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心灵复活心灵

 红瓦屋图书馆 2012-09-24
  《二安词话》简墨 著济南出版社 2012年5月出版
  我愿意用“天赋异禀”来形容简墨。她一直怀着恣意翱翔的憧憬规规矩矩地低头做事。她是耕作者,同时也是长在大地上的植物,有自己的平凡和与众不同,在晨曦里,在暗夜中,扎实地蛰伏,聚敛自己独一无二的气息,等待,在适宜的光合作用下突然昂首绽放,向着世界安静地喧哗。这适宜的光合作用就是创造性的写作。
  简墨近年来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深度打量与触摸。她基于事实又超越事实,以人为本,将顽强的个体生命意识体现得酣畅淋漓,让那些被封存和强制沉睡的心灵苏醒过来,生动起来。优秀的散文家熊育群说:“文化只有与个体的生命结合才是活的,那些活在每个心灵之上的文化才是我们能够感知的。否则,它就是知识,是脱离个体感知的抽象的文化知识,这样的写作是知识传播,而非文学的性灵书写。”
  我以为,《二安词话》正是对性灵书写的更为开放和深入的探索。简墨之所以选择“二安”这个主题,是因为“他们牵手,在一个高速运转、胀满欲望和样样粗糙的年代,将我们引向清澈,引向优雅、智慧和精神力量,为我们重新诠释了爱情、理想、信仰、牺牲等美好的字眼,让我们确信,他们还没有离我们远去”。对于李清照和辛弃疾,简墨没有对他们的身世、经历、作品架构进行按部就班、模棱两可的程式化解读,与以往的同类作品相较,《二安词话》有罕见的特质。我们在作者笔下看到的是对于人物的一种不确定的由此及彼的联想,一种设身处地的揣摩推理,一种浑然天成的浓厚诗意。它是一个由片段、瞬间、命运的偶遇及由此引发的思索和感叹融合而成的独特审美关照下的个性化文本,其中连绵的意象和流动的气韵烘托出了强烈的现场感,把二安从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的重复考据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成为历史余晖与现实光线映照下的活生生的两个人:一个,“时刻准备着出发,然而,最后只能原地踏步,任时间流去,一寸寸,老尽少年心”;而另一个,青春和幸福都“短暂得如同书里的插页,生活的大书却总书写了太多苦难作为正文。那些愉快的小浪花还没来得及翻卷,国家不幸的大潮就来了……繁华落尽,梦醒了。自此,她一寸不剩地失去了她的乐园”。
  简墨在充分掌握相关史料的基础上,用发散性与过滤性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提炼出人物的代表性特征和作品的核心意象,然后以此为中心展开大写意式的散文化叙事,力求还原李清照和辛弃疾的多面性,描摹他们百感交集的精神世界。在解读辛弃疾那首著名的《青玉案》时,简墨围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核心,写了那个“他”:“当然是他,那个被抛在人群背后、神色荒凉的中年男人——那就是他啊,这个与他的时代心性不和的、妄想不成的英雄,被迫而成的诗人。”紧接着,又用极具现代感的英国歌手詹姆斯·布朗特一支流布全球的曲子转换了空间:“在人海拥挤之中,我见过她的脸,在我们擦肩而过的瞬间,她应该从我的神情看出我欣喜若狂飞上云霄,我想我再也看不到她,但我们分享了永恒的片刻。”之所以这样衔接,是因为“他们传达给我们生命中最美好、最深刻的部分,就这一点而言,没有什么东西方之别”。简墨站在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和精神诉求的相通之处,大胆而巧妙地打破古今中外的种种界限,用她那烂漫瑰丽的想象力和触类旁通的融合能力顺利跨越了时空和地域的重重阻隔,也成功抵达了阅读者的内心。
  任何一种美好的书写都应该具有强烈跳动的生命体征,文字是有呼吸的,是可以自由奔跑的,是可以传达出灵魂和情感的纹路甚至气味的。透过《二安词话》,我又一次看见了简墨这个大自然培育出来的修辞分子的那种“埋头造自己的句子”的状态,她的温暖和执著必定会让花朵更像花朵,让春天更像春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