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适度的,就是最美的

 江山携手 2015-10-11
适度的,就是最美的
何风彩  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小学

在思想、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以及在智慧、意志和性格的个性特点方面,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只有在了解了这个“世界”,了解了它的全部奥秘以后,培养个性,形成人的精神风貌才会成为可能。
                                                        ——苏霍姆林斯基

一、教育是无法复制的美好经历
这些年,在各类教师培训班上讲完课之后,总有一部分学员朋友热情地跑上讲台:“何老师,求教你个问题……”“何老师,我想问问您……”老师们的问题常常是:学生不写作业怎么办呀,一赏识学生他就骄傲怎么办呀,学生爱告状怎么办呀等等。每到这时,我就会认认真真、一板一眼地回答:“我不知道该怎么办。真的!”每到这时,前来提问的老师脸上顿时显现出一种莫名其妙的表情。
接下来,我会对他们说:如果教育工作中的任何一个“怎么办”都可以直接而明了地回答出来的话,那教育就太简单了。正像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所说的:“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在教育中,“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处方。”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教育对象,正如自然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我还诚恳地对老师们讲:在和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只有慢慢熟悉了他,也只有这个学生站在了我的面前,我看着他的眼睛,感受着他的呼吸,联想着他过去的成长经历,回忆着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个个小故事,我才知道,此时此刻,我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去唤醒他,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他。我不会简简单单地去重复曾经使用过的任何教育语言和教育方式。也就是说,我的做法,只有在这个时候合适,也只有在这个场景合适 ——教育,永远是此情、此景、此学生的现在进行时。
我对学员朋友说,你的某个学生骄傲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过去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我一无所知,我脑海中没有活生生的学生个体,也就没有鲜活的教育灵感。所以,我就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讲到这里,学员朋友就会若有所思地一直点头。
是啊,教育的艰难就在于,这个世界上没有适合于任何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的“灵丹妙药”,也正因为如此,教育工作才充满了创造,充满了挑战。于是,我们的教育生活里,学生每天给我们制造意外,我们则每天给自己制造惊喜,教育的的每一天都成了无法复制的美好经历。我想,这也是我校提出“适度教育”的现实意义所在。所谓的适度教育,“是指施教者顺应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宽容的态度,期待的心态,在适宜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措施,营造一种安全轻松、相互接纳、健康和谐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者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从而达到教育本真状态,使人的潜能得到合理、均衡、充分的开发。适度教育,既是理想中的教育终极目标,也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更是施教者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
我想,具体到一定的教育对象和教育情景,适度的,才是最美的。
二、教育要永远当心负面效应
作为一线教师,20多年的教育经历使我发现,教育理论书籍给我们阐释的是抽象而理性的教育科学规律,一旦接触实践,具体到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情境,就会出现非常棘手的教育难题。的确,许多教育方式在理论上去考量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一旦付诸实践,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负面效应。
赏识激励这一教育手段好不好?答案是肯定的,有多少学生曾经在赏识激励的阳光照耀下灿烂地成长。但是,我在这方面却有着教训。过去,我班有一个学生,上课总是调皮捣蛋,挨批评是家常便饭,时间长了,心理上对批评产生了抗体。于是我努力发现他的闪光点,只要他有点滴的进步,就大加赞扬。开始,表扬在他身上还真起了作用,他各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于是,我认为表扬是转变他的一个法宝,就天天在课堂上激励他。课堂上,凡是简单的问题,我总是叫他来回答,之后大加称赞:“好,不错!”后来我发现,他在表扬面前又无动于衷了,甚至越来越麻木。我有点纳闷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表扬又不起作用了呢?后来,我从他的日记中找到了原因:原来,听惯了批评的他,最初听到表扬时,觉得老师真的是看到了他的优点。后来,他表现平平常常时,我还不断地表扬他。他觉得老师的表扬缺乏诚意,只不过是在哄自己,怕自己再闹乱子,所以,面对老师的表扬,他开始满不在乎了。看来,表扬泛滥了,不仅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往往适得其反。这正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说:“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宜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宜的东西。”
曾经,我喜欢用红花表管理班级。红花表上有每一个学生的名字,谁作业写得好,发言积极,值日情况好,遵守纪律,就会在他的名字上方贴上小红花。那时,我自认为教室里张贴的红花表最能刺激学生的积极性,每当看到红花表上每位学生的红花个数一览无余地展示在全班的面前,那么多学生为争取更多的红花而努力学习、积极表现,我就觉得自己的班级工作做得细致、有效,心中总是非常得意。
但近几年,我废弃红花表不用了。因为我发现这种班级管理措施有很多的弊端。第一、操作起来麻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统计每个人各方面的成绩,核算出积累分数,用小剪刀剪好小红花,然后再一个一个地张贴上去,这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著名教育学者李希贵曾说过:“有效的管理一定是简单的。”是啊,当一项管理措施使我们忙得应付不过来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考虑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了。第二、负面效应的存在。这也是我放弃这项管理方式的最重要的原因。该措施开始启用时,所有的孩子们积极性都会很高,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一个阶段以后,有的学生红花积累好多,而有些学生就那么几个红花可怜巴巴地展示在那里。往往两个月时间不到,就有相当不部分孩子对小红花不再追求了。到最后,很多学生对小红花竞争显得有点麻木,班级只有极少数佼佼者对红花竞赛充满兴趣,满怀激情参与竞争。
后来,我开始思考:红花表天天展示着每一位学生的竞争成绩,那些竞争力不强而心理承受能力又弱的孩子天天承受着“我不如别人”的心理刺激,应该是什么滋味?
近些年,我放弃了红花表的使用,采用另外一种方法——“积累成功章”。我专门刻制了一个方形的印章,印章上有几个大字:‘棒极了!祝贺你!’还有一个可爱的笑脸儿,笑脸儿下面刻有三个小小的楷体字:“何老师”。我让每位同学准备一个小本子,谁在某方面取得了成绩或是明显的进步,就在谁的本子上加盖一个红色印章,我对学生说:“你的进步和成功会带给我莫大的快乐和幸福,成功章上的笑脸代表老师开心的脸庞,老师期待着分享你成功的快乐!学期末,看谁的成功章积累得多,一个个鲜红的印章就是你成长道路上闪光的脚印。”
我让学生给自己的成功章积累本起一个有个性的名字,并允许将自己的成功章积累本珍藏起来,可以把它展示给别人看,也可以作为隐私保密。孩子们起的名字各具特色,如:“闪光的足迹”“成功的脚印”“我的路”“一路鲜花一路歌”等等,很多同学还用彩笔装饰了封面……有的同学每得到一枚成功章,就在成功章旁边用工整的小字记下了它的来历。我发现一学期下来,许多学生自始至终都对成功章充满兴趣。每位孩子都为自己那几枚成功章激动着,自豪着……把自己前进的风帆鼓得满满的,享受着自己前进道路上成功的喜悦。
我想:曾经的红花表忽略了孩子们的差异,将孩子们的竞争结果天天展示在教室里,使大多数孩子遭受挫败感,每天带着失败的灰暗心理来上学。这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心理健康的核心是“自尊”,而这种评价方式恰恰会将学生的自尊彻底撕碎,还谈得上什么教育呢?
事实上,成年人当中,不管是工作当中的失败,还是家庭生活中没有处理好的不光彩的事情,都不愿意让别人提起,有时还会努力去遮掩弥补,保护自己那点做人的自尊,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常常将学生之间各个方面的竞争结果不经商量地展示在孩子们面前,这种做法缺失的是最基本的“人文关怀”,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不容忽视的。
每个学生都是一朵稚嫩的花朵,他们有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灵。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任何一个教育手段的运用在对一部分儿童发挥教育效力的同时,很可能已经挫伤了另一部分儿童。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要当心教育方式的过度使用所带来的的负面效应,避免负面效应给学生带来的任何伤害。
三、教育要追求细节的完美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不管你们采用哪一种教育方法,你们都需要一个尺度。”我觉得这里的尺度应该是指细节的完美。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追求细节的完美。在我和孩子们打交道的过程中,令我难忘的往往是教育故事中的那些细节。
某次,同学们正在静静地做课堂练习,我在讲台上抓紧时间处理家庭作业。翻到史尚鑫同学(小家伙儿就属于容易滋生骄傲情绪的一类)的家庭作业,看到字体工工整整(小家伙过去的字体实在很差),我便有意地在那里自言自语般地啧啧称赞:“史尚鑫这段时间的作业真漂亮啊!啧啧!真该好好表扬表扬,让所有的同学们向他学习。但我又左右为难……不表扬吧?写这么好,实在难得!啧啧!……表扬吧?过去一表扬史尚鑫,小家伙儿就,唉,怎么办呢?……”静静的教室里只有我一人的窃窃私语声,好多同学笑了,都扭过头去,看着史尚鑫,我知道那是友善的笑。史尚鑫小嘴儿也咧开了,之后,我看见他绷紧了嘴唇继续写作业。透过那绷紧的嘴唇,我似乎听到一个小男孩对自己说:这次我一定不骄傲!一定!这次一定!……我知道,他会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明天的史尚鑫一定不同于昨天,我相信!……多少天过去了,课堂上的那个细节我永远难忘:那裂开的小嘴儿,那绷紧的嘴唇,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后来,小家伙儿的身上又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作业本上的字体端庄漂亮,每天细心地为班级开门锁门,作文本上一篇篇习作文采斐然……
我就喜欢这样:日常校园生活中密切关注我的学生。我习惯于用一个教育者的眼光去阅读孩子们的语言、微笑、呼吸,甚至他们眨巴的眼睛……与此同时,我的大脑会飞速运转:现在,我该如何用语言感染他们,用行动来熏陶他们,用一个小小的细节去影响他们……
每天晚上,我喜欢记录下白天经历的一个个教育的细节,我反复回味着,陶醉着,并试想: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相信我可以做得更好。就这样,我追求着细节的完美,力争把每一个教育细节掌握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从事班主任工作20多年,我经历着成长历程中一次次蚕蛹蜕变般的艰难,我坚持写教育日记,不断反思,总结,提升。慢慢地,我拥有了不同教育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的现场教育智慧。
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只要心怀宽容和期待,在那样的时间,那样的空间,悉心营造一个相互接纳、健康和谐的教育场景,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适度教育,在那样的情境中,你真的能听到学生智慧拔节、思想抽穗的声音。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
适度的,就是最美的。

作者简介
何风彩  女,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小学。1986年参加工作。2008年被评为河南省十佳班主任,全国十佳班主任。教育部首批“全国小学骨干班主任”,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辅导教师,河南省首批教师教育专家、河南省首批教学名师。获濮阳市小学语文教学大赛特等奖、河南省首届小学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所做的专题报告《我这样带好一个班》《做智慧型班主任》《小学作文教学漫谈》等受到一线教师欢迎,发表教育文章50多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