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你的学生口服心服

 缤纷生活 2012-09-20

让你的学生口服心服

——十四种心理效应在班主任与学生沟通中的运用

(连载之五)

 

  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    陈宇

 

第二版块:沟通,从倾听开始 

 

6、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格林斯潘效应

在说话时,我们会观察到听者常常有两种不同的表现,一种是冷冷地听,没有任何表情或回应,以至于让说话的人怀疑对方是不是在听或者充耳不闻,要不就是对自己的话毫无兴趣,这样的情况持续一段时间,说话者就会感觉到是在自说自话,也就没有兴致继续往下说了;另一种情形则是,在一方说话时,另一方不断地与之互动,作出各种感兴趣的表情或动作,还时不时地发出“嗯,嗯”或者“哦”之类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并不会打断一方的说话,而是让说话的人感觉到自己的话对方都听进去了,而且很感兴趣。说话者受到这样的暗示或激励,也会以更好地发言来回报如此忠实的听众。在人际交往心理学中把后者这种现象称之为“格林斯潘效应”。该效应是以心理学家格林斯潘命名的。格林斯潘在1955年做过一项研究:如果对具体的语言回答,实验者用“嗯一嗯”等反应,被试者的语言行为会受到明显的影响。事实上,不仅仅是“嗯—嗯”的声音,其他很多方式,如行为举止、语调风格、言语方式等都会对对方产生影响,产生格林斯潘效应。

格林斯潘效应对我们的启示是,教师一定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听众。尊重是相互的,格林斯潘效应其实是用简洁的方式表达对说话者的尊重而产生的。只有尊重了对方,轮到自己说话时,才能得到对方相应的回报。

教师和学生的身份关系有些特殊,成年人对未成年人、阅历丰富对涉世不深、有权威对没有权威……这些特点容易造成教师对学生的优越感,从而对学生说的话比较轻视,在学生说话时毫无表示。很多教师只会扮演发号施令的领导者的角色,和学生的“谈话”是以自己说为主,滔滔不绝地向学生灌输道理,几乎不留给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偶一为之,还没有等学生说上几句,就急于打断,继续开始长篇说教,似乎学生说话只是教师两大段说话之间的过渡。所以,反思自己工作中是否经常这样唱独角戏,而不注意倾听学生的说话的情形。如果有,则应该有所调整。

一个“嗯”字,一个点头,其实很容易做到。但是,做与不做,差别很大。所以,请别忘了在学生对你说话时,你要看着对方,并不时地做出反应,这对于融洽师生关系,改善师生对话效果很重要。 

 

7、“是的,是的,可是……”——可是效应

班主任和学生的谈话很多情况下不是对话,而是“宣讲”——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向学生灌输道理,而不顾学生的感受。在上述“格林斯潘效应”中,我们已经谈到,班主任首先要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要让学生多说话。学生在说话时会传递很多信息,也会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诉求。在了解了学生的信息之后,教师的教育就是有的放矢了,不仅效果好,效率也高。

当然,学生的观点未必都正确,有些甚至正是教师要批评的。教师观点和学生观点的冲突究竟该以什么方式协调呢?教师如何让学生能“听得进去”呢?说服心理学中的“可是效应”也许能帮得上忙。

“可是效应”是指对当我们试图让对方改变观点或接受自己的观点时,先对对方的观点采取“是”的态度,后采取“可是”的态度,对方就比较容易接受己方意见的现象。

在谈话中,无论学生说什么,教师不要立即下结论或者简单否定,首先以:“是、是……”回应,这样做首先是表达了一种尊重,尊重学生表达思想的权利,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其实,这个“是”有多重理解,不一定就是赞同,也有“你说的我知道了”这样的含义,但是,给人听上去就很舒服,还会产生一种让步的感觉。这个“是”,显然是为了后面的“可是”做铺垫的。

当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后,班主任不失时机地、在点头称是的同时,以“可是”开场,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学生就不好意思不接受老师的意见了。因为尊重是相互的,老师首先尊重了学生,学生焉能不给老师面子?如果学生说的,老师都以“是,是的”回应,在老师说话的时候,学生怎么可能断然拒绝?如果是那样的话,学生自己心理就会失衡了,因为他这样做无疑在表明自己只能听得进好话,听不得半点批评。谁也不愿意给人留下这样不好的印象,所以,即使仅仅是出于对教师尊重自己的回报,学生也会认真听老师说话。可是效应说到底,就是一种互惠的心理——你对我理解、宽容,我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你。这样,“可是效应”的奇效也就可以得到很好地解释了。

【案例九】我要表扬你!

 晚上十点半接到宿管老师的电话,说:

“晚自习前,你班一位同学把宿舍查分的单子撕下带走了”。

接着,宿管老师告诉我,她今天检查宿舍时出现了一点失误,有个宿舍的分数算错了。这名同学发现时,她已经耐心地做了解释,但是她没有想到这个同学竟然把单子给拿跑了。

我向宿管老师承诺立即了解情况,并及时回复。

第二天晨读课,我宣布我要表扬一名同学。大家都很好奇,竖起耳朵来听到底我要表扬谁。

我把昨晚的事简单介绍了一下,然后说道:

“虽然老师很生气,但是我没有发火,相反,今天我要表扬某某同学,因为她让我看到我们班同学越来越爱我们的班集体了,如果不是因为这点她也不会那么的冲动。可是,我还是有点遗憾——不管出于什么动机,这位同学的处理方式我是不赞成的。现在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我们要想办法把它处理妥当。虽然宿管老师有错在先,但是我们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有错在后呢?是不是别人错了,我们就一定也要用错误的方式来回应呢?我建议这位同学先主动给宿管阿姨道个歉,我想阿姨也会对你说声对不起的。”

她有点不情愿地接受了我的建议。中午我给她发了一则短信:

“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手割伤了,跑来和妈妈说他的手在流红水儿。妈妈看着他,本想发火责备他怎么这么不小心。但是母亲在发作前的刹那停了下来,马上找来纱布给孩子做了包扎,然后让孩子带她去出事的地方,把安全隐患做了处理。这个母亲的做法至少教会了孩子出了事情之后该怎么办,而不是和以往一样一味抱怨,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我因此想到了我接到宿管电话时的情形,我没有批评你,我知道批评无济于事。我想通过这件事能够让你明白如何去处理和他人之间的冲突。我要去表扬你,但是同时也要告诉你该如何去处理这个问题。很感谢你,能够这么重视班级的荣誉。”

晚上我收到她的回复:

“知道了!我明天会向宿管道歉!”

(案例提供:南京江宁中等专业学校幼教部 陈斌)

【案例点评】

批评学生是一门艺术,方法运用得当,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果简单粗暴,不讲策略,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反而会让事情朝着更糟糕的方向发展。不当的批评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伤害和长期的负面影响。作者采取的批评就是很艺术的,体现了他的教育智慧。他巧妙地利用了心理学上的“可是效应”。

老师为了让同学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并未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是从这个同学整体上错误的行动中找出其中可以理解甚至值得肯定之处先加以表扬,肯定了她的良好动机,缓解了她的心理压力,然后再点出其错误并建议纠正。

运用“可是效应”教育学生时,一般需要注意三点:

(1)理解。“如果不是因为这点她也不会那么的冲动。”

(2)同情。“很感谢你,能够这么重视班级的荣誉。”

(3)温和。“我建议这位同学先主动给宿管阿姨道个歉,我想阿姨也会对你说声对不起的。”

最后,老师看到学生还有些不情愿,继续用短信的方式进行后续教育,可谓用心良苦。老师的信息很长,学生回复得很简单,投入和产出似不成正比,但这就是教育——教育是不能简单计算成本的。为学生取得一点进步,教师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优秀的班主任做教育就是这样,循循善诱,在平淡中显出智慧。

 

8、“有什么你就冲着我来吧”——安全阀效应

在组织行为学中,人们把不同观点、情绪加以宣泄并使心理获得平衡以致有利于组织内部矛盾与冲突的缓和与解决,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现象,称之为“安全阀效应”。

我们都知道,人有了压力就需要释放,否则就会“生病”。在班级管理中没有设置安全阀是不安全的。有些班级管理十分严格,制度没有弹性空间,导致气氛压抑,人人自危。看上去常规纪律良好,但是内部压力越来越大,一旦有了突破口爆发,后果很严重。就学生个体而言,其承受的成绩、升学、思想上的压力也很大。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仅有教育的任务,也有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减压的要求。让学生的压力有一个宣泄的渠道,有利于提振学生士气,以更好的状态和精神面貌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所以,班级管理要常设有安全阀,和学生谈话也要有安全阀的作用。社会心理学家海德的平衡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心理诸关系调和时就呈现出心理平衡状态,否则,就呈现出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就会引起人的心理冲突、增加人的心理压力、产生心理紧张状态,导致不满情绪的产生。如果消除了不满情绪就会使心理得到平衡。而发泄情绪不加以阻止,就会很快地使心理恢复平衡。

有时候和学生谈话,学生陷入长久的沉默,其实不是没有话说,而是因为种种原因和顾虑,忍着不说。而老师说话的时候,学生又显得心不在焉。当教师观察到学生欲言又止的神态时,不妨暂停,耐心疏导,不要急于对学生灌输道理,因为此时学生心里憋着一口气或者一肚子话,在他还没有发泄出来之前,心里是装不下任何外来的道理的。所以,教师需要等待,而且是积极地等待,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安抚学生。学生欲言又止,往往是有些委屈或者难言之隐,教师需要以长者的胸襟和宽容的姿态迎接学生压力的释放。

“有什么话,对老师说,没关系,老师会帮你想办法的……”

“老师是值得你信任的,一定会为你保密,请放心地说出来……”

“老师知道你心里有话,不要有顾虑,说出来吧,说出来会好受一些。你是个学生,让你一个人承受这些压力是不公平的,让我们一起来想办法……”

这些宽慰的语言可以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一旦学生开了口,不妨发挥格林斯潘效应,用各种方式鼓励他说完、说清楚,甚至让学生流泪、宣泄一番,学生发泄完了,心理压力也就得到了释放,此时再进行下一步沟通,效果就好多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让学生说出心里话,释放压力,班主任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成为学生信赖的人,不要拿学生的事作为谈资,要替学生守住秘密,这样还能发挥“自己人效应”;

第二,发泄要适度,方式、程度和次数都需要控制,不能借口压力大就可以乱来,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缓解压力方法。对于学生不正确的发泄方式,破坏公物、危及自身或他人安全、败坏集体荣誉的行为必须坚决制止,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如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老师,帮助学生度过心理上的坎。

第三,在班级里设置一定的渠道,犹如开通沟通交流的热线一样,学生可以及时和班主任或者心理老师交流。班主任可以向学生公开自己的电话、邮箱、QQ号(可以专门学生单独注册一个),让学生写日记、周记或者和学生进行短信交流、书面交流,总之,除了当面谈话之外,沟通的方式一定要多种多样,这样不同性格和爱好的学生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沟通方式。

第四,开展班级活动以缓解学生的压力。压力积压到一定的程度一定要让它释放出来,活动就是最好的减压阀。比如我坚持在班级里做的每月一次的集体生日会,由学生自己主持,这项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班级狂欢节”,每个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的身心完全放松下来,换来的是在其余时间里的专心学习。

【案例十】小组座谈会

在我的班级里有一个很好的制度——定期组织小组座谈会。小组既可以是自由组合,也可以是用自然组的形式,每组设组长和记录员,每次召开座谈会之前都有讨论提纲引发,以免陷入无主题的漫谈之中。开会时,大家按各自所在的小组围坐在一起,记录员负责记录学生的意见,班主任参与到其中,一边听一边和学生讨论、解释、记录,或者和学生共同想办法。为保证给发言者以充裕的时间,一个小组不超过十个人,班主任可以在几个小组中巡回,每组坐上几分钟,这个场合班主任也有发言的机会,但是更多地是要把时间交给所有的学生。

召开小组座谈会的目的不仅仅是听取学生对班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班级制度的反馈,以及讨论班级近期的热点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都有一个开口说话的机会。

在分组座谈会上,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提出的意见不管是对的,还是不成熟的,都予以记录,而且班主任在适当的场合下要予以回复。事实上,有的话说出来心里就好受多了。

   通过小组座谈会,班主任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诉求和想法,以利于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而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组座谈会其实就是一个班级的安全阀,当大家把心中的怨气吐出之后,平时的学习就更有劲了。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