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一八”——历史的记录和警示

 书慧图书馆 2012-09-21

 “九一八”——历史的记录和警示                               

   赵 

 1931年9月18日夜,时针指向10时20分。突然沈阳北郊传出一声巨响。黑暗里爆炸的“柳条湖事件”,震惊了整个世界。这就是史称的“九一八”事变。

 

   “九月十八日夜里,一弯明月落进高粱地里,天色顿时暗下来。疏星点点,长空欲坠。岛本大队川岛中队的河本末守中尉,以巡视铁路为名,率领部下数名,向柳条沟方向走去。一边从侧面观察北大营兵营,一边选了个距北大营约八百米的地点。在那里,河本亲自把骑兵用的小型炸药装置在铁轨旁,并亲自点火。时间是十点刚过。轰然一声爆炸,炸断的铁轨和枕木向四处飞散。”

 

这段话,是1956年花谷正在《满洲事变是这样策化的》中的回忆。花谷正当时是奉天特务机关辅助官,是“九一八”事变的的策划人之一。

但当时他却不是这样说的。在爆炸的一个小时后,花谷正向关东军和日本军部发出的电报中,颠倒是非地说:

 

中国军队在奉天北面的北大营以西,破坏满铁线,袭击我守备兵,与我前来之一部守备队发生冲突。

 

按关东军事先的预谋,随着炸药的点燃,路轨边事先埋伏的日本军队,跃身而起,向北大营的中国驻军发起了进攻。日本兵营早已标示好刻度的两门重炮,开始射击。

这两门24厘米的榴弹炮,正如日本广播协会《昭和记录采访组》在“炮轰北大营及北大营的两门巨型重炮”一文中具实写到的那样:

 

存放在东京兵工厂中,由于体积和重量过大,在运输时为了不被中国方面察觉,是拆卸之后,用客船从神户运到大连——从船舱直接搬入码头的地下室。然后,从地下室装入货车。向奉天转移时,为了蒙蔽当地中国人的眼睛,将长大的炮身用木箱遮盖,伪装成大官的灵柩。另外,炮架和架框假称是石碑的基石和洗澡桶,运至奉天。

 

    在繁华的沈阳市太原北街,在一个辽宁省政府的第二招待所,进进出出的客人们不会想到,这里就是当年日军独立守备队的驻地。更不会想到,在那滴血的“九一八”事变中,这里曾经有过的罪恶准备,《采访组》也俱实地写道:

 

在独立守备队中,假称要构筑游泳池,挖了一个深1.3米、宽7米的安大炮底座的坑。然后在坑上面搭了一个10米见方、7米高的马口铁小房子。工作是每晚从12时至黎明3时进行的。然而,由于繁重的劳动和酷暑,其中有的士兵得了夜盲症。榴弹炮安装完毕后,其目标是瞄准奉天城和北大营。

为了准确地射击,曾几次按目标测定了距离和方向。预先在炮身上刻了刻度。一旦有事时,只要开始射击,炮弹就会自动地达到目标。

 

爆炸声中,河本一面用携带的报电话机向大队本部和奉天特务机关报告,一面传令部下向川岛中队长报告:“中国军队破坏南满铁路,正在战斗。”早已在爆破地点以北准备的川岛,立即率兵进攻北大营。其他部队也都按计划进入各自地点,担负起警戒、联络和进攻任务。

   “九一八”事变,在贼喊捉贼的爆炸声中,拉开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序幕。

     做贼心虚,事变后,关东军怕败露出事实真相,便在现场放置了三具穿着中国士兵服装的尸体,将此做为被击毙的爆炸铁路“凶犯”。

     外国记者巴鲁在战后出席远东国际法庭作证时,谈到了现场的情况,他说:

 

中国士兵的尸体放在离路轨约五十到一百码的地方,----同行中的一个伙伴,调查卫兵尸体,他见到的是一个没有血迹,被放置了相当长时间的尸体。

 

就连当时奉天省日本邮政局局长参观了现场院后也认为,“日本的作法太愚蠢了,人们一看就明白现场是伪造的,尸体是在人死后扔到现场的。”

    尽管当时日本关东军制造了假现场,并向世界大造舆论,但历史是不容篡改的,

日军占领沈阳后,在爆破处竖起一块栽赃的木牌,当时他们还贼喊捉贼地称此处是“支那(中国)兵线路爆破地点”。但是伴随着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为炫耀其发动事变的武功,1938年,日本侵略者毫无顾忌地不打自招地又重建了一座纪念碑,即“奉天柳条沟事变纪念碑”。此碑尾翼呈炸弹状,为钢筋水泥结构,坐落在石砌的方台上。这座带着日本侵略者罪恶和中国人民耻辱的纪念碑,在日本投降后,就被群众推倒了。

现在,在沈阳的北郊柳条湖,有如东北地图形状的草坪上,屹立着一座形状如同打开的残损台历式的建筑,人们称之为“残历碑”。

  残历碑的左页刻写着:

 

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

 

右页上面是“九一八”事变当天的日历。整个碑面那斑斑弹痕交错构成的骷髅图案,似在诉说着滴血的一页。

那座早在抗战胜利时就被推倒的炸弹状“纪念碑”,躺倒在“残历碑”下,成为历史的记录和警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