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诗人李白及其诗歌欣赏(11--15)

 寒梅傲雪887 2012-09-17
 
 
 

唐朝诗人李白及其诗歌欣赏(11)


—— 梦游天姥吟留别

选编:明月


9、中年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的诗歌是充满道性和仙境景观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其中一篇绝世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七言古诗。45岁的李白在这首诗中唱出了“古来万事东流水”,体现出他对人生、宇宙的豁达认识:

 

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mǔ),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lù)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dàn)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jì)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首诗写于公元745年(天宝四年),收在《李太白全集》。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太白从长安被“放金归还”。第二年,他将由东鲁(现在山东)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鲁东诸公》。

 

赏析:这是一首游仙诗。诗写梦游名山,意境奇特、雄伟、超凡,感慨深沉激烈,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奔放、浪漫。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大意: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浙江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象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吴越,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


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水荡漾,猿猴清啼。
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屐,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
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象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琴,鸾鸟拉车。
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
忽然惊魂动魄,恍然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象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
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
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不得舒畅!

 

 

唐朝诗人李白及其诗歌欣赏(12)


—— 独坐敬亭山和早发白帝城

 

选编:明月


10、《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这首五绝作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李白游宣州时,当时李白52岁,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此诗文字非常直白浅显,读来却唇齿留香、余音袅袅。字面上写出了李白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静”是全诗的主旋律,字里行间饱含着李白内心的寂寞,这点从标题中的“独”字与前两句中的“尽”、“孤”、“独”、“闲”可以看出。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李白写敬亭山的诗有45首,其中《独坐敬亭山》成为其中的千古绝唱。历代文人追寻李白的足迹,上敬亭山挥毫泼墨,自唐至清,有300多位书画名家在此留下近千篇作品。

 

这首平淡恬静的绝句之所以如此动人,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构成的“寂静”的境界。动也是静,静也是动:“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动中有静,高飞的群鸟、漂浮的孤云,衬托出敬亭山的寂静;“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静中有动,诗人和如诗如画的敬亭山静静的相对,百看不厌,彼此之间似有一种灵性的互动和寂静的情感交流。

 

 

11、晚年作品《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赏析:这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全诗写得飘逸豪放,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58岁的李白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江水落差很大,所以船行很快,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快船快意,令人神游遐远。
 
 
 
 
  

唐朝诗人李白及其诗歌欣赏(13)


—— 玉阶怨


选编:明月

12、《玉阶怨》

李白善于歌月,常借明月抒发情怀。除了前面的《静夜思》外,还有《玉阶怨》这样一首充满含蓄之意的名篇: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赏析:李白的《玉阶怨》是写宫怨的,玉石砌的台阶上生起了露水,深夜独立很久露水浸湿了罗袜。回房放下水晶帘,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珑的秋月。诗虽以“怨”标题,却不露“怨”字。以豪放,飘逸诗风著称的诗仙李白,他创作的诗歌中,很多都是运用含蓄的手法表达的。这首备受后人好评的《玉阶怨》就用尽了含蓄的手法。

 

含蓄是中国文化中很突出的一个特点——含蓄不同于不明或含混或暧昧,而是在对文化因素共同理解的基础上,不把话说的太白,不直说却把话说的大家都能会意和理解,意境能够生动、传神的得以表达。含蓄之美是东方文化的特点之一。从李白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东方文化是包容性很强的,不仅有豪放、飘逸,也有含蓄和委婉,各有其美、各有其品味,都具很好的欣赏和回味价值。

 

回到这首诗。前两句写无言独立玉阶,露水浓重,浸透了罗袜,女主人却还在痴痴等待。后两句写寒气袭人,主人公回房放下窗帘,却还在凝望秋月。前两句写久等显示人的痴情;后两句以月亮的玲珑,衬托人的幽怨。夜深,怨深,女主人不禁幽独之苦,由帘外到帘内,而如果人不伴月,则又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也无言,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这正是“不怨之怨”,所以才显得愁怨之深。全诗无一语正面写怨情,然而又似乎让人感到怨情飘然而至。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作者只以人物动作来表达含义,引读者步入诗情的最幽微之处,为读者保留想象的余地,使诗情愈发辽远、幽深。

 


唐朝诗人李白及其诗歌欣赏(14)


—— 九日龙山饮

选编:明月


13、晚年作品《九日龙山饮》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根据李白年表,这首诗写于宝应元年(762)。诗人当时61岁,在当涂养病。
逐臣:李白,在安史之乱中,李白报国心切,做了永王幕僚,结果反被其累,遭放逐。

 

风落帽:龙山上有著名的落帽台遗迹。东晋时期,大将军桓温在重阳佳节率领幕僚到龙山,登高、饮酒、赏菊、吃九黄饼,他的参军孟嘉也在其中。席间一阵山风吹过来。吹落了孟嘉头上戴的帽子,他却浑然不知,依然风度翩翩。桓温凑趣命孙盛作文戏弄孟嘉。谁知孟嘉不假思索,即席对答,出口成章,在座的人无不惊佩其才思敏捷。气质不凡。后世每用“落帽龙山”描述人风度之倜傥闲雅。

 

赏析:九月九日重阳节,李白在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饮酒,菊花到处盛开,无论诗人去到哪里,都看到朵朵绽放的黄花向他微笑。在醉里看风落帽遗址,体验古人的潇洒。在明月下畅饮,观赏月中仙子翩翩起舞。“万物皆有灵”。诗的最后一句是“舞爱月留人”,让人想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画面。月亮在诗人的心目中并非无生息的静止物体,而是有情有趣有生命的高洁友朋。全诗以“月留人”收尾,留下一幅诗人与月宫仙子互动的生动画面:诗人留恋这脱俗忘尘的月明风高之境,不愿割舍而去;而月宫仙子也许已经知道诗人很快将要离世而去,也用翩翩仙舞来表达惜别不舍之意呢。

 

 

唐朝诗人李白及其诗歌欣赏(15)


—— 赠汪伦

选编:明月


14、《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大意: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这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诗中首先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一位普通村民对诗人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诗人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字笔锋一转,把无形的情谊比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自己那份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令人回味无穷。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歌评论家严羽提出做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这首诗坦率直露却“意”不浅,很有艺术感染力。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李白推崇的文章风格。李白自己的作品也正是如此,因此后人经常引用这两句评价李白的作品。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而有一种不期而然之妙。李白的许多作品都是中国诗歌“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意贵淡不贵浓”的典范。

 

(全文结束)

 
 
缅怀祖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