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归生本,诗意栖居

 采撷天下 2012-09-19

回归生本,诗意栖居

杨成思

 

康德曾深刻指出:“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是目的”,以人为本,是对“人是工具”“人是机器”思想的抛弃,是对主体性的回归。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立人”。以人为本,立足学生的灵魂塑造,精神建树,个性培养,创造品格的培养,应该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时是为了强烈的功利性目的而教,有时是为让课堂好看,让课堂看起来,能够体现某种所谓的理念,尽量表演,学生成了老师的伴舞着,成了“皮影戏”中的傀儡工具,目的只是提供一场语文课堂教学教研快餐,让老师们各取所需。刘老师和周老师的课中都多少地有这样的现象存在,老师不是围绕学生的主体性的真正发挥展开教学,而是控制着,压抑着学生的主体性。例如,两位老师的课堂设计,都明显地具有超强预设性,生拉硬扯着学生就范。两位老师的课堂问题,都是老师自主设计的,学生成了被动回答者,几乎被完全剥夺了自己提出问题的权利。有的学生无精打采,创造才情基本处于压抑状态。

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应当指,“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学对话活动中,主体(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试想,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可是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学对话?可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我们距离新课程要求的学生主体性的回归,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什么是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就是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那渴望求知的眼神,就是回答问题时的跃跃欲试的“蠢动”;是提出问题的理直气壮,是得到答案的兴奋激动;是朗读课文的声情并茂,是读书顿悟时的会心一笑,默然心许,是想出天外,情动于中的讲述;是师生的心有灵犀,是创造的酣畅淋漓;是个性的飞扬,是激情的迸发……

    因此,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课堂到底真正发挥了学生多少真正的主体性。

学生的大脑不是被灌输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智慧火把。学生的创造潜能一旦被激发,将会彼此照亮,犹如核反应堆,教学能量不可思议,课堂教学将会得到一种无以言之的快乐,师生都会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这样的课堂,在现实中不乏其例。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学生积极主动,竞相发言,动情回答,激情澎湃。这完全归功于老师对学生的激励和引导,学生的创造潜能真正被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被真正地充分发挥起来。

每一个学生大脑中都有一个沉睡的巨人,遗憾的是,我们很少唤醒过他!

    回归学生主体,不能不让我们把质疑批判的话语权归还学生,新课程改革热切地呼唤学生质疑精神的回归

读书贵在有疑。张载说:“在有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陆九渊也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清代学者陈宪章更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此可见,质疑精神之可贵。但是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却罕见质疑精神的张扬,相反,我们看到的是对质疑精神的压抑甚至排斥呢?从刘老师和周老师的课堂中不难发现这一点,学生是被动接受老师提出的问题,接受老师的灌输,主体性处在迷睡之中。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真正问题之建构,应本着学生自己对文本的心灵叩问,心灵感悟,本着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善美境界的美好憧憬。周老师的问题设计,还存在着不当之处,例如,在给第二段加个总结语这一问题中,明显的是画蛇添足。其实倒不如,引导学生在某些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的思想互相碰撞,然后老师加以点拨,这样的效果或许会更好些。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的习惯,让学生自己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通过引导和点拨,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的质疑精神、批判精神,才能为我们的语文新课程改革打开一扇通往彼岸的成功之门。

回归学生主体,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一种艺术创造,时代呼唤诗意课堂教学的回归。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极其推崇荷尔德林的一句诗:“充满劳绩,但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认为它道出了我们人类的自由“存在”之境。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也需要呼唤诗意的回归吗?我们的语文教学,本是母语教学,贵在让学生的精神在母语的沃野中茁壮成长,打造学生精神的底子,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一种诗意的栖居。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诵读文本,体悟真理,体验美感,追求至善,由烦恼的“此在”逐渐进入自由本真的“存在”之境,使学生束缚的心灵得到自由的飞翔。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不充满诗意,不能不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充满才情的艺术创造的舞台。语文课堂教学,本就应该成为一种艺术,那是我们语文新课程追求的一种崇高境界。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双方,都会轻松自然,真情流露,充满创造的喜悦,感到心灵的敞亮和充盈。刘老师和周老师的课,在设计方面,略显生硬,缺乏自然之美,或许正是对语文课堂艺术化的忽视,对诗意课堂的营造未加重视所致。当然,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或许真的苛刻了点。

观看评论他人优秀的课,“见贤思齐焉”,同时也在不断反思我们自己的课。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虽然劳累困倦,虽然充满劳绩,但我们诗意地栖居在语文大地上,感受心灵的敞亮与充盈,刹那芳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