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信贷增长放缓,银行同业业务却如雨后春笋成长。2012年6月末,兴业银行(601166,股吧)中期同业资产比例高达39.62%。成为首个同业资产超贷款的银行。大背景是,以存放同业、拆出资金、买入返售构成的同业资产正在成为银行资产主角之一,同业较为活跃的股份制和城商行的同业资产占比已普遍超过20%。 同业业务也成为了拉动银行业务的主要动力。2012年上市银行中报显示, 16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同比增幅超过50%的达到11家,远远超过同期上市银行资产增速。 “报表中的同业资产虽然不能完全说明银行的同业业务开展情况,但是足以反映同业业务的活跃度,特别是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两个科目。”一城商行位于上海的资金业务部负责人对记者称。 同业业务的活跃还反映在迸发的创新上。首先,银行找到了新通道:券商,通过券商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已经顺利的替代了信托通道。其次,替代品呈现,一个是,同业代付在被监管后,银行还是重构代付银行之间委托代理关系,从而创设了同业偿付等产品。另外,绕道买入返售信托收益权继续银行合作。 “这几个月,银行最热的同业间业务就算这个了,已经超过了同业代付,事实上,前几个月,很多银行已经调降代付业务规模,专注和券商的合作。”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称。 同业资产热度背后,却也暗藏各种隐忧。 同业业务膨胀 同业着实成为商业银行业务的新主角。 从五大行来看,工农中建四大行同业资产全部突破万亿元,另外工农建交四大行同业资产的规模同比增幅在50%及其以上,其中工建交三家大行同比增速高达70%以上。 建设银行同业资产扩张最快,2011年6月末该行同业资产4708亿元,2012年上半年末大幅增长118%至10250亿元。 据了解,在结构上,建设银行同业资产增长主要来源于存放同业款项及拆出资金,两项的平均余额较上年同期增长 311.42%,建行对此的解释是“受保本型理财产品余额增长影响”,上半年,资金利率价格相对较高,保本理财产品部分投资于同业存款等资产。 其次是工行、交行,两行2011年中报时的同业资产分别为8195亿元、3746亿元,2012年6月末已经分别增至14181亿元、6538亿元,增幅分别为73%、76%。农业银行2012年6月末同业资产为14742亿元,相对比2011年中期的9939亿元,增幅在50%左右。 中国银行的同业资产增幅在几家大行里面最低,该行2011年中期为10909亿元,2012年6月末为13371亿元,同比增幅23%,不过记者发现,这一数字仍远高于总资产同比8.42%的增速。 股份制银行同业业务的表现更为抢眼。 首先,从同业资产在总资产的比重看,股份制银行已经普遍高于20%,其中兴业银行这一比例高达39.62%,首度超过贷款资产。 从增速上来看,6家股份行同业资产增速超过50%,其中中信银行(601998,股吧)的增幅最大,高达112%,增长主要来源于同业存放和拆出资金。 招商银行(600036,股吧)、平安银行(000001,股吧)、华夏银行(600015,股吧)、浦发银行(600000,股吧)、民生银行(600016,股吧)、光大银行(601818,股吧)、兴业银行的同比增速分别在86%、81.3%、6%、32.6%、34%、52%、75.6%。 城商行的情况却天壤之别,北京银行(601169,股吧)2011年6月末同业资产为1559亿元,2012年为2987亿元,几乎翻倍。同比增幅92%,南京银行(601009,股吧)增幅40%左右。 宁波银行(002142,股吧)同业资产却逆势大幅下降。该行2011年6月末同业资产668.2亿元,在总资产中占比为25.5%。然而,2012年6月末,该行的同业资产狂降至277.5亿元,降幅接近60%,占比降至不足10%。 记者对比近两年宁波银行报表发现,2010年6月末,宁波银行同业 资产已经高达830亿元,在总资产中占比31.5%,在上市银行中领先一时,此后便进入了下行通道,特别是买入返售类资产,截至2012年中报,该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6月底为11.1亿元,在总资产中的比例为0.4%,几乎清空。 宁波银行行长罗孟波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行大幅降低了买入返售类资产规模,是基于收益率和流动性的考虑”。 在渐成新主角的同业资产中,结构性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据统计,工行、交行 、中信、农行外的12家上市银行拆出资金为12894亿元,较2011年末下降11.8%,其中有六家银行余额较上年末下降或持平,只有建行、民生、光大和平安四家银行的余额则较上年末增速超过30%。 相反,买入返售资产增长迅速,截至6月末16家上市银行买入返售资产增长至4.96万亿,较年初大幅增长58%,其中四大行和城商行增长速度较快。 买入信托受益权利益链 根据 2010年8月12日银监会下发的《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72号文”)规定的最后期限,各家银行的银信合作转表任务须于2011年底完成。 不过记者发现,一种新的同业创新操作模式正在规避银信合作新规,这就是买入返售信托收益权。在已经公布的上市公司中报披露的数据看,部分银行这一模式的规模已经不小。兴业银行较早进入该项目,中报显示,该行买入返售信托收益权已经达到了2125.51亿元,占比29.51%。另外,如招商银行达到了351亿元,仅次于买入返售票据。 根据72号文,转表的范围也仅限于三类,即银行理财资金通过信托发放信托贷款,受让信贷资产和票据资产。这一范围规定,为银行理财通过创新方式,规避转表要求埋下了伏笔。信托受益权很快成为银行理财资金投资的新标的。 上述城商行资金部负责人告诉记者,银行理财计划投资信托收益权,达到“曲线”为企业融资的目的途径是:假定甲需要一笔资金,乙机构(可以是财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其他金融机构等)以单一信托方式投资一个信托计划,这个信托计划给甲企业发放一笔贷款(或其它投资方式提供一笔融资)。 乙机构在投资单一信托后,再将自己手中的信托收益权转让给丙银行理财计划。这样就达到为甲企业融资的目的。乙机构充当了通道。 不过,《关于切实加强票据业务监管的通知》规定银行理财资金间接受让信托受益权业务,一律视为银信合作业务,应接受相应监管,在计算风险资本时也应按照银信合作业务计算。 变通的方法是,乙机构虽然将信托受益权转让给丙银行理财计划,却不在信托公司进行受益权转让登记。监管部门无从发现。 通过此业务,银行达到了少占用资本,多获得收益的目的。 代付变种“同业偿付” “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只是同业新业务的一种,此外还包括同业偿付、买入返售应收租赁款、券商资管等,券商资管已经很疯狂了,最近多家券商拜访我们商谈业务,同业偿付规模还没做太大。”该股份制银行同业人士称。 他告诉记者,同业偿付为同业代付、代偿的一种变体。 今年8月份,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根据通知,即日起,银行开展同业代付业务应遵循“三真实”原则,即具有真实贸易背景、进行真实会计处理以及体现真实受托支付。 “其中真实的会计准则杀伤力大,使得代付双方业务都将入表。此前本代他(同业代付业内称呼),"他"是不入表的,"本"方计入拆出资金,一方可以逃匿规模。”上述股份制银行同业人士称。 他表示,上半年已经陆续有银行放慢了同业代付的规模,包括兴业,现在新政出来以后,量更是降了不少,银行普遍动力不足。另外在代付价格也下降了。 不过同业代付并非没有变通的方式,中信银行一人士告诉记者,《通知》的规定实质上是要约束同业代付中委托人、受托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使得委托人也必须承担代理责任。“只要重构两银行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不难对同业代付进行变通”。 他表示,实际上,针对重构委托行和代理行的关系,银行已经开始行动,目前已经有两三款产品,不过量还不大。其中一款叫“同业偿付”。 据介绍,同业偿付基于假远期信用证。在这种信用证下,偿付行只向客户贷款后,假远期信用证的承兑对象就变成了偿付行,也就是说两家银行的关系是承兑的关系,打破了委托代理关系。 目前,多家银行在做此项业务。“同业偿付实质上跟同业代付差不多,只是将时间压缩到一年以内。代付当时没有固定的期限,偿付是有固定期限的;然后在权利和义务上也有些差异。”上述股份制银行同业人士如此介绍同业偿付。 不过他称,同业偿付并不是国内银行自创的,只是把国际上一些做法运用到国内。 中国银行也有类似的业务,在一份 “国内信用证同业偿付业务协议”中。中行阐释,同业偿付方式是指,作为开证行的甲方,在其开立的延期付款信用证当中指定乙方作为偿付行,乙方凭甲方的承兑电文和授权付款指示向议付行即期付款,甲方在承兑到期日归还乙方偿付款项本息及费用。 新通道:券商 “同业偿付都听说过,但是身边现在做的银行很少。”上述城商行资金部负责人称。 上述股份制银行同业人士也称,即便在兴业这项业务做得也不多。至于原因,他认为是另两项业务的崛起:买入返售票据和银证合作,特别是后者。“最近拜访我们的券商不少”。 据他介绍,具体的操作方式是,银行首先委托券商定向管理自己部分理财资金(表外资金)。同时在定向理财的协议签署后,要求券商用这笔资金直接买断银行表内资产的银行承兑汇票,从而完成票据出表。 在这一过程中,券商成为了“通道”,为此获得的收益较集合资产管理低,但是风险很小,同时量上去以后,收入也非常可观,对于股市低迷的券商来说无疑是突破点。去年6月份以前,这一通道实际上由信托公司把持,操作手法类似。后《关于切实加强票据业务监管的通知》发布,这一通道被堵死。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30日,券商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从半年前的2819亿元,飙涨至4802亿元,增幅高达70%。侧面证实了半年来这项业务疯狂。 “这几个月,银行最热的同业间业务就算这个了,已经超过了同业代付,事实上,前几个月,很多银行已经调降代付业务规模,专注和券商的合作。”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称。 不过,根据7月左右央行向商业银行下发了《加强票据业务管理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要求“纸质商业汇票贴现后,持票银行只能将票据转让给其他银行、财务公司或中国人民银行。”证券公司不能成为票据受让主体。 在明年1月《加强票据业务管理的若干规定》执行后,券商这一通道还有多少空间成疑。 事实上,根据上海媒体报道,近期,上海银监局向辖区内商业银行下发通知,要求银行自行上报截至2012年6月30日已经购买券商资产管理产品的规模,并要求银行详细注明票据类资产在所购买券商资管产品中的占比。 显然,监管部门已经密切注意这一通道。 同业疯狂:激增50%的秘密 同业业务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买入返售票据开始卷土重来,焕发青春。 去年6月末,银监会紧急下发《关于切实加强票据业务监管的通知》,将“商业银行与农信社合作,通过票据卖断、正回购等方式,农信社为银行"消掉"信贷规模,规避额度限制”之路堵死。三、四季度商业银行买入返售类票据资产曾一度大幅下降。 但时隔半年,买入返售票据资产重拾升势。根据记者粗略统计,10多家上市银行,买入返售票据资产几乎全部翻倍,不少银行增幅在5倍以上,成为上半年商业银行资产增长最快的业务。 以兴业银行为例,在2011年半年报中,票据与信贷资产占兴业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比例为90.57%,同期信托受益权的占比只有5.28%。受《通知》影响,到2011年底,票据与信贷资产在兴业买入返售同业资产的占比即下降到41.36%,信托受益权的占比则从5.28%上升至53.73%。 而根据兴业银行2012年中报,该行的票据和信贷类买入返售4790亿,在买入返售资产中占比重升至67% “能用于小规模的小金融机构还是存在的,可以做过桥。同时这项业务有价格空间,上半年资金也比去年宽松。这些都又催长了这项业务。”上述股份制银行同业人士表示。 不过他称,目前“桥”已经没有以前好找,各家银行新增额度看得很紧,谁都不想冒头,这项业务想像以前那样疯狂很难了。 而根据记者统计,在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中,包括建行、农行、民生、兴业、招行等多数银行的票据类最小增幅也是翻倍,多则增长6-7倍。一反去年下半年此类产品下行的势头,成为买入返售增量和存量的绝对主力。证券类和贷款类则普遍下降。 “这类产品有价格空间,上半年银行资金也相对去年下半年宽松。同时为消规模的中小金融机构依然存在。”浙江一城商行上海资金部负责人对记者称。 交易对手风险大考 “从社会融资总量看,银行业的融资占比已经下降,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很快,包括信托、租赁、财务公司、券商资管,这些非银行机构存款后钱回流银行。同时这些机构也和银行合作业务,这造就了银行同业资产的膨胀。”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记者称。 对于银行同业业务的风险,他认为,来自交易对手的风险也是个考验,包括银行同业往来的各类金融机构。 然而以绕道信贷规模为目的的同业创新的风险或不仅于此。 以同业代付为例,作为去年票据业务监管从严后的最重要的替代品,同业代付一度崛起达到万亿规模。然而,明显在大量的信用证代付业务中,有些并无真实贸易背景,而仅是变相的普通贷款,即便有的业务增加了担保,仍存在资金流向难以控制等风险。 另外,由于早前没有统一的规范,银行业非信贷业务尤其是表外业务,各银行普遍少提或不提拨备。根据上市银行2011年年报,信贷资产减值损失计提普遍提高,然而非信贷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幅度变化不大,甚至有4家银行出现负增长。 同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上半年,中国商业银行表外加权风险资产为7.53万亿元,较上一季度增长3441亿元。其中,上市银行表外加权风险资产增速在15%左右,超过了同期信贷增速。 中信银行国际注册特许财务策划师陈盛东认为,同业业务风险主要集中在以逃匿信贷规模的业务上,包括同业代付,这些业务的催生主要是迫于存贷比和信贷规模的压力,而包括存贷比在内的顶层设计有继续探讨的余地。 “代付的监管新规将增加若干银行的存贷比压力,存款营销更趋激烈,并削弱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不利于稳增长目标的实现。”他称。 而关于存贷比调整的讨论已经成为金融圈讨论的热点。今年6月份,江苏省银监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存贷比写在我国商业银行法中,之前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现在开始有人质疑这个指标了。原因是,这几年,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的金融市场格局开始慢慢发生改变,比如国债、企业债、公司债等发行规模在不断扩大,股票发行也越来越多,并不断加快改革过程,资本市场扩容加速。这使得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也在悄然出现明显的变化,过去存贷比能占到80%,现在已经下降到50%-60%了。这样,管控存贷比的意义显著下降”。 他认为,适当的时候,这个指标已经需要做适当的调整了。 对于以同业代付等在内的监管套利,银行从业人士有另外的看法。“监管套利有利于金融机构和监管层之间的磨合。同时,在不断的监管套利中,更利于激发银行的活力,以及对产品的定价能力。”上述城商行资金部负责人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