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学生沟通的几个效应,老师您知道么?

 采菊东篱630 2017-01-12

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格林斯潘效应

与人对话时,我们会观察到听者常常有两种不同的表现。一种是冷冷地听,没有任何表情或回应。这会让说话的人怀疑对方是不是在听,对方是不是对自己的话毫无兴趣。这样的情况持续一段时间,说话者就会感觉这是在自说自话,也就没有兴致继续往下说了。另一种情形是,一方说话时,另一方不断地与之互动,做出各种表示感兴趣的表情或动作,还时不时地发出“嗯、嗯”或者“哦”之类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并不会打断另一方说话,反而会让说话的人感觉自己的话对方都听进去了,而且很感兴趣。说话者受到这样的暗示或激励,也会以更好的发言来回报如此忠实的听众。人们把后者这种现象称为“格林斯潘效应”(该效应是以心理学家格林斯潘的名字命名的)。格林斯潘1年做过一项研究:如果对具体的语言回答,实验者用“嗯、嗯”等反应,被试者的语言行为会受到明显影响。事实上,不仅仅是“嗯”的声音,其他很多方式,如行为举止、语调风格、言语方式等,都会对对方产生影响,产生格林斯潘效应。

格林斯潘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一定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听众。尊重是相互的,格林斯潘效应其实是用简洁的方式表达对说话者的尊重。只有尊重了对方,轮到自己说话时,才能得到对方的尊重。

教师和学生,一个是成年人,阅历丰富,有权威;一个是未成年人,涉世未深,没有权威。这容易造成教师在学生面前有优越感,从而对学生说的话比较轻视,在学生说话时毫无反应。很多教师只会扮演发号施令的角色,和学生的“谈话”是以自己说为主,几乎不给学生留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偶尔让学生说话,还没有等学生说上几句就急于打断,之后继续长篇说教,似乎学生的话只是教师两大段说教之间的过渡。

说一个“嗯”字,点一下头,其实很容易做到。但是,做与不做,差别很大。所以,在学生和你说话时,请别忘了看着对方,并不时地做出回应。这对于融洽师生关系、提升师生对话效果十分重要。

 

 “是的,是的,可是……”——可是效应

班主任和学生的谈话很多情况下不是对话,而是“宣讲”——班主任只顾滔滔不绝地向学生灌输道理,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谈到,班主任首先要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要让学生多说话。学生在说话时会传递很多信息,也会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诉求。在了解了学生的信息之后,教师的教育就有的放矢了。

当然,学生的观点未必都正确,有些甚至正是教师要批评的。若教师的观点和学生的观点发生冲突,究竟该以什么方式协调呢?教师如何让学生听得进去呢?“可是效应”也许能帮得上忙。

“可是效应”是指当我们试图让对方改变观点或接受自己的观点时,对对方的观点先采取“是”的态度(肯定),后采取“可是”的态度,对方就比较容易接受己方意见的现象。

在谈话中,无论学生说什么,教师都不要立即下结论或者简单否定,而是以“是,是……”回应。这样做首先是对学生表达思想的权利的尊重,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其实,这个“是”可以有多重理解,不一定就是赞同,也有“你说的我知道了”这样的含义,但让人听上去很舒服,还会产生一种对方已让步的感觉。

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后,班主任在不失时机地点头称是的同时,以“可是”转折,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学生就不好意思不接受老师的意见了。因为尊重是相互的,老师首先尊重了学生,学生焉能不给老师面子?如果学生说的话,老师都以“是的,是的”回应,那么在老师说话的时候,学生怎么可能断然否定?如果学生那样做,无疑在表明自己只能听得进好话,听不得半点批评。谁也不愿意给人留下这样不好的印象。所以,即使仅仅是出于对教师尊重自己的回报,学生也会认真听老师说话。“可是效应”说到底,就是一种互惠的心理——你对我理解、宽容,我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你。

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可是效应”能发挥重要作用。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说话,不要急于否定,在获取信息、了解学生的心态后,再说“可是”,做到因势利导。

运用“可是效应”时,教师需要注意三点。

①理解。典型例句:“你说的我都听懂了。”

②同情。典型例句:“你也够倒霉的。这事儿不能都怪你。”

③态度温和。典型例句:“我建议你不妨这样……”

 

 “有什么你就冲着我来吧”——安全阀效应

在组织行为学中,人们把将不同观点、情绪加以宣泄并使心理获得平衡以致有利于组织内部矛盾、冲突的缓和与解决,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现象,称为“安全阀效应”。

我们都知道,人有了压力就需要释放,否则就会“生病”。在班级管理中不设置安全阀是不安全的。有些班级管理十分严格,制度没有弹性空间,导致气氛压抑,人人自危。看上去常规良好,但内部压力越来越大,一旦有了突破口导致爆发,后果通常会很严重。就学生个体而言,他承受的成绩、升学、思想上的压力也很大。教师与学生交流,不仅有教育的任务,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的压力有一个宣泄的渠道,有利于提振学生的士气,使其以更好的状态和精神面貌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有时候和学生谈话,学生会陷入长久的沉默,而老师说话的时候,学生又显得心不在焉。其实,学生不是没有话说,而是因为种种顾虑,忍着不说。当教师观察到学生欲言又止的神态时,不妨先暂停,耐心疏导,不要急于对学生灌输道理,因为此时学生心里憋着一口气或者一肚子话,在他还没有发泄出来之前,心里是装不下任何外加的道理的。教师需要等待,积极地等待,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安抚学生。学生欲言又止往往是因为有委屈或者有难言之隐,教师需要以长者的胸襟和宽容的姿态引导学生释放压力。

应用一些宽慰的语言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一旦学生开了口,就要用各种方式鼓励他说完、说清楚。让学生宣泄一番,他发泄完了,心理压力也就得到了释放。此时再进行下一步沟通,效果就会好很多。

不过,我们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说出心里话是为了释放学生的压力,班主任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成为学生可以信赖的人。不要拿学生的事作为谈资,要替学生守住秘密,这样还能发挥“自己人效应”。

第二,发泄情绪要适度,方式、程度和次数都需要控制好,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缓解压力的方法。对学生不正确的发泄方式,如破坏公物、危及自身或他人安全、败坏集体荣誉等行为,必须坚决制止。同时,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如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老师,帮助学生迈过心理上的坎。

第三,在班级里设置一定的渠道,类似于沟通、交流热线,这样学生可以及时和班主任或者心理老师交流。班主任可以向学生公开自己的电话、邮箱、QQ号(可以专门为学生注册一个),还可以让学生写日记、周记,或者和学生进行微信交流、书面交流。总之,除了当面谈话之外,沟通的方式一定要多种多样。

第四,开展班级活动以缓解学生的压力。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一定要让它释放出来,开展活动是最好的减压方式。

下面是“安全阀效应”的几个典型例句。

①有什么话对老师说,没关系,老师会帮你想办法的。

③老师是值得你信任的,我一定会为你保密,请放心地说出来。

③老师知道你心里有话,不要有顾虑,说出来吧,说出来会好受些。你是个学生,让你一个人承受这些压力是不公平的,让我们一起来想办法。

 

(文章选自《学生可以这样教育》,陈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本文标题为小编自拟,原文标题为沟通,从倾听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