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束发”与“结发”——兼谈古代的年龄称谓

 海嶽之雲 2012-09-17
归有光《项脊轩志》中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句和《史记·李将军列传》中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一句中的“束发”与“结发”同学们常常会混为一谈,其实:
  “束发”在古代之男孩成童,将头发束成一髻。因此用束发代指成童,当指八岁以上的儿童。而“结发”在古代指男子20岁束紧头发戴上帽子,即初成年。所以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说自己在8岁的时候就已经在轩中读书了,很勤勉;而李广与匈奴打仗当然不会在8岁,而应是20岁这个年轻力壮的时候。
  此外,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各式各样的,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对它们作进一步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旧唐书·斐矩传》)
  2.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
  3.垂髫:幼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髫:儿童垂下的头发,因此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4.总角: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发为两髻,形状如角,故称总角。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
  5.豆蔻:豆蔻,一种多年生植物。豆蔻年华喻指十三四岁的姑娘。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其一》)
  6.笄年:古代女子于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来,挽一个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称“及笄”。
  吾生於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 汤显祖 《牡丹亭》)
  7.弱冠:《仪礼·曲礼》中将男子二十岁称“弱”,到这个年龄就可举行冠礼。其时身体尚弱,故称弱冠。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王勃《藤王阁序》)
  8.而立:人到三十岁就可以自立,因此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子曰:君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论语·为政篇》)
  9.不惑:人到四十称“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时已掌握知识,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四十而不惑。(《论语·为政》)
  10.知命:本意指认识天命。后因以知命为五十岁之代称。
  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
  11.花甲: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年号,故称六十甲子,也称花甲子或花甲。每六十年一个循环,所以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
  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清代乾隆与纪晓岚的对联)
  12.古稀:七十岁的代称。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二)
  古人的生活水平远不如现代人,所以平均年龄也就小得多,大概也就四五十岁吧。所以”古稀“之后的年龄称谓也就不常用了,例如指八九十岁的”耄耋“(mao die)、百岁之人的”期颐“就很少在我们中学生的阅读视野里出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