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东南 大云院的五代风华

 书楼寻踪馆 2012-09-19

 

晋东南 大云院的五代风华

 

浊漳八胜(9)-大云院的五代风华

平顺大云院


虽然得益于道路的畅通和小桑娴熟的驾驶,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在一天内将浊漳河沿线的这八处国保都看完,而是走到大云院截止,而大云院也正是小桑母亲辛大姐负责管理的一处建筑。在看完山上的五代大殿和石塔之后,我们便住进位于山下实会村中的辛大姐家,晚上共进晚餐,同时聊到趟水过河兄、辽代小木头兄、春姐等曾在辛大姐家借宿的圈中友人,其乐融融。辛大姐家干净宽敞的窑洞显然已经成为浊漳河古建行绝佳的落脚点,日后必将迎来更多的建筑爱好者。

走进依山而建的实会村时,看到村口有一处破败的小院,辛大姐说那里原是村中三座观音堂其一。走在村子里,发现位于山坡高处的多处老宅都已经无人居住,村人们更乐于在靠近大路的坡下盖起新房。入夜,山里气温骤降,四野一片安静,站在辛大姐家门前,仰望乌黑的天空中闪烁的明星,面对远处朦胧的山影和点点灯火,在这种陌生的生活和环境中,体会到特别的情致。

浊漳八胜(9)-大云院的五代风华
弥陀殿标准照
在明代的一次山洪中,大云院除却中部的弥陀殿,其余建筑都被冲毁,现存山门、配殿和后殿都是劫余恢复。很是奇怪,寺院所处的位置海拔已经很高,却仍能遭遇如此强大的洪流;同时值得庆幸,千年以上的五代大殿岿然不倒,连同千年的壁画存至今日。

弥陀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梁架采用四椽栿对乳栿,通檐用三柱。大殿平面接近正方形,斗栱与柱高比例较大,屋坡平缓,早期特征显著。经过落架修复后的大殿以红白为主要色调,一眼看去,仿佛南禅寺大殿模样,唐风浓郁。

浊漳八胜(9)-大云院的五代风华
山门与辛大姐
浊漳八胜(9)-大云院的五代风华
漫漶难辨的古碑

浊漳八胜(9)-大云院的五代风华
弥陀殿梁架内部转角
浊漳八胜(9)-大云院的五代风华
内部后槽次间
内部在后槽设两柱,柱上承大斗,斗上十字出跳,上托梁栿,而檐柱里转出三跳,因此内柱较檐柱高二跳。次间补间铺作不处在中央,而是更接近角部,柱头枋有多层。(见上图)
浊漳八胜(9)-大云院的五代风华
转角铺作
弥陀殿为五铺作,偷心造,仅在转角处有昂。而阑额之上扁平的普拍枋(上图斗栱下),属于现存最早的实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这一横向构件的增加使得柱网结构的强度得到有效巩固,属于木结构发展的重要进步。
浊漳八胜(9)-大云院的五代风华
梁架一窥(可见四椽栿上的驼峰,中间横穿一枋)

浊漳八胜(9)-大云院的五代风华
菩萨的阵列
浊漳八胜(9)-大云院的五代风华
飞天丽影
弥陀殿内所保存的五代壁画是浊漳河古建群中现存最早的一处壁画,尽管残损严重,颜色浅淡,但仍可见早期壁画的生动韵致。如上所见,东壁壁画是较为清晰的一组,表现的是维摩经变内容,众多菩萨相拥的阵势和穿梭其间的飞天,以及隐约可辨的楼阁台榭,与唐代石窟壁画中常见的图景很是接近。细观飞天的飘带与祥云,五代流畅的线条令人心怡。

浊漳八胜(9)-大云院的五代风华
北宋碑记

浊漳八胜(9)-大云院的五代风华
大殿的背影

浊漳八胜(9)-大云院的五代风华
清代后殿

浊漳八胜(9)-大云院的五代风华
五代七宝塔
位于寺外西南的石塔建于后周显德元年(954),曾于2000年遭遇盗窃被拉倒,现已重立,但大量石件的残损和缺失已经无从补救。平顺的另一座美丽的五代石塔——明慧大师塔也在近些年遭到黑手,每每想到此类情状,心中着实伤痛。

浊漳八胜(9)-大云院的五代风华
唐氏身姿的力士与众多虬龙
浊漳八胜(9)-大云院的五代风华
“僧人探门图”

浊漳八胜(9)-大云院的五代风华
石塔基部
浊漳八胜(9)-大云院的五代风华
石塔顶部

石塔呈八边形,高约6米,浮雕内容丰富,优美生动。基部雕覆莲瓣、瑞兽、力士及乐伎;一层塔身正面开门,背面为比丘探门图像,天王、力士与蟠龙护卫其间,檐下出现迦陵频伽,并垂有幔帐;一层檐以上残缺不全,紧靠檐上雕有海水云纹;塔刹雕仰瓣莲,为圆盖宝珠形式。
大云院五代遗珍涵盖大殿、壁画与石塔等,蔚为大观,与龙门寺一起堪称“浊漳八胜”中最为美丽壮观的两处风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