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五代;建筑类型:木构大殿;保护级别:2013年七批国保

部分图文原作者:国保;网络;爱塔传奇
碧云寺正殿,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西北约10余里的小张村。庙宇座北向南,现存大殿、东西配殿和厢房等殿堂15间,其他建筑已无存。此殿发现时,其正殿渗漏严重,梁架歪闪。现状经维修有所好转。
小张碧云寺正殿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未登记,可以说是一座新发现的古建筑。山西省文物局有关专家将其推断为五代风格,但亦多有古建专家或爱好者考察后认为是宋构。理由是,正殿转角铺作由昂之上再施“由昂”的“重由昂”做法,是晋东南宋代早期的典型特征之一,“棱尖式”的批竹昂是当地宋代早、中期的标准样式;看面斫斜的令栱与昂同制的耍头也是早、中期的流行样式和形制。
五代说的理由:承认此殿的某些宋构形制特征,但仅此而已。其柱头不施普拍枋、阑额不出头和斜搭在撩风槫与下平槫结点上的大角梁,仍保存了唐代的手法;其“枋栱式”扶壁栱与原起寺大雄宝殿同制;其梁栿与铺作“搭交式”结构和“平行辐射复合法”铺钉角椽,都是出自镇国寺万佛殿的做法;其昂尾越过梁头压在草剳牵之下,也只能在唐构佛光寺东大殿和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等辽构中找到同例;其以完整的十字出跳斗栱隔架的方式,惟蓟县独乐寺山门等辽构惯用;其华头子先型和“栱昂并出一跳”手法,也惟能与大云院弥陀殿相对照。凡举八类,都在当地宋构中罕见。
结论:在排除了唐、宋之后,其风格类型排列在五代序列较为妥当。那么正殿所表现出的“棱尖式”批竹昂等宋代典型式样和形制又作何解释呢?其实“棱尖式”装饰手法,在文庙大成殿已经成熟;“重由昂”、“斜面令栱”和昂型耍头,视为自正殿始见新制也未尝不可。故宋代说证据不足。
新浪博友“中国国保”推论:同样被断定为五代建筑,龙门寺西配殿的构架最简洁明快,更接近于唐代的南禅寺和五龙庙,如果不是“后唐同光”的题记,我们怎么会确定她不是唐代建筑而是五代建筑呢?所以碧云寺大殿的构造,只能与大云院正殿和镇国寺万佛殿一比一拼,她们的梁架设置都异常复杂,尤其是镇国寺万佛殿,也是全部由斗栱叠架支撑。虽然碧云寺大殿比这两座要简洁一点,但是其构造形制,与上述两座五代建筑的构架原理大致相同的部分更多一些,而与宋代形制不同。
碧云寺正殿背面
2013年维修时图片
一、斗拱赏析
碧云寺大殿为单檐歇山顶,但是重砌的砖墙把大殿正面以外的三面出檐都砌上了,檐下的斗栱式样看不到。从大殿背后过来转到左山面时,我一眼就看到了前檐下的左转角铺作:转角处所出的斜栱,竟然是单杪三下昂,三条昂嘴均呈长尖琴面状,异常醒目。
在晋东南,平顺龙门寺大殿、高平开化寺大殿、晋城青莲(新)寺大殿、陵川南吉祥寺大殿等等,都拥有这样两条一样的长尖琴面昂,而这些木结构殿宇全部都是宋代的,甚至晋东南之外,也不乏其例,比如五台山佛光寺的文殊殿。
进到殿里面先看转角斜栱的后尾,单杪的后尾居然有四跳,三重柱心枋加两条真昂设置:第一跳是华头子的后尾偷心;第二跳是尾楔偷心;第三跳斜楔上却装了一个翼型栱。这样子的构造同样熟悉,看上去也是宋代形制。参见下图更清晰。
由于大殿的其他三面都已被砖砌,看不到斗栱的形态,从殿内的里拽看上去,应该是一致的:都是单杪双下真昂。至于外露的斗栱形状则不知。但是从前檐斗栱的形态看来,至少应当是宋代维修所致。
小张碧云寺正殿柱头铺作,外转华头子为昂的最前端支点。
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椽,为三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整个梁架上,除了脊榑下装有一条抹角方形侏儒柱外,没有童柱和驼峰,全部用壮实的斗栱叠架支撑,繁杂且壮观。特别是四椽栿和乳栿都粗壮规整,与外檐柱头的斗栱及真昂的结合形式都显得古拙朴实,所有柱心枋和随梁枋上均隐出栱臂。纵栿上只有一条纤细的平梁,所有乳栿上都安装一条剳牵压住真昂后尾。这种形制远比龙门寺西配殿的梁架要复杂的多,而脊榑下的构造则与龙门寺西配殿、大云院大殿如出一辙。另外,大殿内明间上装有古老的平綦,上面有精美的动物图案,色泽鲜明。参见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