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诗人李白及其诗歌欣赏(11)
选编:明月
李白的诗歌是充满道性和仙境景观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其中一篇绝世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七言古诗。45岁的李白在这首诗中唱出了“古来万事东流水”,体现出他对人生、宇宙的豁达认识:
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这首诗写于公元745年(天宝四年),收在《李太白全集》。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太白从长安被“放金归还”。第二年,他将由东鲁(现在山东)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鲁东诸公》。
赏析:这是一首游仙诗。诗写梦游名山,意境奇特、雄伟、超凡,感慨深沉激烈,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奔放、浪漫。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大意: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浙江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象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吴越,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
![]() 唐朝诗人李白及其诗歌欣赏(12)
选编:明月
这首五绝作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李白游宣州时,当时李白52岁,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此诗文字非常直白浅显,读来却唇齿留香、余音袅袅。字面上写出了李白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静”是全诗的主旋律,字里行间饱含着李白内心的寂寞,这点从标题中的“独”字与前两句中的“尽”、“孤”、“独”、“闲”可以看出。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李白写敬亭山的诗有45首,其中《独坐敬亭山》成为其中的千古绝唱。历代文人追寻李白的足迹,上敬亭山挥毫泼墨,自唐至清,有300多位书画名家在此留下近千篇作品。
这首平淡恬静的绝句之所以如此动人,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构成的“寂静”的境界。动也是静,静也是动:“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动中有静,高飞的群鸟、漂浮的孤云,衬托出敬亭山的寂静;“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静中有动,诗人和如诗如画的敬亭山静静的相对,百看不厌,彼此之间似有一种灵性的互动和寂静的情感交流。
11、晚年作品《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赏析:这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全诗写得飘逸豪放,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58岁的李白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江水落差很大,所以船行很快,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快船快意,令人神游遐远。
![]() 唐朝诗人李白及其诗歌欣赏(13)
12、《玉阶怨》 李白善于歌月,常借明月抒发情怀。除了前面的《静夜思》外,还有《玉阶怨》这样一首充满含蓄之意的名篇:
玉阶生白露,
赏析:李白的《玉阶怨》是写宫怨的,玉石砌的台阶上生起了露水,深夜独立很久露水浸湿了罗袜。回房放下水晶帘,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珑的秋月。诗虽以“怨”标题,却不露“怨”字。以豪放,飘逸诗风著称的诗仙李白,他创作的诗歌中,很多都是运用含蓄的手法表达的。这首备受后人好评的《玉阶怨》就用尽了含蓄的手法。
含蓄是中国文化中很突出的一个特点——含蓄不同于不明或含混或暧昧,而是在对文化因素共同理解的基础上,不把话说的太白,不直说却把话说的大家都能会意和理解,意境能够生动、传神的得以表达。含蓄之美是东方文化的特点之一。从李白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东方文化是包容性很强的,不仅有豪放、飘逸,也有含蓄和委婉,各有其美、各有其品味,都具很好的欣赏和回味价值。
回到这首诗。前两句写无言独立玉阶,露水浓重,浸透了罗袜,女主人却还在痴痴等待。后两句写寒气袭人,主人公回房放下窗帘,却还在凝望秋月。前两句写久等显示人的痴情;后两句以月亮的玲珑,衬托人的幽怨。夜深,怨深,女主人不禁幽独之苦,由帘外到帘内,而如果人不伴月,则又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也无言,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这正是“不怨之怨”,所以才显得愁怨之深。全诗无一语正面写怨情,然而又似乎让人感到怨情飘然而至。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作者只以人物动作来表达含义,引读者步入诗情的最幽微之处,为读者保留想象的余地,使诗情愈发辽远、幽深。
选编:明月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根据李白年表,这首诗写于宝应元年(762)。诗人当时61岁,在当涂养病。
风落帽:龙山上有著名的落帽台遗迹。东晋时期,大将军桓温在重阳佳节率领幕僚到龙山,登高、饮酒、赏菊、吃九黄饼,他的参军孟嘉也在其中。席间一阵山风吹过来。吹落了孟嘉头上戴的帽子,他却浑然不知,依然风度翩翩。桓温凑趣命孙盛作文戏弄孟嘉。谁知孟嘉不假思索,即席对答,出口成章,在座的人无不惊佩其才思敏捷。气质不凡。后世每用“落帽龙山”描述人风度之倜傥闲雅。
赏析:九月九日重阳节,李白在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饮酒,菊花到处盛开,无论诗人去到哪里,都看到朵朵绽放的黄花向他微笑。在醉里看风落帽遗址,体验古人的潇洒。在明月下畅饮,观赏月中仙子翩翩起舞。“万物皆有灵”。诗的最后一句是“舞爱月留人”,让人想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画面。月亮在诗人的心目中并非无生息的静止物体,而是有情有趣有生命的高洁友朋。全诗以“月留人”收尾,留下一幅诗人与月宫仙子互动的生动画面:诗人留恋这脱俗忘尘的月明风高之境,不愿割舍而去;而月宫仙子也许已经知道诗人很快将要离世而去,也用翩翩仙舞来表达惜别不舍之意呢。
唐朝诗人李白及其诗歌欣赏(15)
选编:明月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大意: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这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诗中首先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一位普通村民对诗人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诗人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字笔锋一转,把无形的情谊比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自己那份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令人回味无穷。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歌评论家严羽提出做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这首诗坦率直露却“意”不浅,很有艺术感染力。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李白推崇的文章风格。李白自己的作品也正是如此,因此后人经常引用这两句评价李白的作品。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而有一种不期而然之妙。李白的许多作品都是中国诗歌“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意贵淡不贵浓”的典范。
(全文结束) ![]() 缅怀祖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