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90后眼中的陶渊明

 红瓦屋图书馆 2012-09-17
一个90后眼中的陶渊明
  • 2012年08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王斐
  对于不少90后而言,说起陶渊明,在脑海中呈现出的恐怕是初中语文课本《五柳先生传》插图里那位衣衫褴褛、抱壶醉饮的先生,抑或吟几句他老人家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届届高考生们早已将其烂熟于心。而他那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贵精神,也常常被平庸之人在考场作文中赞美一番,瞬间为文章增添一丝文化色彩,也升华一下所谓的精神主旨。而后,他便消失在少年们的生活中了,再次被喧嚣的时光湮没。大众网络文化里,杜甫都忙起来了,黄忠都被“正反体”搞成麻将红中了,包拯的黑皮肤都被无数网民调侃至极了,陶翁依旧坐着冷板凳,荒诞和虚无始终和他无缘。我决计在这个闷热浮华的季节里,将陶渊明重新打量一番,给自己送来一丝透心的清凉与沉寂。
  我不愿再称赞他那躲避世俗的安贫乐道情怀,要知道他为守住这份“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尚节操,让妻儿过的是多么贫寒的生活。据载,陶渊明一生娶妻三次,生育五个孩子。自其归隐田园之后,妻儿也同他以种地为生。一介书生,何懂稼穑之道?尽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却也常遭“草盛豆苗稀”。衣食不足,便只能忍受“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甚至向邻人乞食,开门却笨拙地说不出话来。不仅不会种田,他还爱喝酒,率性的他常常与朋友喝到烂醉,醉罢吟诗,字里行间是一个男人壮志难酬的失意和悲凉。今天看来,他简直就是一个爱文字、爱醉饮、爱田间花鸟和幽幽小径的十足文艺青年,在笔尖涵养情怀而无所作为。妻子和他住在环堵萧然的房子里,儿子们在柴水之劳中成长。为人父,他没有给儿子起码的物质生活,也就不指望他们还能在饥寒交迫的日子里苦读诗书;为人夫,他没有给妻子一个安乐的居所和一个坚实的臂膀,他的好妻子除了支持他守着节操过日子,也只能别无所求。
  陶潜半生都在逃离中,逃逸出世俗读书人的常态生活,投入到单纯的田园之中。他于南野开荒,于园田中守拙,想种出无忧无虑的衣足饭饱;他好读诗书而“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文字让他忘却现实的烦恼与贫寒;他常与友人对酒畅饮,“奇文共欣赏”、“但道桑麻长”,更有知己慧远、颜延之陪伴他支持他……田园、诗酒与友人,构筑起他一生精神的寄托。我们或许无法像他一样时刻活在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下,也很难为了保持最本真的面貌而放弃对其他价值的追求与责任的担当。现实虽不像童话般美好,却也不是地狱般可怖,面对该面对的,承担该承担的,才是这个时代的人所该做的事情。但我们可以蘸着陶翁的逍遥汁,在生命的间隙里画下点点逍遥笔。负暄读书、赏乐冥想、仰望星空、徒步旅行、同知己忘时畅聊、看电影尽情哭笑,这一切构成了我的桃花源。常看常新的桃花源,每每走进,便忘却了现实的种种,忘却了所处的时间与空间,甚至忘却了凡俗的肉身,剩一颗渺小的心灵与博大宏远的时空相交融。片刻的逃离不是因为惧怕或厌恶,而是为了更加充分和清醒地投入到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不被物质所异化,不做生活的奴隶。
  读陶渊明,我们要学会守得住寂寞,坚持自我,保有一分清醒。陶渊明度过的是寂寞的一生,官场里没有他施展才华的平台,文场里他也没有获得相应的名利。魏晋时期崇尚华丽的诗风,人们喜爱的是谢灵运、鲍照那般雕琢文辞,陶渊明的诗风平淡朴实,自然不符合当时诗坛的潮流。直到宋代的苏轼评陶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他才逐渐成为名传千古的大诗人。陶渊明耐住了生前的落寞,始终坚守着自我,坚持个人的独立思考,从不追逐不适合自己的潮流,时间会告诉人们一切,经得起历史淘洗的事物,才是最可宝贵的。当学会了在繁芜中守静,在寂寞中坚持,便接近了陶翁那种清贫的生活。这清贫,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生活的一种姿态——简约朴素、泰然自若,清而不觉寒、贫而不为苦。如果说陶渊明的清贫确实也基于窘迫的生活,那么,当新时代的物质科技极度发达之时,当城市文明斑斓的触角伸向每一寸土地之际,当过多的欲望吞没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自然本真时,我们更需要一种勇气来保持住清贫的姿态。何谓所需?何谓所贪?生活必要的就是所需,生活不必要的就是所贪,求所需之物使我们活得坦然,求所贪之物使我们活得索然。贪婪让我们忽视取用之道,索然给我们唤起更多的贪念,如此一来,生命便错过了太多的真色之美,只剩空空一具为欲抽干的躯壳。
  当时代飞速发展,世界的面貌日新月异,我们应抱着怎样的心态看待流传了千年的东西?不是不加选择地一味肯定,也不是盲目地全盘否定,更不该带着一番调侃戏谑的心情颠覆、玩弄传统,将其带向荒诞与无意义。古老的文化,之所以能作为经典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它们含有人性普遍的价值,人类社会存在一日,它们便值得珍视一日。爱陶翁,虽然他有许多行为已不值得今人赞赏,但那支撑其行为背后的精神与气节,总是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如美酒般愈久弥醇。心中住着个陶渊明,便能永远活出一个完整的自我。

  本文作者现就读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09级中文基地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