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隶书的源流与特点【珍藏版】

 逸心茶舍 2012-09-22

 古拙凝重是隶书(1)

 

隶书在书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承篆书遗脉,下开楷书之源”。是篆书之后的新兴书体,古语有“二篆生八分”之说。至今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活力。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是今文字的开端,是古文字的终结。隶书以前的文字(不包括隶书)统称为“古文字”,从隶书开始直至今天的文字称为“今文字”。由篆书到隶书的转变过程称为“隶变”, “隶变”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书法事件。

隶书在书法的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来自于下层流布于朝野的一种书体(不同于小篆,小篆从创立时起就是官方文字)。隶书总的特点是:凝练、古拙、如龟似鳖,折笔藏锋、蚕头燕尾,蚕无双至、燕不双飞,重浊轻清、斩钉截铁。

一、 隶书源流

1.隶书名称的由来:古代相传程邈(miao)造隶的传说:秦始皇时下邽(gui)人程邈为狱吏,得罪了始皇,被监禁在云阳狱中十年,程邈就在狱中改革书体,根据大小篆加以整理,变圆为方、变纵为横、变转为直,拟定了隶书,献给了始皇,得到了他的称赞,于是就放他出来重新任用,让他改定文字,于是后来人们就认为隶书是程邈发明的。此种传说的依据见于张怀瓘的《书断》:“程邈,隶书之祖也。相传程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损益大小篆方圆之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善之,用为狱吏,以其书便于狱吏人佐书,故曰‘隶书’”。

 而事实上,任何一种书体的产生都应该是集体的智慧,决非一人所为。

2.隶书的演变:隶书萌芽于战国,孕育于秦代,形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复兴于清末。是来自于民间,流布于朝野的一种书体。隶书到了东汉,刊石立碑之风盛行,大量碑版和摩崖石刻的出现,使隶书的发展走向顶峰。东汉以前的隶书均点画朴实,直至新莽天凤二年的刻石,才使得点画逐渐生动起来,也开始给横画的末端增加了惹人喜爱的“燕尾”。到了中叶以后,隶书便如日中天,石刻作品如《史晨碑》、《曹全碑》、《乙瑛碑》、《石门颂》、《礼器碑》、《张迁碑》、《西狭颂》等如雨后春笋,流派纷呈,各尽其妙。此时的隶书已经脱尽篆书的约束,笔画由象形变为符号,今文字的基本笔画已经形成。用笔变圆转为方折,蚕头燕尾,波磔分明。总体特征显得端庄、厚重、雄浑典雅、装饰性强,现在我们所说的隶书,其实就是这一时期的八分书,也称汉隶,被尊为隶书的正宗。东汉以后,隶书渐至式微,降至魏晋,已是强弩之末,隋唐以下日趋僵化,直至清朝后期,隶书又焕发了勃勃生机,形成了隶书的第二座高峰,虽无东汉之辉煌,也已形成中兴之局面,这与以包世臣、康有为为代表的大兴碑学之风不无关系。邓石如、伊秉绶、金农、何绍基、赵之谦均为当时的隶书大家,他们在汉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值得我们很好借鉴。

二、隶书的分类:隶书分三类:碑版、摩崖和简牍帛书(即汉简)

     1、碑版刻石:多由宫廷书家书丹、高级刻工刻制,因而具有端庄典雅的“庙堂之气”。其代表如被称为汉隶神品的孔庙三碑:《史晨碑》、《礼器碑》、《乙瑛碑》,还有俊秀飘逸的《曹全碑》、朴方厚拙的《张迁碑》等。

     2、摩崖石刻:处于荒郊野外,由民间刻工依山就势,在崖壁上凿刻而成,因而具有朴拙率真的“山野之气”。其代表作如号称隶中之草的《石门颂》、汉碑三颂(《石门颂》、《西狭颂》、《郙阁颂》)中保存最好的《西狭颂》和古奇纵逸的《杨怀标记》等。

     3、汉简:因写在竹木简版上,所以书写草率奔放,风韵飘逸,不事雕琢,具有潇散奇古的“灵动之美”。堪称隶书中的行书。其代表作有居延汉简、敦煌汉简和楼兰汉简。

 

古拙凝重是隶书(2)

 

三、简述隶书的风格特点及隶书典型碑刻作品

1、秀丽端雅类:敛豪放之气于温纯之中

(1)、《史晨碑》:号称八法之正宗,后人评价很高!在孔庙三碑中保存最好,堪称汉碑中的煌煌巨制。分前后两碑,史晨前碑又称《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其内容是史晨(字伯史,东汉时鲁相)恳求尚书转呈圣上请祀孔子的奏章,所以又称《汉史晨奏铭》。史晨后碑记述史晨祭祀孔子时大小僧吏倾巢而出的盛况,因此又称《鲁相史晨飨孔庙碑》。前后碑为一人所写,是碑刻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温纯典雅,恰似精金美玉,不作巧饰,自然可爱,结体方整,端庄雅致。古人评此碑曰:“左右顾盼,上下启承,疏密匀称,提按得法,为汉碑中的逸品”。有人主张写汉碑应从此碑入手。

[转载]隶书讲稿(2)

史晨碑


(2)、最可取法《乙瑛碑》:《乙瑛碑》刻于东汉恒帝永兴元年,在孔庙三碑中最早,是鲁相乙瑛请求在孔庙设置百卒史(职称)以执掌祭祀之礼而刻制的,所以,又称为《鲁相乙瑛设置百卒史碑》。此碑法度谨严,篆意分明,用笔婉转,结体俏丽,方圆结合,粗细相间,起笔藏锋,收笔回锋,长划多成弯弧,波画常现大挑,凝练俊逸,雄浑古朴,远开唐隶法脉。

 

[转载]隶书讲稿(2)

乙瑛碑

    附:孔庙三碑之《礼器碑》

    精严洗练《礼器碑》:全称《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是为记述鲁相韩敕在公元156年修饰孔庙制造礼器等事而刻立的,所以又名《韩敕碑》,或《韩明府修孔庙碑》。

    此碑的线条特色在于瘦、硬、劲、挺四字:线条瘦了,字的神情就显得疏;线条硬了,字的骨骼就显得劲;线条清了,字的面貌就显得朗;线条挺了,字的仪态就显得俊。

    历来认为此碑为汉隶之极则。从笔法讲,其用笔有方有圆,圆多于方,笔法多变化。风格刚劲雄健、端庄典雅,非常精妙。因此,欣赏《礼器碑》就应从它的笔画、线条入手,去体味其神情、骨骼、面貌和仪态。此碑的结构特点精严而洗练。结构精严,字就显得凝练;结构洗练,字就显得肃括。

    古人评此碑曰:“字画精妙,若得神助。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清代翁方纲则誉为“汉碑第一”。王澍则谓其“瘦劲如铁,变化如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

    此碑的另一特殊之处在于碑阴和碑侧尚有资助立碑人的姓名和钱数,可谓密密麻麻......

[转载]隶书讲稿(2)

礼器碑

(3)、《曹全碑》:刻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明代万历年间出土,现藏于西安碑林,又叫《郃阳令曹全碑》。用笔圆润,简洁挺拔,婉转流媚,柔中带刚,多取篆书用笔,是汉隶圆笔的典型代表作品。结体秀润典雅,秀中寓遒,无媚俗浮华之气。神采飞动,华丽秀美,笔墨和畅如行云流水,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临习时宜圆锋中行,速度轻快,但要防止漂浮,忌用笔粗重。清代潘存说:“分书之有曹全,犹真书之有赵董”。(解释:康熙爱董乾隆喜赵......)

[转载]隶书讲稿(2)

曹全碑

(4)、朝侯小子残石:又名《小子残碑》。清宣统三十年(1911年)出土于陕西西安,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碑方圆笔兼用,点画简捷精到、顺畅自然,短画平直,长画舒展,粗细匀称,轻重适中,形成了典雅秀丽、遒劲俊朗的书法风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

[转载]隶书讲稿(2)

朝侯小子残石

 

其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