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年查处2.9万土地违法案 "为公家犯错误"成托辞

 乱云飞舞 2012-09-22

 国土部日前表示,计划从各省国土资源系统抽调力量,在国庆节前对卫星遥感影像中发现有土地违法使用问题的16个省份进行实地督查。回顾历史,土地督察可谓步步趋严,但这一领域的违法违纪现象却仍呈愈演愈烈之势。除了土地本身的“利益诱惑过大”,以及“问责力度过小”外,还存在一个针对上级问责的“地方保护”问题:很多土地方面的违规,被认为是为了促进地方发展而不得不作出的牺牲。一些地方认为土地违法是“为公家犯错误”,追究和处理也并不十分严格。

  尽管对于土地问题国家已经设置了数道高压线,但顶风作案的现象依然屡禁不止。

  国土资源部新近公布的2012年上半年土地违法查处情况显示,半年内共发生2.9万件土地违法行为,涉及土地17.7万亩,耕地6.5万亩,且新的违法用地面积逐月上升。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在稳增长压力下,各地大批项目亟待上马,下半年遏制违法形势严峻。

  对此,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和专家,对土地违法案件多发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发展经济与用地指标的矛盾

  据国土资源部执法局公布,当前潜在违法违规用地风险没有完全解决,违规建高尔夫球场、开发区擅自扩建等有所抬头。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违法用地出现总量扩大、比重上升的态势。仅今年一季度,政府违规比例在西部上升了47.6%。

  记者前不久在中部某省份采访时看到,当地著名的湖泊被黄土大片填埋,即将修建高尔夫球场。

  尽管国土资源部三令五申,要重点打击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的行为,但从事这一地块开发的房地产公司相关负责人却公开表示,填湖是经过规划部门批准的,同时出示了盖有当地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公章的规划文本。

  对此,当地政府官员回应称,包括规划文本在内的种种违规行为均属于“企业行为”。

  但是开发商却一再表示,“我们与政府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

  一方急于撇清关系,一方却一再“肯定”,违法用地背后是否真有玄机?

  据当地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开发商所称的盖有“ⅹⅹ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公章的规划文本,完全是“个别人”私下的“行为”。因为,开发商就此事已经对政府内部进行了“公关”,做了一系列“相关人”的工作。

  另据不愿透露姓名的开发区内部工作人员介绍,此事从头至尾,由政府内部少数人拍板,其他所有的规定流程以及所谓的专家委员会、规划委员会成员都不知道此事,也没有召开过任何“形式”上的“集体研究”事宜。

  据近年来的统计可以发现,基本上每一次土地问责风暴的“板子”都打在了地方政府上。

  “土地违法案件多发的主要原因在于,地方领导要发展经济,用地又有指标和规定,地方国土部门又顶不过党政‘一把手’,所以有时候会出现‘打擦边球’的事情。”北京大学房地产法研究中心主任楼建波对记者说。

  此外,在频频被曝光的土地违法案件中还出现了一种十分奇怪的认识,一些地方认为土地违法是“为公家犯错误”,追究和处理也并不十分严格。

  新近被曝光的湖北某市是一个土地违法“重灾区”,因违法用地长期居高不下,被国土部门多次点名。但是该地官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却没有几个受牵连。有的异地为官,有的换个部门,而其主要领导的工作业绩还常常受到称赞。

  “‘为公家犯错误’,这是官话。对于国家来说,划定耕地‘红线’,进行用地审批指标控制,是十分有必要的。不能这么说,地方这个项目,能证明是个好项目,那就不查处,如果是坏的项目,就查处,这样说是没有道理的。哪怕是一个特别好的项目,但是用地上是违规违法的,也需要承担这方面的法律责任。”楼建波说。

  利益驱使违法用地成本低

  毫无疑问,附着在土地上的,是巨大的利益。

  “违法用地都是利益驱使,私自把农地、耕地改为建设用地,这种违法用地占的比例应该是最大的,因为这种带来的效益应该是最高的,所以很多地方政府或者有些原来的土地使用者受利益驱动,会去做一些违法用地的事。”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博士、土地评估师张远索对记者说。

  近日,国家土地督察广州局透露,截至4月底,完成了对广东、广西、海南17个城市的土地例行督察,覆盖了督察区域内所有省会城市和重点区域城市,共计追缴土地出让收入30.6372亿元。

  “已经公布的土地违法事例可以说只是冰山一角,现在地方政府违规占地,或者将耕地变为建设用地,或者是土地闲置的现象很多。”张远索说,地方政府屡屡出现土地违法行为,最主要的驱动力还是利益。“毫不客气地讲,很多地方政府热衷搞建设,其实不排除有些地方与个人利益有挂钩,所以他们动力十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