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秘篇——大云院

 黄之中 2021-03-15
主建筑大佛殿为五代建筑佳品

大佛殿内幸存的五代壁画《维摩经变》

北宋开国初期的石雕、香炉、经幢、碑首

饱经沧桑的五代七宝石塔

【   这就是今天的主角   】



五代时期的佛寺、石塔和壁画

——大云院

大云院后院,有后殿五间,背后为苍翠的龙耳山

时代:五代至清

地址:山西省平顺县城西北实会乡龙耳山中




大云院初建于五代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初名仙岩院。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奉敕改寺名为大云禅院。其时大云寺已有殿宇100余间,规模宏大,盛况空前。又经历了1000多年,今日大云院已沧海桑田。

大云院前院,中为大佛殿,左右为配殿,分别供观音和地藏菩萨

大云院座北向南,共为两进院落,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现存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后殿)及前院、东西厢房,均为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

大云院大佛殿采用了减柱法,前部更显开阔

大佛殿后部有金柱砌砖墙,为佛像靠山


大云院现存的大佛殿,单檐9脊l0兽歇山顶,满覆琉璃圆柱瓦,飞檐起翘,面阔3间,进深6椽,平面近方形,屋坡平缓,形制古朴,巍峨壮观,为五代时期建筑佳品。

大佛殿内的五代壁画




大佛殿内的五代壁画,也是中国古代壁画中的稀世佳作。殿内原先布满壁画,现仅存21平方米。东壁绘佛教故事《维摩经变》,反映的是维摩吉大居士与文殊菩萨辩经的场面,以及辩经时幻化出的种种祥瑞。8个乐人舞伎姿态各异,或曼妙起舞,或专神弄弦,线条流畅,人物生动。此外,佛坛墙上所绘观音、大势至菩萨像保存较为完好,人物体态自然,面形丰润,头戴宝冠,胸佩璎珞,为五代时期壁画之幸存。壁画用墨线勾勒,以蓝、绿、赭三色为辅色,笔法纯熟。大殿拱眼壁和阑额上,还保存有五代彩画11平方米,都是不可多得的千年瑰宝。

大云院大佛殿佛像

大云院大佛殿佛像之一



除了壁画及彩绘,大云寺的石雕也十分精彩。大佛殿内的石雕香炉为五代遗物。大佛殿前,有北宋年间的石经幢、石雕罗汉和龟趺螭首碑。寺内还有历代碑刻多通,记载了大云寺的历史变迁。

五代石塔天王浮雕

石塔乐伎浮雕,反映五代时期的艺人献艺场面



在寺院山门外右侧不远处,有一座八角形石雕灵塔,总高约6米,俗称七宝塔,原为七层,现存五层。下三层平面呈八角形,雕各种瑞兽、伎乐人物,绞龙柱,双龙戏珠,上覆大圆盖宝珠顶。此塔曾被山崖覆盖,复出土,虽受创伤,但依然清晰表现出创造者的匠心。

山西平顺县实会乡大云院山门外石塔五代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