奠定了基础)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爱爱博客》
冯万通仅留下的招待所牌子

        好想你啊!“冯万通”和豆市街,历史就是这样捉弄人,好端端的没人心疼,就没了,花衣街也一样,正在消失,没有办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